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南河村,位于寿阳县西洛镇北部,紧临晋中市榆次榆次后沟村。 据寿阳县志记载:“城治(古城)之南的龙门河,俗称南河,因村居于河之源头,故取名南河村。</h3><h3> 2016年12月,南河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h3><h3></h3> <h3> 从榆次到南河村要经过后沟古村景区,我以为要收门票,没想到说是去南河的,门卫直接放行了,前行约4公里,到达南河村。</h3><h3> 南河是一个行政村,全村由南河村、侯家庄、北长岭、林家坡四个自然村组成。厉害的是,林家坡村也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可见寿阳县在古村落保护方面的力度。</h3><h3></h3> <h3> 小雪季节,天气已非常寒冷,村口遇到一位大爷赶着牛车吱吱呀呀下地,村里只闻鸡犬声、行人稀少。</h3><h3></h3> <h3> 戏台广场东面村委会院内有古庙一座、古树一棵。史上,村中曾建有龙天庙、关帝庙、五道庙、财神庙、水母娘娘庙、菩萨庙等,现在村委会院内古庙为菩萨庙,保存较完整,为清代建筑,使用了北方建筑中少见的石柱,虽历经风雨,但石柱楹联字迹清晰可见。楹联曰:“随处现身芙蓉花面春风暖,泉声救苦杨柳枝头甘露香。 ”</h3> <h3> 村里现存有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树多达数十棵,顽强地向大自然展示着强劲的生命力,它们都在昭示山村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魅力</h3><h3></h3> <h3></h3> <h3> 这些古树中树龄当数国槐,现存周长近2米以上的古槐6棵,戏台南面最粗的古槐周长达到6.3米,树洞中间可以容纳5-6个人,洞内有过火痕迹,古树仅剩树皮,仍傲然挺立。站在树洞内,阳光穿过,投下一片灿烂。<br></h3><h3><br></h3> <h3> 南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国家长寿之乡”标准11.05岁;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是国家标准的3倍多。</h3><h3></h3> <h3> 这位大娘83岁,育有两儿三女,都在城里居住,老人独自在村里生活,有4只鹅相伴,儿女们隔三差五回来探望。老人的耳朵有点背,牙齿差不多掉光了,但精神很好,喜抽旱烟。这也是很有趣的现象,都说吸烟有害健康,但高龄老人好多喜欢抽烟。</h3><h3></h3> <h3></h3> <h3> 这个长寿群体,与优质的泉水、富氧的空气、淳朴的民风、与世无争的心态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h3><h3></h3> <h3> 古人选址讲究建筑风水,也十分注重环境因素,村庄格局符合古建堪与风水理论。村庄选择在盘龙卧虎、四面环山、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水源丰沛、水质优良的地方,建筑设计富有周易风水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h3><h3></h3> <h3> 按照建筑风水的讲究,村中央海拔高度为988米,村子东盘青龙(龙天庙)海拔1040.8米;西踞白虎(卧虎岗)海拔1017.8米;南临朱雀(凤凰岭)海拔1043.5米;北靠玄武(龟寿垴)海拔1052.5米。大自然杰作的山脉形成了南河村 “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头望”的环境格局。</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古村落还保留有明、清甚至更早时期修建的、保留比较完整的十多处有代表性的老宅院,向世人揭示着历史的沧桑、数百年的辉煌、兴盛时期的风采。其中一所古老的院落,相传为宋代盛兴的“下处”,是出门人暂时歇息的地方。村内老宅院共65处,传统宅院52处,占到总数的75.3%。</h3><h3></h3> <h3></h3> <h3> 这个院子应该是做过学校,墙上“学习雷锋、学习王杰”的标语清晰可见。</h3><h3></h3> <h3> 据说村里的屋顶有古碑文“生气贪狼,木德星君”、“ 天乙巨门”两块碑文,均记载的是北斗七星,从一个方面以实物论证了村庄建设初期是按照北斗七星设计规划的,或者碉楼的修建是按照北斗七星排列建设的。</h3><h3></h3> <h3> 老院子正房多为砖砌窑洞,配房为木结构瓦房。</h3> <h3> 大门进去迎面的照壁神龛上供奉土地爷,在坐北向南的正房外壁上,设有天地爷的神龛,讲究的是砖雕的天地爷楼子。</h3><h3> 天地爷。又称“老天爷”,民间认为是一个主宰宇宙万物的全能大神,全能全智,至高至上,谓之“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神龛两边贴有对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日月星辰终古系,山川草木万方生”,“谢天谢地交正月,无事无非又一年”等。对天地爷的祭祀礼仪在春节时最为隆重,另外就是院中男人结婚仪式要在天地爷前举行,俗称“拜天地”。</h3><h3></h3> <h3> 村中的庙,院里的神龛,构成了村中的信仰、崇拜。</h3><h3></h3> <h3> 这是在我扶贫的村里拍的天地爷、土地爷的神龛,和南河村一比较,就简陋逊色多了。</h3><h3></h3> <h3> 经人指点,找到了村里最壮观的“楼院”,目前正在修缮,准备开发乡村旅游。