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山丹丹花,别名红百合,生活中经常被称为“山丹丹花”。耐寒而略耐阴,喜阳光充足。忌硬粘土,生于石质山坡、草地、灌丛及疏林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如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等省区。我曾经工作过的那座大山深处,一到夏天,山坡上,开满了山丹丹花。山丹花开时,或红或紫或淡棕式。山丹丹花没有“天生丽质”,就像那漫山遍野中的普普通通的小草一样,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她一旦绽放便独树一帜,那桔红的花瓣就成了万绿丛中的一点红,仿佛夜行人突然看见了一盏灯,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前进的方向。</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这个大山的深处,也有这么一群人,像山丹丹花一样,默默地战斗、工作、生活在这片热土上。他们没有接受过鲜花、没有接受过掌声、也没有佩带过沉甸甸的奖章。他们是全军上千个基层单位里最不起眼的那些个连队。但是,他们为了共和国的安全,为了人民的宁静幸福,他们也悄悄地撑起了一片天,撑住了一座山,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一份重担。这就是海军原38501(后38502部队)部队三营(五营)的一代代官兵和他们的连队,他们就像山丹丹花一样,盛开在太行山上。</font></h1> <h1> 多年后的一天,离开连队的部分官兵重返太行山,来到了他们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连队,面对瓦砾遍地、杂草丛生、衰败不堪的驻地,止不住的流下了眼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们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深的感情。曾经的连队,由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转移,连队撤编,坑道封闭,现在已变得面目全非。酸楚的心像破碎了醋瓶,杂陈五味。</h1> <h1> 在后来的日子里,先后有十多批退伍离开连队的老兵,或结伴或单个来过连队,看望驻守过的这方宝地。我常想,为什么如此艰苦、如此荒凉的大山,官兵们对此情有独钟,心有所往?这里必然有一种精神,有一种思想,在指引、在引导着他们深深的回忆,深深的思考。<br> “不怕牺牲,勇于奉献;艰苦奋斗,建设连队。”应是这种精神,应是这种思想,在一代代官兵中薪火相传。我把它叫做“太行精神”,或者叫做“大山精神”。它丰富的内涵,足以点亮官兵们前进的方向。这种精神也是人民军队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h1> <h1><font color="#010101"> 当一切成为过去的时候,你对过去就会不以为然了。所以我相信只要你对未来有梦想,并且踏踏实实的走过为将来奋斗的路,你会收获很多。选择了就义无返顾,在不久的将来,你会收获一份微笑。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季,来到这个地方。当时连队按序列为三营12连,主要职责是技术勤务,编制人员50多人。驻的地方叫车元,不大的小山村,散布在山脚下的山坡上。全村一千多口人,大部分住的是窑洞,少数住的是小平房,墙大多是由石头垒就,顶上盖的是石扳板。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还有谷子。由于靠天吃饭,每年收成都不怎么样。公粮一交,家家都有饥荒。吃饭用的是海碗(大碗),里边盛着玉米面疙瘩、柿子皮、胡萝卜樱子,还有山药蛋蛋。每到饭点时,大人小孩手棒大碗,蹲在街道两旁,聊着家长里短。山西十大怪之吃饭蹲起来,就指这民俗。另外,集体还养着牛和羊,大小加起来也有一千多头。平时几乎吃不上细粮(白面),玉米、小米是乡亲们的主粮。</font></h1> <h1> 我到连队应是一个下午,大概三点多钟,汽车七拐八绕,头以乎有些晕了。汽车停在一处水泥地球场,球场的一边是一栋很长的房子,很高很宽,进去看一半是食堂,一半是开会的地方。球场的另一边是一堵石头垒起来的墙,中间有几级台阶,在台阶的上方兀立有一小亭。说是亭子,其实是一块铁板,四周焊了几根铁管,上面还是用铁皮焊的顶。顶上没有片瓦,也没有雕梁画栋,周边用圆钢焊的栏杆。从油漆的斑驳中,透着几分凄凉,记录着连队的沧桑。在官兵们心中,胜过宋代“沧浪亭”。“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正道出了亭在官兵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h1><h1></h1><h1> 后来我知道,每有闲暇或者家属来队,官兵们都喜在亭中坐坐,或拍照留念。