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文化寻根之旅:走进千年历史古城旧县村—湛江市第六中学历史社会实践活动记

<h1>  2017年11月20日~11月22日,湛江市第六中学全体师生以年级为单位分批开展为期三天的校本研修社会实践活动。</h1><h1> 本次校本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项</h1><h1> 红土文化寻根之旅,走进千年历史古城—旧县村。</h1> <h1>  走进千年历史古城—旧县村,来到旧县村村口,映入眼帘最显眼的是旧县村正门城楼,此城楼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筹资所建,建于二零零一年。置身此情此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历史的古朴与厚重。由此城门走进旧县村,我们将进行一次穿越时空之旅,进行一次深厚的历史探索学习之旅。</h1> <h1>  正门城楼的墙上刻有碑文记载《建铁钯旧县城门楼记》:"古邑西迁,其韵犹存,钯水淌荡,世事如烟。昔隋开皇十年置铁钯县,历隋、唐、宋三朝,故名旧县村。明洪武三年设水师椹川巡检司,跨明清二代,乘县无城,地呈半岛,三面环海,背枕湖岩岭。"细读铁钯县的有关记载,旧县村的前尘今世变得如此清晰。</h1> <h1>  "据《遂溪县志》记载,旧县村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椹川、扇沙两县并入铁钯县,县治在现旧县村。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铁钯县更名遂溪县,县治仍在现旧县村,直至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撤销遂溪县并入海康县,县治随废。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复置遂溪县,县治迁往现遂城。" </h1> <h1>  沿着长达数百米的青石铺成的中央小巷,我们来到古县城的县衙旧址—铁钯县衙旧址。</h1> <h1>  铁钯县衙旧址:现为湖岩公祠,县衙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先为铁钯县,后易遂溪县,历隋、唐、宋三朝共382年。</h1> <h1>  莫云老师站在铁钯县衙旧址(湖岩公祠)前,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述千年古城的历史变迁,神情意气风发。</h1> <h1>  丁雷雷老师站在傩兵石雕前给学生讲述有关湛江傩舞民间文化艺术。</h1> <h1>  "旧县村文化底蕴也是十分厚重的,傩舞、穿令箭、滚刺床等是一年一度年例的传统节目。特别是该村的傩舞,据说是指驱逐瘟疫的迎神赛会,是村民祈求平安的集体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在旧县村文化广场是压轴的传统表演节目,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村民已在村口显眼处打造了一组傩舞面具主题雕塑,向世人鲜明地反映这一文化特色。"</h1> <h1>  丁雷雷老师指引学生走在逼仄的古城小巷上,经过每一处历史古遗址,都详细地解说相关的历史文化。</h1> <h1>  彭洪金老师站在傩兵石雕前给学生讲述有关湛江傩舞民间文化艺术。</h1> <h1>  傩兵石雕:威武凛然,驱邪逐疫,造福乡梓,根据傩兵车、麦、李、刘、洪五员战将宋朝面具雕刻而成。</h1> <h1>  彭洪金老师带领学生在傩舞陈列馆内了解湛江傩舞的悠久历史。</h1> <h1>  湛江傩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是雷州半岛红土地上优秀的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正月十五,旧县村都会举行傩祭活动,祭祀时,傩舞艺人头戴傩面具,手持剑戈,并以奇特步态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驱除疫鬼,将古老神秘的傩舞演绎的淋漓尽致。祈求平安。傩舞"考兵"的穿令箭、滚刺床等道法巫技,神秘惊奇,更会引来阵阵喝彩声。</h1> <h1>  许丹霞老师站在傩兵石雕前给学生讲述有关湛江傩舞民间文化艺术。</h1> <h1>  金丹老师向学生讲述龙眼井的悠久历史。</h1><h1> </h1> <h1>  &quot;龙眼井系原县衙内的东、西两口井。两井相距30米,形似龙眼,故名"龙眼井"。两井井口套有圆筒石环,内壁刻有"咸淳六年重修井"(咸淳为南宋宋度宗年号,公元1270年),由此可以推知此井开挖时间应当更早一些。传说龙眼井是县衙专用井。一般百姓不能取用井水。两井泉量一贯稳定,水位高、水质净、味甘凉,至今井水仍可饮用,1991年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quot;</h1> <h1>陈艳平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历史考察探究。</h1> <h1>  古城遗留下来的古宅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明经第"。原宅高19米,共三层,76间,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设有东西炮楼,由清末旧县首富彭佐仁耗巨资筹建,200多民工历时三年建造而成。这所宅子可以说是旧县村中规模最大的古宅,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古宅。</h1> <h1>  &nbsp;泰山府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早已是市文物保护单位。泰山府庙内现存有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铁钟一座,通高68厘米,直径52厘米,两侧铸有&quot;风调雨顺、国泰民安&quot;八个大字。小编征得村中长辈的同意,进府庙考察到这座珍藏多年的铁钟。</h1> <h1>  附2016年湛江市第六中学历史科组全体教师校本教研—走进千年古城旧县村考察照片</h1> <h1>  伫立铁钯溪边,热心的村民长辈给我们历史科组的老师们口述有关古城的千年历史。</h1> <h1>  石狗是古代雷州半岛民间信仰之一。石狗作为民间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h1> <h1>  石狗以图腾崇拜、雷神、雷祖信仰为文化底蕴,受楚汉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风水堪舆术的深刻影响,有&quot;呈祥报喜&quot;、&quot;守护神灵&quot;、&quot;司仪宠物&quot;等多样、复杂、广泛的用途。</h1> <h1>  旧县古城村民用石头雕刻狗的形象,安放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水口,以驱邪治魔、保境安民。</h1> <h1>  千年铁钯古城已消失了,但那些美丽的故事还在。站在宁静的铁钯溪边,聆听溪水潺潺流淌,遐想当年古城的辉煌;千年古城,风韵犹在。这时请你慢慢地走,控制脚步,放纵思绪,走进旧县,您就是走进一部浓厚的千年历史!</h1> <h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知行合一",这是古圣先贤对学习方式的至高总结。教育除了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历史的教学,更应该走出课堂,积极开展课外考察活动,走进广阔的天地之中、走进现实的生活之中。<br />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些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了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开展历史课外考察活动是实现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h1><h1> 中学历史课外考察活动价值重大、意义深远,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接受多层次全方位的历史教育,而且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能极好地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行之有效地开展历史课外考察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生视野,能使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得到运用和提高,并能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家乡故土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h1><h1><br /></h1><br /> <h1>特别鸣谢:</h1><h1> 湛江市第六中学所有的领导、班主任、历史科组的教师团队、各教职员工对本次的历史校本研修社会实践活动的鼎力支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