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文化篇//李健民《商代孤竹国及燕山地区考古学分析》

冯庆茹

<h3> 商代孤竹国及相关燕山地区</h3><h3> 古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学分析</h3><div><br></div><div>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div><div> 李健民</div><div><br></div><div>孤竹是中国商周历史上北方地区燕山南麓的文明古国。据文献记载,今河北省卢龙县为古孤竹国国都所在地《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据此,卢龙县境内发现的东阚各庄(1)和双望乡(2)等商代遗址,当为孤竹国文化遗存。学术界过去一般认为,夏商时期,燕山地区属土方范围。相关的考古发掘报告多称其物质文化遗存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及燕山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学术观点更加明晰。</div><div><br></div><div>2003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明确指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于燕山之北。燕山之南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则为大坨头文化(3)和围坊三期文化(4)。故此,地处燕山之南的孤竹国文化遗存,似不宜归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范畴。本文拟就夏商时期燕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及商代孤竹国文化性质的认定加以讨论。不当之处敬希指正。</div><div><br></div><div>一、夏家店下层文化</div><div><br></div><div>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内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的发掘而命名(5)。夏家店下层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及大、小凌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同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即夏代晚期文化,至商早期文化相当。迄今已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数百处,其中经正式发掘的有十余处。主要有内蒙古赤峰夏家店、药王庙(6)、蜘蛛山、(7)敖汉旗大甸子、(8)宁城南山根(9)、辽宁北票丰下(10)、凌源县萧杖子(11)、兴城灵仙寺(12、)阜新平顶山(13)等遗址。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耳环、指环、杖首、小刀、镞、牌等小件金属制品和陶范碎片。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以夹砂陶居多。陶器种类有尊、鬲、甗、罐、鼎、盘、豆、鬶、爵等。其中鬲有两种形式,即鼓腹鬲和直筒鬲,后者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彩绘陶器也是其特点之一,彩绘图案多以白色绘出主题,以红色勾勒填地。纹样多是与青铜纹饰相近的兽面纹以及云纹和雷纹,显示出它与夏商青铜器图案有密切的联系。夏家店下层文化较大的聚落常有围墙或壕沟作为防御措施。围墙内的房址数十座至数百座不等。房址有半地穴式的,也有用石块或土坯垒砌墙壁的,平面近圆形。墓葬都发现在聚落近旁。墓地规模大小不一。内蒙古大甸子遗址附近有近千座墓葬,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排列密集而有规律。一般成年人墓皆有葬具,有木结构的,也有石板或土坯砌成的。同一时期的墓,头向均朝西北,多为侧身屈肢,随葬品组合多为鬲、罐,鬲、罐、壶,或鬲、罐、鼎。器物都放在脚端的壁龕中。以上表明当时保持氏族社会的传统意识依然很浓厚。</div><div><br></div><div>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范围之内,相当于商晚期的是魏营子文化,因最早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县魏营子而得名。魏营子文化的内涵相当复杂,是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朱开沟文化一支活动性很强的集团,自西向东迁徒至大、小凌河流域,与西进的来自辽宁北部的高台山文化的势力和残留于该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民相融合而成。其年代下限已延至西周晚期。本文从略。<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二、大坨头文化</div><div><br></div><div>大坨头文化是主要分布于燕山南麓京津、河北北部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该文化是以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的发掘而命名的。大坨头文化的年代大体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即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相当。已发掘的大坨头文化遗址除大厂大坨头之外,还有河北蓟县围坊、张家园(14)、宝坻县牛道口(15)、歇马台(16)、滦南东庄店(17)、卢龙东阚各庄、唐山古冶(18)、小官庄(19),北京昌平雪山(20)、房山刘李店(21)等。大坨头遗址陶器以夹砂陶居多,但泥质陶也占相当大的比例。陶器纹饰以绳纹居多,还有划纹和泥条附加堆纹等。种类以鼓腹鬲、折沿鬲、甗、侈口深腹平底盆、甑、尊及侈口弧腹罐较为常见。一部分陶器上施红、白彩的几何纹。铜器多为小件器物,有环首刀、针、喇叭状耳环、指环等。房址发现不多,均为半地穴式。平面有椭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居住面多铺一层细砂。