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不流泪

陈正

<h3>母亲文学名字。我爱用娘亲两字。娘:女字傍,加良心的良。有良心良知的女性为娘!我母亲即一生用良心良知做人待人。天下赞美母亲的文章多如牛毛,父母过世,生死离别瞬间,儿女悲痛欲绝。人间最悲之情。我读过许多对父母怀念的文章,每读,心痛,同感。联想故去父母,想提笔,心隐隐发痛。为什么?因父母之恩笨笔难绘,另外生前未尽全心孝道伺母晚年。哥姐弟包括自己,现也己都进入晚年。人到老都有怀旧情感,小时候事情特别难忘。家,父母,特别易想起过去那年代。那是什么年代?那年代父母如何支撑养育6个子女的家?那无数凄风寒雨的日子又是如何过来?那无数政治运动又如何渡过?写不尽道不完。还是想起母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无啥道理,日脚总要过,清清白白做人,无啥怕!”。豁达,乐观,从未见母亲在艰难困境中流下一滴泪,这就是我的娘!</h3> <h3>母亲血地昆山,父张冠儒。从外祖父名字即可知:书香人家。以笔从政。担任地方坤士代表,昆报编辑,日本人进攻昆山带领民众撒退。筹建昆山中山堂,担任巴城商会会长。老宅听舅舅说昆山东塘街上一大院,跑马楼式建筑。母7岁生母故去,与舅姐俩抱团取暖,骨肉相依,故从小感情深厚之极,直至母故世。姐弟俩一生血浓于水此情永不变。什么叫后母?&quot;六月里热头,后娘拳头&quot;。母7岁天天清早倒马桶,提水,做家务,7岁读书放学回家后又是家务,后娘只让母读到初小4年级即停学回家,稚嫩小女孩理家做事还时时受后娘漫骂。(母小学读昆山培本小学,至今还在,百年昆山名校)。母亲在童养媳似的后娘生活环境下,养成坚强,坚毅,不屈,不挠,甚至性格有点男性刚烈的脾气,贯穿她一生经历中。磨难中挺立,风雨中不倒。晚年,她始终微笑!为什幺?!她高兴了:高兴她养育的儿女争气了,她高兴了:一生叶落归根重回血地昆山了。她,一生我从未见她流过泪。(或许背着儿女流,或许心里流,但我记忆中从未见她流过泪)。</h3> <h3>母亲18岁嫁与父亲。家父祖辈在巴城镇经营南货店。祖父陈寿颐,祖母赵雪妹。店号&quot;陈德泰&quot;。想起电影&quot;林家铺子&quot;。影片中林老板形像,活生生似祖父,父亲。旧时代同样狡诈恶势力充斥,淳朴憨厚老实胆小的祖父辈唯靠勤劳节俭,忍气吞声,笑脸待人,起早摸黑做生意持家。记忆中祖父冬天脸上手上都是冬足,进货雇人雇船摇到苏州。祖母农家良妇,见客热茶热水待客,赤诚之心人间罕见。靠声誉靠老店靠老招牌,&quot;陈德泰&quot;南货店屹立在江南水乡巴城老街东大街上。靠勤劳节俭在小镇建造3座老宅,靠老实朴俭吃苦又购买水田30亩。经商出租土地,千年历史儒家训导下的良民,瞬间在1949年后,天翻地复換了人间!</h3> <h3>解放了,消灭剝削阶级,小店公私合营,田没收,成份&quot;工商地主&quot;。从此父母自媒生路。母亲去苏州浒关蚕商学校学养蚕,回昆山大有蚕种场育蚕。难以维生继尔去常熟学缝纫,从此以此为生。父自学初中文化继尔考入蓬朗中学,再考入苏州医士学校,以此终身。家重新站立,然风雨不息。政治运动不息。小镇小地方,家父家母靠自强自立自然让人嫉妒怀恨。老屋连搬3搬不得安宁。大跃进老屋变食堂,搬!一夜搬入蒋家寄宿。母亲的性格连夜搬结束。一老屋400元卖与漁民。50年代,6O年代支撑收紧苦渡光阴。暴风雨来了!</h3> <h3>文革,至今不懂不明。历史记录着,经历那时代的人永远不忘。″浩劫&quot;两字,文献有定义。我至今脑海中永不忘整天锣鼓声。声声不是喜庆,而是胆寒。