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知青,是怀旧的。每个知青都会讲一些当年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只要一提起知青生活,便能立刻把我们带回到青年时代,带回到广阔天地。当年没有留下多少照片,只能回忆那段经历用绘画来感怀这段历史。</h3> <h3>六九年我去天津北大港插队,和一个做豆腐的老农住在一起接受他的再教育。</h3> <h3>记得到村里的下午,就去地里为红薯浇水,担着几十斤的大木桶到渠里舀水,然后走在崎岖不平的田埂上,给红薯秧浇水,一天下来那叫一个累,现在想都不敢想。</h3> <h3>最累的活是挖沟,每天一个人10米长1.5米宽。铁锨头足有一尺六长,中午在地里休息,有时累得连饭都不想吃。</h3> <h3>做豆腐,卖豆腐,是生产队的经济来源。</h3> <h3>天还没亮就要去出工,睡眼惺忪的跟着大家一块儿走。</h3> <h3>一年冬天队里在油田买了一些原油需要人去看守,我积极报名,那样可以不下地干农活了。我一个人在荒郊野外挖了一个坑,铺上一些草和席子住了一个月。一天起来,白茫茫的一片大雪,我不但不觉冷还望着无边的风雪在那吟诵毛主席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h3> <h3>一年下来挣了一百多元钱,借了老乡的水管自行车,驮着两麻袋的白菜、萝卜骑车回家过年。</h3> <h3>雪很大,骑着车顶着风,心情无比的畅快,可以为家里挣钱了,可以给家里送去我的劳动成果,爽!</h3> <h3>几十年后又回到村里,把那老乡的自行车要来合个影。</h3> <h3>这是仅有的一张在村里照的相。</h3> <h3>这是插队期间回家留的影。</h3> <h3>我也画了一些同学、朋友讲述的插队经历的画</h3> <h3>茫茫大草原,不知何时能回家。</h3> <h3>天再冷,回家的心总是热乎乎的。</h3> <h3>知青回家没有钱买车票,只能逃票,提心吊胆不知何时被列车员轰下车。我在天津东站看到了这个来自黑龙江的上海知青被赶下来,无助地坐在车站门口。</h3> <h3>回家没有钱买车票,只能搭各种车,牛车、马车、拖拉机、卡车.....只要能坐,我就拉下脸来求人家。</h3> <h3>有一年,响应号召,移风易俗在村里过春节,那凄惨、失落的心情,那无助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可想象的。</h3> <h3>同学讲述他在猪舍里度过的时光。</h3> <h3>下雨、是大家喜欢的时刻,这样可以不下地干活,在家里聊天休息了。</h3> <h3>用句当时的话"真是脱胎换骨的磨练"哪还像一个城里的青年。</h3> <h3>插队几年下来,活脱脱的一个蒙人。</h3> <h3>读书的年龄,读书的季节,读书的心情,可惜……</h3> <h3>黄河岸边,望着东去的列车和飞鸟,心立刻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亲人身边。</h3> <h3>生产队分的柴禾很少,每日都要为做饭的烧柴事发愁。</h3> <p class="ql-block">在陕北益川插队的北京知青</p> <h3>既使生了病,一切事情也要自己来干。</h3> <h3>那个年代,兵团知青恋爱是被禁止的,青年恋爱的代价是批评、教育甚至于批判、处分、调离,因此而患病的,自杀的,大有所在。</h3> <h3>用沉重的劳动,接受贫苦农民的再教育。</h3> <h3>春天来了,带给了我们一点希望,活再累,不怕,因为希望就在前面。</h3> <p class="ql-block">我们是那一历史时期的实践者和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场政治运动,是那个年代无法回避和逆转的社会潮流。这段经历,对我们这一代知青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p> <h3>我深情地望着我们这一代,</h3><h3>两鬓虽已渐白,</h3><h3>却仍把自己唤作"知青"。</h3><h3>蓦然回首,</h3><h3>那并不遥远的青春,</h3><h3>已然变成历史的斑驳 。 </h3><h3>黑土地、红土地、黄土地,</h3><h3>何处没有知青的色彩?</h3><h3>大草原、戈壁滩、橡胶林,</h3><h3>何处没有知青的悲欢?</h3><h3>生命,</h3><h3>张扬在祖国的山川大地。</h3><h3>这是一部苦涩的历史。</h3><h3>文明在愚昧中蜿蜒,</h3><h3>理想在现实中迷惘,</h3><h3>欲望在压抑中扭曲,</h3><h3>经过炼狱,</h3><h3>稚嫩的灵魂在磨难中涅磐。当我们年轻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