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歪头村

朱玺宝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家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屈指一算,年龄六十有一,离家四十四载,虽然乡音未改,但已青丝染白。多少年来,如断了线的风筝,孤单地客居他地,从未间断对家乡的思念。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在我心中是一幅无需雕琢的美丽画卷,深深地吸引着我。家乡的人、家乡的事,更像一部充满人间大爱的长篇文学,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融入到血液里。重温家乡情,领悟故乡韵,已是多年来的奢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思乡心切,退休手续刚刚办完,便开始打点行囊,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看看。在回乡的飞机上,想起了贺知章老前辈所作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随着这首诗的意境,带我进入了思乡的回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家乡位于吉林市南面的大山里。家乡的那座耸高入云的山巅之峰,坐落于高低重迭的山峦之中,宛若群山之首。站在峰顶向南望去,与南娄山、肇大鸡山、摩天岭山一并组成四大金刚,为连绵起伏的峰峦增加了层次感。向东望去,靓丽的松花江犹如一条深蓝色的巨龙,在群山万壑中蹒跚而来,绕山而去,有画龙点睛之感。遥望西面的沈吉铁路线,不断有拖着长长的烟雾、鸣着汽笛的火车通过,为这片宁静的群山增添了一丝动感。再眺望北方,现代化的吉林市全景映入眼帘,犹如海市蜃楼一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的脚下,上苍赐予了一片平坦而又肥沃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坐落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古朴的村民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安宁。在四周的山坡上,随处可见清澈的泉涌,长年不断地喷涌着泉水,泉水流到山下,积成了河,绕村而去,为平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活力。蓝蓝的天空中,时常漂浮着棉团似的白云,经常有山鹰村子上空自由地翱翔着,使这个美丽的山村更富有立体感。村里有几颗百年树龄的老榆树,用它那皱着的树皮记录了村子的变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乡的自然环境优美、雅致,古朴的村民勤劳、勇敢,构成了一幅现代版的“明清上河图”。堪比王洪在《恋桃源》中所描绘的景色,“桃源幽美胜仙境,宝地耕耘宜精勤。嫦娥下凡不思去,甘愿化作阳朔人。”家乡的自然环境,举世无双,分明就是上天投放在吉林大地的一颗闪耀明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鸟瞰家乡的美景,使人浮想联翩,走进家乡的山水,更会让人一醉千秋。站在村里仰望四周,群山峻岭,山峰起伏。在这些山峰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气势磅礴的大南山。她以“拔地通天之势,擎手捧日之姿”,巍然屹立,独占鳌头。尤其是异峰凸起的大南山主峰,峰顶直插云端。在攀登主峰时,要顺着东坡或南坡而上,由于坡度较陡,爬山人无法直立行走,只能借助于四肢的爬行,才能到达山顶。西坡的坡度更陡峭,只有野山羊才能由此爬上峰顶。北坡像斧劈一般,陡峭险峻,即使壁虎也只能是望而生叹。从村里向大南山的主峰望去,峰顶的正面是悬崖峭壁,岩石裸露,主峰的西坡较东坡更为陡峭,显得峰顶向西倾斜,故大南山又称为歪头山。山下的村子也由此得名为“歪头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歪头山“歪着头”,宽宽地肩膀,像是一位很有爱心的父亲,在宽大的肩上扛着二砬子、鸡冠砬子等山峰。既显示出歪头山性格的刚强,不惧任何压力,又显示了歪头山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和英俊潇洒的外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村子东西两侧由南至北,群山环抱,山峰连绵不断,重重叠叠,与歪头山连接为一体,同属一个山脉。酷似在歪头山这高大威猛的身躯上,长出两只肌肉健壮的胳臂。