</h1><h1> 见有人来,一战士主动上来帮忙,接了我的行李,我报上姓名,是连队新来的指导员。他说前几天听连长说,你这几天就要来连队,他显得也高兴。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告我叫宾树其,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兵,心中甚是喜欢。一会从伙房又出来一个兵,小宾告我他叫平建明,并向小平介绍这是新来的指导员。只见他笑喜喜的叫我一声,也算是打了招呼。我问他俩连部在哪儿,他俩把我领上台阶,又上一截台阶,一排平房映入眼帘,他俩告我这就是连部。进得门去,宽大的一间房,两边各对着一扇门。原来这平房共三间,两头是卧室,中间是连部办公室,对排着四张办公桌,桌上有一台八门磁石交换机,还有两部电话机。一部可拔号,一部是手摇。靠近进门处,有一台开水炉。这开水炉也是自制的,铁皮卷成,有进水,有出水,兼具冬天取暖、平时喝水两种功能,我印象中的连部就这么多的办公家具和设备。<br> 我问他们二位,连队人员都干嘛了,小宾、小平告诉我,都进坑道施工。由于快五点,他们上班去忙,我在连部前后走走转转。不一会,连长王世荣、副连长徐荣雄他们下班回到连部,很热情的打了招呼。由于过去我跟王世荣连长早就认识,与徐荣雄副连长一起训过新兵,也算是熟人,聊起来也就没了生疏的感觉。六点时分,他们带我到食堂吃饭,王世荣连长宣布了晚上七点在饭堂开会。吃过饭,世荣连长,荣雄副连长回去洗洗,换换军装,并给我安排住的地方,房间就是连部的右首一间。七点一起开了一个军人大会,内容就一个,宣布我正式上任。世荣连长主持并介绍连队的情况,欢迎我到连队工作,希望为连队建设带来新的气象。当然这些都是客套话。我也表态,与大家一起共同建设连队美好的未来,不负大家真诚的期待</h1> <h1> 晚风从山里吹来,轻拂在身上,灌木林里的虫鸟在四处游荡。夜静的使人似乎有些发慌,只有星星远远的把连队张望,人融入在这旖旎的夜景中,无限神往。第二天,吃了早饭,世荣连长带我了解连队的情况。我们沿着一条小路,大摡走了百十米的距离,到了一分队的驻的地方。这里有错落在山坡上前后两排平房,比连部少了一排。连部所在的山坡,上下错落三排平房。下面是临时来队家属用房,上面用做仓库杂物间。这里是下面一排是战士宿舍,上面一排似乎空着,其中一间电视机机房。看得出上面一排有地方没有房顶只露土墙。一分队是两个班,熊厚忠同志任分队长。一班是电工班,班长范培臣;二班是机械班,班长王振臣。电工班好理解,主要职责是与电气设备有关联。机械班复杂,除了烧锅炉,还有坑道的管道线路,管着全连生活用水的水泵房。业务也比较广,有车、管、钳工,还有电、气焊。离开一分队的驻地,又继续往前走,来到了锅炉房。几个战士正在烧锅炉,我不解的问世荣连长,怎么现在还要点锅炉,世荣连长告诉我,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坑道阴冷潮湿,烧锅炉是供坑道升温排湿,五月一日一直要烧到十月一日,五个月供暖期,一天也不停,否则坑道里的机器设备就要因受潮而生锈受损,人员也没法在里边施工值班。我跟几个战士打过招呼,就进了洞口。这个洞口应叫东口,离着锅炉房近。只见洞口掩隐在一片山坡下,上面长满了灌木植被,除了有两扇大门,往里走又是几道厚重的防护门。沿坑道两侧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房间,其中有一间较大,足有一个蓝球场那么大。后来知道是用作计算机房,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是按照电子管计算机设计。快要穿过坑道,前面正在施工,有十多人正在安装油机,简单的看了现场,我们穿过坑道,来到了北口,这里驻有三班和四班。分队长耿秀昌,三班是防化班,班长丁爱国;四班是警卫班,班长是余光。住的也是小平房,不过房子要比连部和一分队的好,是用砖砌的墙,房前有八九米宽的一块平地(是不是水泥地记不清),偏西一直延到西口,那儿好像越来越宽。下方就是一条百十米的山沟,靠沟底的另一边,还有一些平房,有几栋较为完整,其它的就只露出地基,显得有些荒芜。</h1> <h1> 望着面前的太行山,既有雄奇险峻的伟岸,也有明月清风的婉约。太行山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我心中升腾着几分敬仰。回来的时候,我们沿着山路绕着走了一圈。在高高的山头上,立着一杆电视天线,长长的缆线悬挂在几根木杆上,直通山下一分队后面的平房里。世荣连长一会便把我带到了炊事班,进到操作间,里面干干净净,炊具摆放整齐,穿着的围裙也还整洁。给人的印象就是个管理严格、教导有方的好炊事班。昨天见的小宾,小平都在忙乎着,小平是炊事员,浙江余杭人,中等偏矮的个儿,瘦瘦的身材,一看就是个干活麻利的小伙。小宾是饲养员,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猪圈,十多头大小不一的肥猪,一个个嗷嗷待哺。转过了各分队的驻地和炊事班,世荣连长又把我带去看了菜地,较大的一块菜地就在连队食堂下面,看上去有一亩多地,一畦畦菜地整齐有序,有豆角、黄瓜、西红柿,还有萝卜、土豆和甘兰。品种多,花样不少。