记得一天,家门前锣鼓声整天响,一群人沖入老屋,凡属四旧的统统搬出家,柜,橱,碗,衣服,……只要看上一律为四旧。母亲见屋脊上一泥老爷,想必四旧随手一掷入河,造反派意为金老爷,派人游水潜摸未果,揪母到公社交代。母关入公社一屋,要她交出金银家饰,母椐理伸辨解放后公债,交税,父生肺病,养家度日,绝无金财可隐瞞,可,造反派不信,继续关押,至于关押一天一夜中经历,母从无一字一言讲儿女听。回到家,母脸青肿,然,无泪一滴。这天晚上,几条棉毯一家客厅度天亮。拂晓一家搬至3间泥地无窗之平屋。生活继续在锣鼓声中不断回响着!母亲身上多了一块牌子&quot;坏分子张幼梅&quot;,每天一早她挂在头颈上走出家门走进大街走入单位。她,旁若无人,她,依然从容,她,从不怨恨。她,回家牌子一放,依然烧饭做事。她,无一点泪,她,坚信清白做人,无畏无惧。她,也有发火,对儿女不留情。她,在单位受尽习难放入胸中,只能对儿女发泄一下情绪。能想到吗?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刚烈的女性,忍辱每天挂着牌走在人间路上,是何等内心煎熬着的痛苦。那时,儿不懂啊!24元工资,5个儿女5张嘴,吃,穿,一家老小。(父文革在外地工资同样削减,负担我读高中,估计无多钱寄家)。可是,母,我未见她一滴泪。母做什么都毫无怨言,缝纫不叫她做,轧棉花,她一声不吭,天天戴着口罩在老式棉花机上,在轰轰声中依然笑对。我见母工作,浑身似棉絮人,今想起泪在心中隐。当时情景,我也不流泪,为什么?因为多少年母的性格传染了儿女,苦不怕,只怕懒,人,吃苦无所谓。怕只怕人不争气。争什么气?不被人看不起。(母亲,行文至此放心吧,儿女直至笫3代,个个事业有成,小辈出息,巴城小镇陈家依然光彩)。文革父亲同样如此。批斗,批斗,交代,交代……解放前,小镇祖父养独生父亲,必然望子成龙。必然希望出人头地。父年轻,祖父偷偷报名,写父亲名要申请入国民党,为父16岁避抽壮丁,祖父用心良苦。父亲全然不知。文革小镇武阿连举此,单位为此审查,逼父认承,父多次与我说:毫无影踪,毫无参予。至死不认,至死逼供。于是,父真抱一死之心也。苍天有眼,父不该死,情有史实。父亲还是度过难关。父一生勤慎,父一生小心,父一生节俭,父甚至一生苛刻自己生活。儿常怪父不近人情。泪啊泪,愧啊愧!父远去了,生前无数次想改变父亲观念,甚至批评父亲,错了,我真错了。人啊人,为什么不深入父内心深处,多想想父亲人生之艰难,父亲性格之形成?母不流泪,父不声响,一个不屈,一个内忍。远去了,父母,老家,远去了,诉不尽,兄弟嘱我写写父母之恩,能用笔写吗?写得完吗?回忆聊作寄望我们及下一代,传承父母优秀品质。人,牢记懂感恩,有敬畏,能自律,财富是物质,精神唯永恒。什么精神?做清白人,努力勤奋,活着珍惜,任风雨多变,堂堂正正做人。(慕正2017-11月27日)</h3> <h3>母亲,您从不流泪。母亲,您的泪在心中。母亲,儿女从未见您流泪。母亲,您的泪在心中,那不是泪,那是滴滴鲜血。母亲您坚强的內心令儿女敬佩。母亲您回归血地昆山从此,您笑了。母亲您的笑是畅怀的,庆幸眼见改革开放后,时代变了。您说:好人总是好人,坏人总是无好结果。母亲您说对了,儿女记住了。母亲您晚年病痛折磨多么希望挣扎生存,多么希望开开心心活下去。母亲,儿女无奈,您,不息劳作个性一生不变。疾病年老催人生,无苦奈何花落去。母亲,父亲,在天国放心吧,苦难远离了,儿女永远铭记养育之恩,儿女永远铭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传承您们勤劳节俭,真诚待人,吃苦耐劳优秀品质,笑对每天!父母亲安息吧!(儿慕正2017-11-27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