村北面的山,又称北砬子山,与东山相连,好比是东西两臂上合拢的双手,将村子环抱在怀中,保护着子民的安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站在村里向四周望去,看不出哪有出口,哪又是入口。而发源于歪头山的四间河水,为出入的村民当起了义务向导,村民们沿着河流的方向走出了一条出山的崎岖小路。小路沿河而下,当经过村北的北砬子山山角时,在一个转弯处,恰遇一个向外突出的石砬子,四间河与其“擦肩”而过,小路被挤在石砬子与四间河之间。由于河水与石砬子的限制,小路不宽,有几棵粗壮的柳树,将小路与河水分开。当地人称此地为“石门”,这是出入歪头村的必经之路,也是上苍赐给歪头村的天然的大门。离开了石门,四间河携小路沿着山脚,奔向了远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环绕于歪头村四周的群山,不仅有奇特、壮观的外形,更有丰富的内涵,有很多传说流传于村民中。1975年,当地村民在北砬子山上挖出一座石棺,石棺里有多件石器随葬品,足以表明歪头村的历史悠久。在“石门”处的石壁上刻有“萬古清風”四个淳朴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出自哪位神笔之手,现已无法考证。但从他那纵横挥洒、刚柔相济的笔迹来看,这四个大字足以表达出村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传说在刻有四个大字的石砬子上面,居住着一条巨大的蟒蛇,没有哪个人见过它究竟有多长,但每当把头伸到石砬下的河里喝水时,身子仍然盘卧在石砬子的上面。有老人说该蟒蛇是东海龙王派于此地的天神,专门为“雷雨龙王”传递民愿。在蟒蛇的保护下,村民从未遭受旱涝之扰,年年风调雨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歪头山的主峰有许多洞穴。有老道洞、穿心洞、滴水洞、银拱洞等,景色奇特秀丽。并且,各洞都有不同的传说或故事。老道洞里曾居住过一位道士,道号为“紫薇仙人”。该道士姓王,常年光着脚,绰号为“王光脚”。他的医术高明,经常为村民寻医问药,深得村民的爱戴。关于“紫薇仙人”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有人说:“紫薇仙人”是陪太上老君来此游玩时,发现歪头山奇特无比,争奇竞秀,随即产生下凡的念头,擅自留下。还有人说:吕洞宾神游到歪头山,当坐在主峰上观景时,感觉口渴,便用他的雌雄宝剑掘出了一眼井。井水清澈甘甜,心中大喜,于是便派“紫薇仙人”来看守于井旁。不管这传说是何人所编,确实为歪头山添加了几分神秘色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歪头山山高林密,古树翠松绿玉重重,野生特产丰富。山上树种繁多,有桦树林、柞树林、杨树林、椴树林等。还有很多参天高的果松、沙松等松树。这些松树冬夏常青,其粗壮的身材足够两人合抱,点缀在山峰周围的山林里,把山峰打扮得更加威武,更加庄重。山下河边的柳树,棵棵粗壮挺拔,盘踞在山角、河边,与山顶的松树遥相对望。山上物产丰富,有山葡萄、圆枣、野核桃和榛子等东北特产,有人参、灵芝等名贵药材,有熊瞎子、野猪、狍子和獾子等野生动物,还有林蛙等餐桌佳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美丽的家乡,四季分明,特点各异。随着春季的到来,繁茂的树木发出绿芽,衬托着白色的梨花和粉红色的杏花,展现出了春天的美景。长在石砬子缝隙中的达达香花,将青黑色的石砬子打扮得美丽妖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进入夏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芳草鲜美,歪头山犹如一个天然的大花坛。当碰到炎热的天气时,钻到树林子里,会感觉到遮天蔽日,如进入了凉棚一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来到秋季,森林里各种各样的野果都已成熟,香甜的果味能顺风飘出十里以外。木耳、蘑菇遍布山坡,榛子长满了山腰。到了晚秋,碧绿的松柏树林,伴有火红的枫树叶、泛黄的柞树叶、开着紫花的苕条,使得各山腰红绿相间、色彩斑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冬季,皑皑的白雪衬托着密密麻麻的参天大树,显得雪山有些青黑朦胧。偶尔能看到在大树上,长着鲜嫩的“冬青”,“冬青”上有淡绿色的叶子,开着漂亮的黄花,天气越冷黄花越鲜艳。在成片的山葡萄藤上,葡萄的叶子掉光了,只剩下冻得流光湛亮的黑葡萄粒,在白雪的衬托下,像串串黑珍珠。到了寒冷的严冬,山间的泉水如烧开了一般,冒着蒸汽,飘到周围的树上,冻成雾凇,银光闪闪,漂亮极了,好一派北国风光。歪头山的四季美景,如梦如幻,胜于王母娘娘的后花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村子东西两侧的山梁上向下看,有非常明显的两趟大树,南起歪头山主峰,北止村口的“石门”。其中,一趟大树是四间河,河的两岸长着密实的柳树林,河道在村边拐来拐去,优化着出村的路线。