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的小块地,也种着各种蔬菜,世荣连长介绍这是各分队、各班自己开荒种的菜,我听着既惊奇又感动,有这样的连队,这样的兵,连队一定能搞好。</h1><h1> 顺着菜地往下看,在一处稍缓的山坡上,有几副“鱼骨形、菱形天线”在风中摇曳。远处的山村,有几缕炊烟升起。“放身千仞高,北望太行山;邑屋如螘蚁,蔽亏尘雾间。”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登高北望太行时,感叹山的雄伟和人类的渺小,并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忙忙碌碌的耕作图画。眼前的这一切,既是壮美的,也是无奈的。</h1> <h1><font color="#010101">王世荣连长,1963年入伍,河北固安人。我认识他是在海军原4493部队教导队,那时我是个刚入伍的新学员,他是教导队的电传教员。多年后我们一起工作。世荣连长是个工作热情高,管理能力强的人,凡事亲力亲为,说白了,就是以身作则,模范表率好的这样一个干部。我记得连部住的平房,房前屋后不时的就长出一些杂草,他总是带着连部的几个公勤人员,隔三差五的拔上一遍。晚上查岗查哨,从不因自己的年大资老而缺过一班。世荣连长还是一位好兄长,为人热情,待兵如兄,处理问题也是公道。那时计划生育抓得紧,执意要了个“小三”。后来在副营长的任上转业回了固安。多年后我去看过老连长,说话还是那么宏亮,只是身体有些小恙。不过小“黑三”还很争气,穿上警服,吃了皇粮。</font></h1> <h1> 在这大山深处,每天都是一场战斗。当时,连队的主要工作是安装两台200kw的柴油发电机。以徐道和技师为首的,全营电源专业的精英组成的安装小组,在连队官兵的配合下,克制了多重困难,夜里继日的奋战在工地上。十几吨的大家伙,要把它弄进坑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他们采取了最原始的办法,靠着铺着的一根根圆木,前拉后推,就这样把这些铁疙瘩拖进了坑道。进了坑道,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何把这个大家伙弄上基座,又让大伙犯了难。他们群策群力,用手工吊葫芦,把机器吊上了基座。这一年的机器安装足足干了大半年,全连官兵齐心协力,终于完成了任务。为了油机机房的整洁干净,尽量保证没有尘染,营里又要求我们给机房铺设水磨石地面。上级还给我们连调来两名泥瓦工师傅,带着我们一起干。一位叫裴兴元,另一位叫姚尚云,两人特点都是个子高,尤其是裴兴元,个头足有一米九多,1971年入伍,说话风趣,跟他一起干活,在笑语连天中,倒也不觉疲劳。姚尚云没有大裴那么高,但也在一米八左右,寡谈少语,但为人很厚道,干活不声不响,踏实肯干。铺地砖是个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活,但是真要做起来也是很难,单就和水泥沙子就很有讲究。大裴告诉我们,七份沙子,三份水泥,水的标准是沙子水泥拌后,攥在手里成团状,松开后能摊开。刚开始,大家怎么也是掌握不好,不是水多了,就是水泥少了,经过反复尝试,终于掌握这里的诀窍。切割水磨石也是一项细活,飞速转动的刀片,掌握不好就会崩了出来,既危险又累人,半天下来,整个人也会累瘫。这时已是荣雄当连长,熊厚忠副连长,连队干部每天都是跟班作业,在施工一线。秀昌分队长更多的是干的切割水磨石的行当,工场就安置在北口这个地方,离他们二分队近,几个班长轮流上阵,慢慢的也都掌握了要领,根据规格、花色要求,切割也是有模有样。</h1><h1> 冰冷的是地砖,逢勃的是热血。一代代官兵就这样忠贞地恪尽职守,默默地战斗在洞中。</h1> <h1> 油机机房大概有三四百平方的面积,地砖铺设进展缓慢,单靠两个大工还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完工。荣雄连长决定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的人参与地砖铺设。这样,就由大裴、老姚分别讲解地砖铺设的基本要求。先要按比例和好沙灰,然后将沙灰摊平作业的地面上,蹬上地砖,用橡胶锤敲实后,再移开地砖,在敲实的沙灰上浇上一层水泥浆,再把地砖铺上敲实,注意的是要使地砖面保持水平,砖与砖之间要留下一定的缝隙,缝隙中再灌上一道白水泥浆,待泥浆收干后即可。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反复练习,几天后,也就学会了铺设地砖。由于越铺越熟练,这就加快了施工的进度,大家对早日完工充满了信心。几个月下来,整个油机机房的地面铺设完毕。将地面清理一遍,打上一层蜡,机房面貌一新。官兵们看着这锃光瓦亮的机房,心中不免有几分自豪,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收获的是一分成就,一分满足。</h1> <h1>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br> 在这里四季分明,但明显的是冬长夏短,冬季长达半年,夏季两月不到。每年7月,这时的雨水较多,雨来时凶猛,伴着雷暴天气,发生山洪是常有的事情,道路被毁,庄稼被淹。