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知青聚会

红柳

<h3>哈密,沙湾,二大队,多么熟习,又感觉那么亲切的字眼。今天我们聚在了一起。看到儿时同学,知青的战友,多少回忆,多少记忆,像电影般的在学脑海中重現,很多很多已经膜糊了,但很多还是被记起来了。从63年上小学到68年上中学,从74年到农埸,到現在算起来大概40多年了,在时间的银河里,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可在生命的里程里,却是半辈子己经逝去,从儿童到姑娘小伙子,从当了爸爸妈妈,又当了爷爷奶奶。这一代人最有担当,最有奉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们就是最好的钢。祝战友们,同学们,身体健康,越活越年青。</h3><div><br></div> <h3>今天我们聚在了一起。看到儿时同学,知青的战友,多少回忆,多少记忆,像电影般的在脑海中重現,在时间的银河里,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可在生命的里程里,却是半辈子己经逝去,从姑娘,小伙到当了爸爸妈妈,又当了爷爷奶奶。这一代人最有担当,最有奉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们就是最好的钢。祝战友们,同学们,身体健康,越活越年青。<br></h3> <h3>孤帆一叶随风远,</h3><div>记忆犹新沙湾县。</div><div>轰鸣作响似眼前,</div><div>似水年华景在现。</div><div>旧址荒芜草木淹,</div><div> 温泉小路不在远。</div><div>恍惚转眼四十年,<br></div><div>发小旧戏又从演。</div> <h3>农场大体分为两部分,即“山上”和“山下”两个部分。农场本部大约有二千余人,从一九七四年开始分期分批地从乌鲁木齐铁路地区、和乌铁局所管辖的兰新线,乌局西站到疏勒河站各铁路地区抽调知青前往沙湾知青农场。一般被称作“山上”。</h3> <h3>另一部分则是分散安排在乌鲁木齐铁路局各类工务部门和施工单位,承担劳务工作,由这些单位代为管理。被称作“山下”。<br></h3> <h3>农场坐落在新疆沙湾县西南约七十多公里的一个叫做“西戈壁”的地方。(以前叫八家户,三区革命前后,当地汉族住户被匪徒屠杀后留下许多废墟,形成了很大面积的无人区。)农场东侧是延绵起伏的丘陵;南面是峰顶终年积雪的天山北坡;西边是金沟河大峡谷,对岸为新光公社;北面过了一道引水干渠就是胜旗公社。农场的所在地大概有方圆三四十公里,所属八千多亩地。</h3> <h3>“山上”由:农场场部、一、二、三个大队、机耕队、房建队、水泥厂等单位组成。在山上的知青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一、二、三大队:开山放炮,挖山推土,在金沟河东南大峡谷的半山腰上,先按等高线开出一个平台,然后再开挖出一条上口宽7米,下口宽两米,高3—4米的引水渠。机耕队除完成农场平时的运输任务外,主要是进行开荒和机耕。房建队几年间完成了:场部、一大队和房建队驻地砖木结构平房的建设。</h3> <h3>当时的口号是学习河南林县人民,建设沙湾“红旗渠”。大概从1975年开始,到1977年8月通水为止,广大的铁路知青们和沙湾各公社抽来的若干支民工队伍苦干了三年多,终于把金沟河的流水引上西戈壁的无边无际的原野。<br></h3> <h3>“山上”两千多知青每人每月的工资是28元多一点。这份工资是“山下”两千多知青在铁路工务部门及各种施工单位做“劳务工”挣来的,他们同属沙湾知青农场的知青,据我们所知:铁路局按人头每人每月支付六十多元“劳务费”,一半发给“山下”知青个人28元多,剩余的一半由铁路局知青办统一划拨给沙湾知青农场,支付“山上”知青们的工资。</h3> <h3>应该说“山上”“山下”全体知青都属农场的人,但“山下”的知青绝大多数没有去过沙湾农场,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知青”身份。“山下”铁路各单位的活尽管也很苦很累,但由于离家较近,各方面条件比“山上”还是要好一些。<br></h3> <h3>应该说当时乌鲁木齐铁路局对自己的铁路子弟是费尽心机进行就业安排,但大环境不允许,且弄不好还要被扣上“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大帽子。所以,从农场兴办的1974到1980年知青大返城,农场知青被“连锅端”式招工安排的六年间,铁路局几乎每年一次的招工,逐步解决了沙湾农场知青的就业问题。</h3> <h3>当时的口号是学习河南林县人民,建设沙湾“红旗渠”。大概从1975年开始,到1977年8月通水为止,广大的铁路知青们和沙湾各公社抽来的若干支民工队伍苦干了三年多,终于把金沟河的流水引上西戈壁的无边无际的原野。</h3> <h3>“山上”两千多知青每人每月的工资是28元多一点。这份工资是“山下”两千多知青在铁路工务部门及各种施工单位做“劳务工”挣来的,他们同属沙湾知青农场的知青,据我们所知:铁路局按人头每人每月支付六十多元“劳务费”,一半发给“山下”知青个人28元多,剩余的一半由铁路局知青办统一划拨给沙湾知青农场,支付“山上”知青们的工资。</h3> <h3>应该说“山上”“山下”全体知青都属农场的人,但“山下”的知青绝大多数没有去过沙湾农场,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知青”身份。“山下”铁路各单位的活尽管也很苦很累,但由于离家较近,各方面条件比“山上”还是要好一些。</h3><div><br></div> <h3>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文革的尚未结束,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物资极度匮乏,举国上下人人都在为吃饱肚子而奋斗,那么生活在沙湾知青农场知青们的日子就显得更为艰难一些。一九七四年九月最初来到农场创业的知青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他们住羊圈、吃发糕,披星戴月,艰苦卓绝地完成了农场初期基本生活设施的建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