各沟岔下来的河水汇入四间河,使四间河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深。另一趟大树是村子的乡间土路,两条清晰的车辙镶嵌在路面上,路的两旁生长着榆树或柳树,这是通向山外的惟一通道。通向山外的土路与四间河相依相伴,像是一对出行的恋人,一会儿分开,一会儿又亲密无间。土路紧紧跟随着四间河,当走在石门处时,土路、四间河与北砬子山紧密拥抱后,恋恋不舍地与歪头山分手告别,走出了大山。之后,四间河并入了松花江,流入了大海。而土路也汇入了通向祖国各地的康庄大道。歪头村里有很多有志青年,就是从这条唯一的土路上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记忆中的歪头村是淳朴无暇的。还记得小时候,只知道太阳是从东山升起,从西山落下。当太阳与歪头山的顶峰对正时,即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村民们在农田里劳动中,都是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休息和收工的时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家的房檐下住着燕子,谁家的房檐下住的燕子多,象征着日子过得兴旺。村里经常有几只雄鹰在天空飞着,随时准备袭击村里的家鸡。有老人看到后,就高声喊“老鹰叼小鸡啦!老鹰叼小鸡啦!”这喊声,像是在提醒小鸡注意安全,又像是在驱赶老鹰。还有的鸟借助于风力做定点停留游戏,吸引着村民的观看。姑姑鸟边飞边喊着“姑姑、姑姑”,在山里飞来飞去地寻找着走失的姑姑。成群的野鸭子排着一行,遨游在稻子地的上空。到了秋收以后,农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显得清亮了许多,时常有三五成群的狍子,在村边跑来跑去,漂亮的野鸡随处可见,野兔子四处乱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的家乡,所有的“机动车”只有马车或牛车。出入村子的乡村小路很窄,车与车交错时,要提前在较宽敞的路面上等候交错。“赶车”人在马车的辕马身上,挂有很多较小的铜铃铛,以突出辕马的威风。马车行走时,“晃浪、晃浪”的铃铛声,显得是那样清脆悦耳,既能为马车增添不少风采,又能通知前面的车辆在合适的位置避让。而老牛车则不然,“赶车”的人通常都在牛脖子上栓一个较大的“牛铃铛”,慢腾腾的牛铃铛声足可以传出二里地远。年复一年,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铃声,已成为这僻静乡村的主题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家乡到临近过年的那几天是最热闹的。村里用绿色松枝,在主要路口做成松枝门,贴上对联,挂上灯龙。家家也都在自家门上贴对联,贴“福”字,在屋里贴上墙画,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各家都热气腾腾,有蒸馒头的、做豆腐的,还有杀猪、宰羊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村民们都穿上干净的衣服,满面笑容。小姑娘头上的辫子绑着红头绳,用红纸将嘴唇抹得红一点,显现出一种乡村式的漂亮,三五成群地在热炕上玩嘎拉哈。男孩子们有的聚在一起燃放鞭炮,有的在冰上玩冰爬犁,还有的在雪地上蹬冰鞋,尽管天很冷,还是玩得满头大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新年钟声响时,家家都给祖宗牌位上摆好贡品,在自家门口放鞭炮,迎接故去的祖宗回家过年。之后,开始吃年夜饭,象征着大团圆。吃完年夜饭,家里的男人要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到了谁家,都要先到祖宗排位上烧三颗香,磕三个头,并喊上一声“给你老拜年啦!”家人也要出来对客人表示道谢。男人们相互见面时,双手抱拳前举,道一声“过年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村民们通常从初二开始扭大秧歌,这是劳动了一年的农民,迸发出的一种快乐。秧歌队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拜年,各家各户也把早就准备好的蜡烛送给秧歌队,做为赏钱。这些大秧歌一般要断断续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结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忽然,广播里的播音员说:“龙嘉机场到了,飞机正在降落。”猛然一惊,把我从美好的回忆中惊醒。马上就要回到久别的家乡,心里无比地兴奋。迅速整理一下衣着,带着随身的物品,准备下飞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