南河村由寿阳县文化局定点帮扶,开发旅游正合适。</h3><h3></h3> <h3> 正房坐西朝东,上下两层,全部是窑洞结构。</h3><h3></h3> <h3></h3> <h3> 内部装潢一新,饮水机、卫生间齐备。</h3><h3></h3> <h3></h3> <h3> 东西配房是砖瓦结构,院子不算大,但很气派。据村里人说,这一片上下几个院子都是财主家的。</h3><h3></h3> <h3> 楼院边上有碉楼的遗址,阴影投下,仿佛狮身人面像。</h3><h3></h3> <h3> 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这个古村落历史上修建过诸多碉楼,每座高20多米、建筑面积125平方米,老人称“七星碉楼”,俗称“闷楼”,是先人的发明创造。碉楼承载了相当悠远的历史,历朝历代,损毁重建,修复坍塌。直到上世纪的文化革命期间,把仅存完好无缺的两座碉楼几乎拆除殆净,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暇想。</h3><h3> 戏台广场北边有碉楼,存两层,内有砖楼梯,前后开窗。</h3><h3></h3> <h3> 七星碉楼按类型分为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建在村中,有些建在高处,供更夫使用,又起报警作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提醒村民逃离。二是众楼,由几户人家合资兴建,如有匪贼,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三是居楼,由大户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存放贵重物品。南河村碉楼全部为青砖修建,高5层,有的碉楼地下室建有长年不竭的水井,可供避难饮用。</h3><h3> 南河碉楼成为古代冷兵器时期村民避难、防范匪徒的场所,有的古宅院还与古地道相连接,形成了空中、地面与地下相互依托的立体防御体系。祖先把古碉楼作为防御与护卫设施,保佑着全村老百姓的平安。这种古碉楼建筑,在国内是少有的,既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先民勤劳与殷实的体现。</h3><h3> 目前,全国存世碉楼仅有广东省开平等地碉楼、藏羌少数民族高碉、山西省晋城市的皇城相府周边和晋中市寿阳县南河村的碉楼,且南河村的碉楼是一个碉楼建筑群,显得更加恢宏壮观。 </h3><h3><br></h3><h3><br></h3> <h3></h3><h3> 在这位大姐家里,意外发现碉楼的底层,有楼门,进去后原有木楼梯通楼上,可惜二层以上建筑毁于文革。 </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小雪水流稠,喜鹊来相报</h3><h3></h3> <h3></h3> <h3> 南河村史上名门望族多有堂号,厅堂悬挂自家堂号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在农具、用品上也常常写有本族堂号为记。至今还传承着21个堂号,其中的天顺堂、静安堂、光裕堂、宏顺堂、德厚堂、东仑堂、庆云堂、永庆堂、祝寿堂、敦厚堂等12个有印模、薄萝、箩、口袋、斗、叉子、食盒、顺马(古代用于放银子、干粮等必需品的口袋,搭在肩上使用)等实物为证。一般的村堂号较多的为5%左右,这个古时约50户人家的小村,竟然有42%以上冠以“堂号”,世所罕见,目前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h3><h3></h3> <h3> 堂号,是古人家中厅堂、居室的名称。在古代社会的住宅中,前面的是堂,后面的室,堂特指宽敞明亮的屋子,或者是住宅中的正屋。由于堂是住宅中比较宽敞,考究的屋子,所以成了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h3><h3> 中国古人最讲究好名头,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堂屋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当然要取一个好听又有含义的名号,这个名号就是堂号了。久而久之,“堂号”成了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h3> <h3> 堂号的来历大概包括以下几种:</h3><h3> 1、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h3><h3></h3><h3>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h3><h3> 2、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h3><h3>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比如敦厚堂、德厚堂、静安堂等。</h3> <h3> 狗戴锁链被猫欺,汪汪狂叫不如喵喵讨人喜欢</h3><h3></h3> <h3> 随便进入一家老院子,都能感受到老乡的热情好客,一杯热腾腾的开水、一个香脆的苹果,中午了大娘非要留我吃饭,走时,大爷把我送到门口。大门后面是他的哑巴孙子,三十多岁了,还没对象呢,小伙挺帅,可惜了!</h3> <h3> 中国是古村落最完整的地方,但短短十年,已经有90万个村落消失,那些还没来得及欣赏的画卷就已面目全非,宣传、保护这些古村落,是摄影人的一种责任!</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