有时连队还断了给养,几天吃不上蔬菜。喝水更是困难,从山上冲下来的泥浆,淤积在小水库里,浑浊多天也不能沉淀。只能盛在桶里,用明矾或者漂白粉做着处理。官兵们只能喝着带有泥土味的水,蒸出的馒头也是着着黄黄的颜色。<br> 雨后的大山是美的,如沐浴后的少女迷人。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的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留在叶片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云在山下,人在天上,使人飘飘欲仙。</h1> <h1> 大山里的生活,有着神秘的色彩,也有着生活的艰辛。这样的施工持续了很久,荣雄连长又带领大家开始了其它房间的战斗。另外的房间跟油机机房不一样,原来的大门与地面基本持平,要想铺地砖,就必须把地面先敲掉一层。荣雄连长又带领大伙,抡起大锤砸地面。日复一日,官兵们的手上震开了口子,磨起了血泡,老茧脱了一层又一层。看着一间间地面铺上了地砖,官兵们流血流汗,他们感觉值得。生命的价值,正是在跑好自己承担的这一里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用生命所创造的价值,却可以与世长存。</h1> <h1> 除了正常的施工工作外,其他的日常维护工作也不轻松。每年的五一开始,就要往坑道送暖,七八个人的机械班,分成三班倒,不分昼夜的工作在锅炉房。一班下来,除了眼睛是亮的,脸上沾满了煤灰,汗水湿了衣裳,还要定时进入坑道检查阀门管道,测量温度湿度,填写值班日志。送暖季结束,又开始了过冬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山里的冬天,显得特别冷。由于连队驻地在海拔1100多米的半山腰上,十月底进入了霜冻期。连队的生活用水来源于山下的一个小水库,说是水库,其实是一个小水塘,雨季时是水塘,过了雨季是水坑。水的来源主要是山上有一条小水沟,集合了山岩缝隙中渗出的那么一点水,汇集于小水塘。在水塘的一侧建筑了一座蓄水池,大摡长在7-8米,宽在3米,深有3米。运气好时,24小时能蓄满一塘水。这一塘水,不仅是我们全连官兵们的生命水,也是山下老百姓的生命水。通过我们的水塘沿山腰修有一条小水渠,漫出来的水再流到村里一口水塘,乡亲们用来做饭洗衣喂牲口。平时,老百姓把牛羊赶上山,就在水塘边饮水牧草,便溺的排泄物浮在水面。通过蓄水池上的水泵房把水送到山上的储水池,满足全连的施工、生活用水。由于送水的管道线路较长,每年入冬都要检查一遍,沿管道培上厚厚的一层土,防止管道冻裂。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重复着同样的过程。官兵们的青春在这过程中流逝,而生命也在这过程中升华。</h1> <h1> 在我军发展史上,《古田会议决议》就明确了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任务,指明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悟人民军队建设的真谛,对于保持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方向。连队始终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连队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和特点,在官兵中开展</h1><h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继承光荣传统,艰苦建设连队。连队组建于1971年,刚进驻时,艰苦的条件可想而知。地无一垄平,道无一条直,遍地是杂草,住着土坯房。连长张德发,指导员刘希才他们应是创连元老,胡玉成、徐荣雄、熊厚忠、李爱国等同志是这个连的第一批新兵,随着连队的进山,他们也来到了这个地方。面对恶劣的大山环境,第一代官兵开始了建设连队的战斗。捡石挑土,垒起了一块块平整的土地;铲石平道,修起了一条条直通各分队的沙石路。官兵们到这里的第一个春节,吃了饺子,在连长的带领下,就上山垦荒,在劳动中度过了这个团聚的日子,多少官兵暗暗的淌下了泪水。身上的军装磨出洞,补补再穿,脚下的鞋破了,脱下来缝缝,也舍不得扔掉。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代官兵前赴后继,他们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热情,改变环境,改变了连队的面貌。由原来的遍地杂草,满地乱石的荒山坡,变成了瓜满园,果满树,每到夏季,百花似锦,满园飘香的小营院。</h1> <h1><font color="#010101"> 大山的生活是枯燥的,大山的生活是乏味的。唯一的一台电视机,也是没有信号,而成了摆设。我曾经学过无线电,想象着能不能折腾收到图像。爬上山顶,重新调整天线,检查馈缆,结果打开电视机,只见满屏雪花和噪音,打蓝球则成了官兵们钟爱的娱乐活动。每到晚饭后,官兵们活跃在蓝球场上,两个分队轮流上阵,这时是官兵们最开心的时光。