黟县怀川,即将消失的古村落

美友10616927

<h3>黟县怀川,隶属渔亭镇。从渔亭到县城的公路旁,能看见一座小小的红庙,驾车从红庙沿小溪而上没多久就到了一个村子,据说该村子的居民大多是从怀川搬下来的。再往里走,一路向上,水泥路已不足两米,我们将车子停在路边,步行上山,约莫半个多小时,水泥路的尽头就是怀川村。三年前我们曾来到过这里,那时的怀川,虽然只有两三户人家留守,但山坳田里开满了油菜花,一只小牛挂着铃铛随意闲逛,成群的鸡在树林里湿地上觅食,好一派田园风光。而今再次来到这里,已不是物是人非,而是人去楼空,一片荒芜了。</h3> <h3>这是村里最大的也是历史较悠久的徽派建筑。</h3> <h3>走进这栋建筑的侧门,才知道它原来是一座祠堂。跟大多数徽州的祠堂一样,这里也曾经是一所小学的旧址,墙上的标语显示其办学时间是在六十年前。"新中国的儿童要活泼要健康要学习",新中国的标语朴实而亲切,充满了正能量。</h3> <h3>门前的操场上有着一口水井。这也许是过去全村人的饮水之源。也正是因为村子附近没有河流,怀川的先人才给村子起了个如此诗意的名字。后人无需躲避战祸陆续搬下了山,临河而居,若有传承,新村庄应该叫&quot;思溪&quot;才好。</h3> <h3>自从村民用软水管从山上引来泉水后,村里的水井便慢慢地被废弃了。</h3> <h3>看得出这是村里最后建造的一栋房子</h3> <h3>房屋背后有着很大的橡子树</h3> <h3>也许是房主人不忍搬迁,心有怨恨,临走时把小瓦从中揭开了大大的口子,加速房屋的衰败。</h3> <h3>古老的民宅,斑驳的马头墙无声地烙印着古老岁月的痕迹。</h3> <h3>废弃的石磨盘像风铃一样的挂在空中</h3> <h3>屋内的徽派装饰,所有的材料都是用杉木完成。</h3> <h3>镜匾是好友送给屋主人习平同志的新婚贺礼,虽然没有标明年月,但过来人都知道那里有着七十年代深深的烙印。</h3> <h3>楼梯看上去还是很新的</h3> <h3>房屋虽然不大,但徽派建筑的标配——天井还是必不可少的。</h3> <h3>楼上有着很大的木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代替了木制品,许多手工技艺已经消失,而最先下岗的农村手艺人就是桶匠。</h3> <h3>可以拆装的谷仓也已淡出人们的视线</h3> <h3>整个村庄所有房屋的房门都是敞开的</h3> <h3>很多只有在农村里才用得着的物品都被原主人抛弃了</h3> <h3>陶瓷四系油壶在角落里散发着岁月沉淀着的光泽。</h3> <h3>堂厅里八仙桌保存完好,桌上摆着茶碗,似乎不久前主人还在此喝茶聊天。</h3> <h3>一个笨重的"掼斗",能让人们感受到来自乡野的温情,唤起那些逐渐消逝了的手工割谷打谷的记忆。</h3> <h3>房屋的主体已经残破不堪,台阶上、没顶的空屋间杂草丛生,多年未经维修破损的屋顶,任由雨水冲刷,一片破败的凄惶景象。</h3> <h3>村后古老的枫树应该有五百年的历史了</h3> <h3>这栋三开间的小屋是一座小学。中间是教室,两边分别是教师宿舍和厨房。</h3> <h3>山的另一边还有一个村子,据说过去那个村子的适龄儿童要翻山越岭来到怀川小学读书,可见当时怀川还是有点规模的。</h3> <h3>学校废弃后,教室被村民用来养牛,而两边的房间则做了鸡舍。</h3> <h3>这栋老房子爬满了青藤,门板上的门牌显示怀川属于渔亭镇桃源村。</h3> <h3>不仅是人去楼空,连祖坟也随同一道离开了。</h3> <h3>村头的水口林已被保护起来,树下有人工修整的痕迹,也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又是一派新景象,但怀川已是不复存在了。</h3> <h3>时光流逝,苍海桑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大地上的古村落正在逐渐的消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古村落记载着的那些人文故事,那些特定的乡土情感,一定会给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