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 万古名山岳麓山云麓宫旧有一副长联:<br>古刹出重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环绕<br>名山留万古,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br> 切岳麓山的“麓山”二字,岳麓书院二门有“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对联。<br>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二门前“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为程颂万所撰写。<br>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它的撰联者是清代时任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的程颂万。<br> “大麓” 一指领录天子之事。《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孔传:'麓﹐录也。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刘昭注引汉桓谭《新论》曰:'昔尧试于大麓者﹐领录天子事﹐如今尚书矣。'一说为广大的山林,这里做第二种解释讲。<br> “名山”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有名的大山,专指五岳(北岳恒山——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而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回雁峰为首,岳麓峰为尾。所以这里可以用“名山”代指岳麓山<br> 从联语来源上讲,它是一幅集句联。<br> 上联“纳于大麓”是 出自《尚书•舜典》中的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意思是舜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辨别方向,坚持自我。<br> 下联“藏之名山”是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意思是把自己辛苦创作的著作藏在有名的大山里,留传给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