有一首军营民谣:叫做“开门见山头,走路踢石头,白天钻坑道,晚上星星数”,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连队生活的单调。白天还好,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官兵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想家,思念远方的亲人。恶劣的大山环境,是对官兵意志力的考验,也是人性中最该被人理解的情感。党支部因势利导,开展读书活动,不断充实官兵们的业余生活,培养官兵们高尚的情操。读书活动得到了官兵们的一致赞同,大家注意摘录警语妙句,书写读书笔记,对写得好的,及时在连队的阅报栏里展览,组织交流学习心得。读书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连队建设,修养了官兵们的“三观”。我及时把这一活动予以总结,写了一篇报道,投给了“人民海军”报,刊登在该报三版上。官兵们看到报道,也是深受鼓舞,激情满怀。这也许是连队组建来第一次在党报上露脸扬名,当然我个人也是信心倍增。连队的文化生活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每周营里放映组来连队上演两场电影,有老片子,也有新片子。到了我们这里,大家都是奔手相告,喜气洋洋,热热闹闹一场。当然,每到演电影的日子,我们都忘不了通知村里的乡亲们。村里的文化生活也是贫乏单调,要不是连队演电影,乡亲们指不定一年也看不上一回。乡亲们的娱乐活动,是在每年秋季收割播种完了,请上一班戏班子,唱上几天大戏,这是乡亲们中一年最高兴的日子。免不了,遇到这等好事,我们也会组织官兵们去听上一回。戏唱的大多是“上党棒子”,“河南曲剧”,听起来有些费劲,但大伙图的是开心。在乡政府的所在地南委泉,有时还有那种农村大集,赶上星期天,也有官兵们结队去逛大集。集市上最多的是卖烟叶,会抽烟的那些,时不时会蹭上一撮烟,过过烟瘾。</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1> 艰苦的大山的生活,改变的是连队的环境,不变的是对党的忠诚,永恒的是大山的精神。一代代官兵,薪火相传,铭记“不怕牺牲,勇于奉献;艰苦奋斗,建设连队”的优良传统,牺牲了青春,牺牲了个人,有时还可能牺牲生命。一次,有一个老兵,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和繁重的施工作业,胃疼久了,造成了出血。这是个冬天,大雪封路,车上不了山,若不及时送医,就有生命危险。玉成指导员带着战士,打着手电,用门板抬着生病的战友,深一脚浅一脚,踏着积雪走了十多里的山路,把战友送下山,并且亲自跟车又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医院,签字手术。有时遇上大雨,道路冲毁,遇有危重病友,门板是唯一的救生工具。茶棚滩的路口,是战友们生与死的界碑。这样的事情经常会遇上,在官兵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h1><h1></h1><h1> 连队所在的大山,每到月黑风高的夜晚,查铺查哨也考验着干部的胆量。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凉风呼呼的吹在脸上,我从北口查完哨,顺着山腰往回走,手电光照着山底下,一只狼静静地蹬在坡上,两眼射着绿光,像是随时都可冲上来将你撕烂。我硬着头皮往前走,上帝故意想捉弄我一番,手电灯光不亮了。迎着黑咕隆咚的小路,腿使乎也不听使唤,不长的路,走的这样艰难。待我回到连部,一身冷汗,把整个衣服湿透。</h1><h1> 与连队同命运,与战友共呼吸。在这片大山里,在这片热土上,官兵们的感情是紧紧的连在一起的。</h1><h1> 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感受;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珍藏。每到老战士离队,那一幕幕感人肺腑,让人断肠的场景,每一位经历过的官兵是永生难忘。孙志才,1977年入伍,辽宁营口人。高高的个头,长的魁武标志,是连队的给养员。每天往返十多里山路,背菜背肉,保障几十人的连队吃饭生活,一背就是七八年。那年赶上有一个提干名额,但是他还是坚持返乡,连队只好尊重他的想法,批准他光荣退伍。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营里的大卡车早早到了连队,十多个老兵,哭声连成一片,志才脸上挂满了泪水,鼻子也在抽泣。要走的,送别的,紧紧的相拥在一起,不忍离去,不忍分别。他们对这座大山感情太深,对自己的连队胜过家一样。而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的只有敬礼,有的只有把这份珍贵的战友之情埋在心中。 </h1><h1>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此去经年,多情自古伤离别。