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回梦里回故乡

美猴王

<h1>我67年高中毕业,68年12月响应毛主席号召"农村是广阔天地,知识青年到那里去,大有作为”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满怀激情来到农村插队落户,73年9月离开这里,到南京大学上学。</h1><h1>岁月飞快地逝去,我已离开那里四十四年,但那插队的岁月却是难以忘怀的。</h1><h1>一回回梦里思故乡,梦里回乡千百回,为了滿足我们的思乡之情,11月23日,我和同在此插过队的同学一行三人,从南京乘车出发,换了四趟车,经过仪征市来到当年插队时的大仪公社所在地大仪镇。大仪镇位于仪征县最北面,与安徽天长县接壤。</h1><h1> 当年大仪公社是仪征县最穷的一个公社,有的生产队,社员劳动一天一个工分只值一分钱,春天没有粮食吃,都要国家救济。</h1><h1>因公社地处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当年从南京到大仪要一天时间,有时错过了班车就要在扬卅住一宿,第二天才能到达大仪。现在交通很方便,这次我们只用了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大仪。</h1><h1>四十四年过去了,经过改革开放,这里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当年只有一条小街,几家小店,破旧的平房,如今已拓展成一个很大规模的集镇,有好几条街,高楼林立,有文化中心、超市、大酒店,重建的中学、小学、医院等,商埠繁华,一点都找不到当年的痕迹。</h1><h1>大仪是南宋韩世忠抗击金兵大捷后,举行盛大庆功仪式的地方,故名为大仪,我们在抗金英雄韩世忠塑像前留个影。</h1> <h1><font color="#010101">我们的目的地是回生产队,所以没在大仪镇作过多的逗畄,双塘大队(现在叫双塘村)车桥小队(现在叫组)离大仪镇有六、七里路,当年只是田间小路,连自行车都无法骑,现在村村队队都通柏油马路,我们在大仪镇租了一辆轿车,朝双塘方向开去,一路上见不到当年的茅草房,都是漂亮的楼房,经过多方打听,我们来到一排漂亮的楼房前停下,见到屋里有四、五个五十多岁的乡亲在打牌。</font></h1> <h1>请问这里是车桥小队吗?</h1><h1>他们说:正是车桥小队。我们自我介绍是当年在此插队的知青。于是他们一起拥了上来并认出了我们,叫出了我们的名字,我好高兴啊,离开这里四十多年了还能叫出我的名字,但是我们认不出这些乡亲,当年他们只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常在打谷场上玩,于是他们分别自我介绍是某某人的儿子。</h1> <h1>我们见到乡亲们感到格外亲切,这里的乡亲很淳朴,善良、勤劳,非常能吃苦。</h1><h1>当年在这儿插队,乡亲对我们很照顾,手把手地教我们做农活,帮我们修农俱,夏收夏种时帮我们磨镰刀。晚上拔秧,我看不清路,她们每次都搀着我走。下雨天,泥泞小路,水塘远,他们经常来帮我们挑水。冬天里没菜吃,他们送腌菜来,春天里没柴烧,(大家都缺柴烧)生产队把牛吃剩的稻草给我们烧,有的乡亲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会送来给我们吃。在那个生活艰苦的年代,我们离家的知青真的感到很温暖。</h1> <h1>他们热情地介绍生产队的情况。</h1> <h1>他们把健在的,还住在队里的乡亲(有的跟子女进城生活了,有的搬到双塘农民公寓)喊来相认。</h1> <h1>乡亲们得到消息都来了</h1> <h1>遗憾的是四十四年过去了,当年和我们一起劳动的长一辈的乡亲们大多去世了,同辈人,岁数大的也所剩不多,也难怪,我们都是七十岁了。</h1> <h1>许大妈己九十高龄</h1> <h1>这是我们同辈的老乡,相见十分开心。</h1> <h1>这位乡亲已八十多岁了</h1> <h1>我们手拉手拥抱在一起</h1> <h1>大家热烈地回忆当年的往事</h1> <h1>当年的生产队长得到消息后,急急忙忙赶了过来。</h1> <h1>队长说:四十多年了,你们还没有忘记我们,谢谢你们。</h1><h1>我们说:应该感谢你们当年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h1><h1>队长说:那是应该的。</h1> <h1>我们紧紧地握手</h1> <h1>亲切地交谈</h1> <h1>队长和老党的儿子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生产队的村庄和田地。</h1> <h1>队长告诉我们生产队原来有十八户人家,现在只有六、七户人家住在这里。有四、五户跟子女搬到城市里去居住了。</h1><h1>其余的搬进了政府盖的农民公寓居住,住农民公寓的条件是自愿原则,愿意住公寓的把原来的宅基地交给集体,再交二十万七干元就可以住进二百多平方的联排别墅。</h1><h1>不愿居住农民公寓的,可在村里按排的宅基地自建新房。</h1> <h1>当年生产队社员分别住的三个小村庄,现已不见踪影。</h1> <h1>队长和我们一边走一边介绍情况</h1> <h1>我们来到了当年插队居住的地方,我们当年的住房宅基地现已被一位乡亲盖上了新楼房。我在这里住了五年,这五年的插队生活使我难以忘怀。</h1> <h3>这就是你们当年住房的房基地。</h3> <h1>当年,我们打着背包来到这里插队,生产队在此给我们盖了四间草房,这就是我们的家,从此我们就和乡亲们劳动生活在一起。