近门道处有烧土面。墓葬为长方形石棺墓,东西向。随葬品组合为鬲、尊、罐。个别墓中出土喇叭形铜耳环。</div><div><br></div><div>大坨头文化的陶器种类以及彩绘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大坨头文化房址居住面铺砂的现象不见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房址。大坨头文化墓葬墓主人的头向多朝东。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墓主人的头向则多朝西北。大坨头文化随葬陶器的组合多为鬲、罐、尊。而夏家店下层文化随葬陶器组合则不见尊,除鬲、罐、鼎之外,还或见有爵、鬶、圈足罐。大坨头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夹砂陶比例均居多,但大坨头文化陶器泥质陶比例较夏家店下层偏大。两者陶器虽均以鬲为主,但大坨头文化的鬲以鼓腹鬲和折肩鬲居多,筒腹鬲较少;而夏家店下层文化则以筒腹鬲比例最大。大坨头文化彩绘陶器较少,且多为直线构成的几何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陶较多,以曲线的兽面纹为主。</div><div><br></div><div><br></div><div>综上所述,大坨头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虽存在一些相同或相近之处,但两者的差别却是全面而显著的。两者的差别构成各自文化特征的主要内涵。而两者之间近似的相当一部分是带有时代共性的,如鬲的使用,夹砂陶为主及彩绘陶的存在等。尤需强调的是,二者的分布并非同一地域,所以,似不应将两者划入同一考古学文化的范围。它们应是彼此存在较为密切联系,或可称为具有亲缘关系的两种考古学文化。</div><div><br></div><div>三、围坊三期文化</div><div><br></div><div>围坊三期文化是分布于燕山南麓的京津唐地区的一支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是以天津蓟县围坊遗址第三期遗存的发掘而命名的。围坊三期文化的年代大体在商代晚期至商周之际。围坊三期文化遗址,还有天津蓟县张家园,河北迁安小山东庄(22)唐山古冶卢龙双望、卢龙东阚各庄,北京平谷刘家河(23)房山镇江营和塔照,河北易县,涞水炭山(25)、渐村(26)、北封村(27)、遵化西三里(28)等。围坊三期文化陶器的纹饰以绳纹居多,以交错拍印,印痕深而清晰的“交错僵直绳纹”最具特色,约占陶器总数的四分之一。种类有高领鼓腹鬲、甗、尊、直领罐、敛口钵等。铜器有戈、刀、剑、戚、斧、锛等兵器和工具,也有鼎、簋等礼器。金器主要是臂钏、耳环、笄等。房址为半地穴式,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墓葬皆为土坑竖穴,东西向。</div><div><br></div><div>围坊三期文化和大坨头文化皆分布于燕山南麓的京、津、唐地区。就年代而言,大坨头文化居前,围坊三期文化随后。两种文化相似之处在于陶器皆有鬲、甗、尊、罐、钵等,基本无鼎,且缺少鬶、爵等酒器,均流行喇叭形金耳环。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存在。大坨头文化的鬲有折肩和鼓腹两种。围坊三期的鬲则不见折肩者,鼓腹鬲的领部皆较高。围坊三期文化又出现敛口钵和鼓腹敛口壶等新器形。但围坊三期已不见彩绘陶器,两者最大的区别则在于,围坊三期墓葬随葬品中己见铜鼎和铜簋等礼器。大坨头文化与围坊三期文化内涵相近的因素清晰表明二者之间的承传关系。差异则表明,围坊三期文化自身的发展,以及受到殷商文化势力扩张强烈影响而发生的变化。</div><div><br></div><div><br></div><div>三、孤竹国考古学文化归属的认定。</div><div><br></div><div><br></div><div>在廓清燕山地区诸考古学文化内涵的南北差异及时代序列之后,地处燕山南麓孤竹国所属考古学文化的认定,也就大体明晰了。</div><div>东阚各庄位于卢龙县南25里,滦河南岸的第一台地上。东阚各庄遗址出土的陶器,陶质多为夹砂陶。纹饰以绳纹为主,还常见泥条附加堆纹,以及划纹等。陶器种类有鬲、甗、罐、甑、盆等,多为残片,可复原器很少,东阚各庄陶器的形制和种类与大坨头文化基本一致。尤其是鬲口沿下以及甗、束腰处,饰泥条附加堆纹的作风更为近似。所以,就目前发表的陶器标本而言,东阚各庄确实有大坨头文化的遗存。</div><div><br></div><div>1972年,东阚各庄发现一座墓葬,出土青铜器和金器数件。卢东M1:1铜鼎,大口,平折沿,直耳,圆浅腹,分档,柱足,腹部花纹为三组,均以雷纹为地,中饰饕餮,两侧配夔纹,通高18.7厘米。卢东M1:2铜簋,口微敞,卷沿,圆腹,底微凸,矮圈足。口下饰三个兽头形鼻,鼻间以夔龙相隔,腹部饰斜方格雷乳纹,圈足亦饰夔龙纹,口径直24.5、高16.5厘米。卢东M1:3铜弓形器,拱背,背中间有一圆形凸钮,钮两侧各刻一犀牛纹,弓两侧半圆形,顶端各有一圆形镂孔令,长34.5厘米。拱背上的犀牛纹极为罕见。卢东M1:4,金钏两件,形制相同,圆形,有缺口,钏身圆条形,缺口扁平状,直径10厘米。东阚各庄M1出土的铜鼎和铜簋,与安阳殷墟出土的同类铜器,无论型制,还是纹饰,其作风完全一致,当属来自中原的礼器无疑。卢东M1出土的金臂钏,则与北京平谷刘家河出土的金臂钏相同。有学者指出,此墓正在卢龙县治南,随葬品除中原式青铜器和土著式金臂钏外,还有被认为是属于北方青铜文化的弓形器。墓地附近居住址的堆积也是大坨头文化和围坊三期文化。所以此处为弧竹国遗存是适宜的(29)。</div><div><br></div><div>双望乡位于卢龙县城东约30里处。遗址出土陶器皆为采集,且可复原器甚少。陶器多为夹砂质。器形多为鬲,还有杯和小口双耳罐等。鬲多为高领鼓腹,颇具围坊三期鬲的特征。</div><div>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中国,连绵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从未中断。多元一体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典型特征。中原自夏商之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地区,但其文化内涵实为多元一体聚合之大成。孤竹国是商代燕山南麓重要的诸侯方国,既有浓厚的土著文化特色,又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强烈影响,在中国古代多元一体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