此时此刻,面对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面对着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我心潮澎湃,思絮万千。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深埋心间。记得那年年终工作总结,军人大会上,我作了一年的工作报告,基本讲评了连队工作成绩及经验教训,也穿扦表扬了战士们所作出的贡献,。但由于我的疏忽,有一个叫曾友贵的战士,没有听到表扬,心里很不是味道,一时想不通,自己一个人跑到山上。班长报告小曾不见了,我嘱大家分头去找,结果在山上的水池边找到了小曾。为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上。这是一个很好的战士,个头不高,浙江余杭人,平时不爱讲话,多少有些内向,但工作还是勤垦肯干,吃苦耐劳。一时的失误,伤了一个战士的自尊。事后,我找了小曾谈过,检讨了我的失误,在一个适当的场合,我专门表扬了小曾。要知道,每年的年终工作总结,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都很关注都很在乎,希望得到连队首长的表扬,肯定一年的工作。在此,有这么一个机会,如果小曾看到,希望能再次得到你的体谅。前不久,我见到了我们原海军直属政治部的老领导,后到东海舰队航空兵任职的一位将军,聊起了三营,聊起了这儿的官兵,他不无感慨地说了一句十分感人的话。意为在那个环境,那个山沟,别说整天干活,就是一般人光吃饭不干活,没有意志,没有一种精神,让他待上三五年,恐怕也是没法活,况且有的一待十多年。</h1> <h1>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那里需要到那里去,那里艰苦那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边防线上把根扎,雪上顶上也要发芽。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顶风冒雪顶风冒雪把武练,<br></h1><h1>练好本领准备打。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翻山越岭去巡逻,敌人侵犯决不饶他。这是那个年代,官兵们最熟悉,也是最爱唱的一首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我全文照录。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我们的官兵们做到了。是他们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这个时代,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人民军队,献给了自己的连队。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那里需要到那里去,那里艰苦那安家。他们真的、真的无悔于大山,无悔于青春,无悔于连队,把一切都献给了党。</h1> <h1> 蓝天可以作证,大山可以作证,年轻的一代代官兵,没有辜负祖国的嘱托,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他们没有指点江山的伟业,也没有激荡风云的輝煌,只是一群平平凡凡的个体,普普通通的一群官兵。历经近半个世纪,他们的连队已成为一座丰碑、一面旗帜。一代代官兵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热血,书写了这座丰碑,创造了自己英雄般的历史。他们像山丹丹花一样,虽然没有牡丹花的艳丽,也没有牡丹花的高贵,但他们像火,红彤彤的开满在太行山上。</h1> <h1>后记:文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只是这个连队中众多官兵们的缩影,无关未提及官兵们的形象。再三要说的是,限于我的笔力,有不妥之处,还请熟悉这段历史的战友们谅解。我要做的,只是记载这段历史,更记载创造这段历史的战友们。</h1><h1> 山丹丹花有一特点,因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每生长一年,开一朵花,生长年头越长,花开得越多。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极具像征意义。像我们的官兵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h1><h1> 每每想起那座大山,想起连队的生活,想起和战友们走过的小路,心中总有一股激情,眼中噙满泪水。虽已迟暮,记载这段历史,写下这些片断,为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战友留笔,是一份义务。 </h1><h1> 2017.11.26凌晨两点修改完毕</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