<br></h1><h1>当时我们房子的西边紧靠着生产队的打谷场,我们住的这所茅草房也成了生产队的活动中心,生产队在这里开会、学习,晚上在煤油灯下,我们一起读报,学习毛主席最新指示、人民日报社论,在山墙上办宣传栏。</h1><h1>我们知青还教社员唱歌,跳忠字舞(现在想想很好笑,教社员跳忠字舞,社员老是学不会,也就不了了之了)。</h1><h1>平时乡亲们也喜欢到我们这里玩,妇女教我们纳鞋底,做针线活,男社员在这里聊天。</h1><h1>当年我们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起早贪黑同社员一样参加劳动,粮食不够吃,冬天一天只吃两顿稀饭,没有油吃,一年只有一斤菜籽油,炒菜放点盐,喝酱油汤,整年不见荤腥。</h1><h1>五年的知青生涯,我们在这里留下了青春,洒下了汗水,但我们同时也经历了风雨,磨练了意志,学会了忍让,品尝了辛劳,体会了生活的甘苦,我们至今无怨无悔。</h1><h1>我们俩在这里留个影作纪念。<br></h1><h1><br></h1> <h1>大家在一起交谈我们茅草屋的变迁</h1> <h1>现房主向我们介绍家庭情况</h1> <h1>这是我们当年的自留地。我们学会自己种菜,养了六只鸡(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不给多养,一人只能养两只鸡,我们知青组三人只能养六只鸡,我们也想养猪,但人都吃不饱那来粮食养猪,再说我们也不会养。)</h1><h1>那时生产队穷,家家都穷,我们养的鸡生的蛋也舍不得吃,用鸡蛋换盐、煤油等生活用品。</h1> <h1>这是我们的自留田,开始我们自己种稻子,但是种不好,生产队为了照顾我们,就收回去了,每年给我们每人一百斤稻子。</h1> <h1>哇,妇女队长来了,看到我们十分高兴、亲热。</h1> <h1>妇女队长也老了,八十多岁了,背也驼了,当年她个子比我高,干活是一把好手,可能干了。</h1> <h1>当年我们三人经常在一起研究生产队工作,我是生产队会计,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带领社员们学大寨,努力发展生产。</h1> <h1>我们继续参观</h1> <h1>我们来到了曾经劳动过的田里,在这里我们曾经洒下过辛勤的汗水。</h1><h1>初春寒冷季节,种双季稻早稻,我们穿着棉袄在冰冷的水田里插过秧。(当时领导要粮食增产,瞎指挥,这里根本就不适合种双季稻)。</h1> <h1>炎热的夏天,我们汗流夹背地在这里和乡亲们一起抢收麦子、抢插秧苗。</h1> <h1>秋天里,收割稻子,一天稻子割下来,手麻木得捧不住飯碗,腰酸背痛直不起来。</h1><h1>冬天里挑河泥给麦子追肥,和男社员一样上河堤兴修水利。</h1> <h1>这里是我熟悉的河流,已整治过。</h1> <h1>我们在河堤上走,队长向我介绍这里田地的变化,八0年分田到户,这些田地被社员承包,现在因种粮食不合算,土地已流转,一齐租出去了。社员们有的到扬卅等城市打工,有的就在夲地私人企业干活,大家都逐步富裕起来了,盖起了楼房,生活大变样。</h1> <h1>队长又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农民公寓和他家看一看。</h1> <h1>农民公寓离车桥队不远,我们来到了农村公寓。农民公寓真漂亮,几十幢的联排别墅,一排排,一字排开,道路整洁,路边种着小树和花草。</h1> <h1>高大漂亮的门楼,清爽敞亮的楼房,整齐划一的院落,每户二百三十多平米的二层别墅,真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十分羡慕。这么漂亮宽大的房子,就是在南京城里也是很少有人住得上的。</h1> <h1>大家参观队长家的房子,他家己搬来七年了。</h1> <h1>一进门就是明亮的大客厅</h1> <h1>漂亮的大卧室</h1> <h1>这是厨房</h1> <h1>这是儿子媳妇的房间,儿子媳妇在杨卅工作,平时不回来,逢年过节才回来居住几天。</h1> <h1>这是孙子孙媳妇的房间,平时也不回来,也是逢年过节才回来,队长好福气哦,孙子都结婚了。</h1> <h1>这是棋牌室,乡亲们没事时就在这儿打打牌,娱乐娱乐。</h1> <h1>队长又喊来二位同住在公寓的车桥队的乡亲,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住的房子也和队长家一样大,前面的院子比队长家的院子还宽大,现在的日子好多了,大病住院能报销百分之八十。交谈中不断流露出对生活的满足和幸福感。</h1> <h1>原来在电视上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次回到车桥组和双塘村,亲眼看到农村新面藐,亲身体会到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的幸福生活。</h1> <h1>队长带我们来到一家私人企业玩具厂,(就设在公寓内)这家厂为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加工玩具,也就近解决了当地部分妇女就业问题。</h1> <h1>这是队长的夫人,因闲在家里没事干,也在这里帮忙,打发时间,工资按工作时间计发。她看到我们很高兴。</h1> <h1>队长夫人看上去比我们想象中要年轻得多。</h1> <h1>时间不早,我们就要走了,乡亲们依依不舍,要我们住在这里。现在家家条件都很好,随便住那家。我们不想麻烦他们,还是坚持要走。</h1> <h1>乡亲们干叮咛万嘱咐,在一声声的"下次再来”"保重身体"的送别声中,离开了我日思夜想的车桥,再见了乡亲!再见了车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