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 魂牵梦萦的曾家山

秋翼

<p class="ql-block">《抹不去的记忆 魂牵梦绕的曾家山》</p><p class="ql-block"> 一一回不去的曾经忘不了的记忆</p> <h3>冬天已至,使我魂牵梦萦的曾家山在脑海中浮现,一组组特殊的文字“万家坡、桐梓湾、万家坡、拗口、</h3> <h3>雷家坡、李家坪、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双井眼、好吃坝、五蹬房子……”象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掠过。</h3> <h3>2017年11月22日至24日同事朋友梁尚昌带着我的梦萦驱车到了离别三年之久的曾家山,并发回了一组组照片。</h3> <h3>凝视这些沉甸甸的照片,无语和泪花在眼睛里滚动着,荒芜破败的景象,不禁感概万千,惨不忍睹。昔日的辉煌与我们己经渐行渐远了,愿历史永远铭记这里发生的一切。</h3> <h3>曾家山曾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承载了曾家山人的希望和梦想,在这里有许多人走向了光明的顶点,在这里许多人安居乐业、生子。又从小姑娘、毛头小伙子变成耄耋老者。</h3> <h3>几十年的拼搏辉煌发展,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而今以显得荒芜与凄凉,忆往昔岁月逐渐远去,只可成回忆,在此仅以一些片段来纪念一个时代的结束,纪念我生活、成长、工作、直至退休的第二故乡。</h3> <h3><font color="#010101">曾家山矿本部:矿山的权威机构,权力中心,也是人人向往的中心。六、七十年代分管一井、二井、三井,进入八十年代又吞并了荣昌煤矿四井、五井。</font></h3> <h3>它有学校、医院、商店、银行、电影院、蓝球场、俱乐部应有尽有,简直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辉煌时期一座二层楼的办公大楼都无法居住一个机关的工作人员,又在右边盖起了一座五层楼的办公大楼,可见昔日的辉煌和灿烂。</h3> <h3>如今已人去楼空。矿本部己经拆迁成了老年人的门球场了,无人问津后,又于2017年矿区棚户区改造成为职工住房,职工于12月底即将入住。</h3> <h3>右边还保留着一座矿办公大楼的痕迹。矿本部是一九九七年搬迁至一井,在一井靠前指挥后,交多经三产办公室,三产衰落后,又交社区社管站和曾家山医院作为住院部。这座大楼也见证了曾家山的辉煌和变迁过程。</h3> <h3>这是通往重庆永荣矿务局技工校去的道路。永荣技工校建于1979年4月。</h3> <h3>我曾在这里度过二年半的“黄埔军校”学习,学校成立时有四个机电班和二个“七二一”大学,刚进校时,师资力量不强,学校设施不健全。</h3> <h3><font color="#010101">以前是曾家山二井的职工平房和坟地,到校时,极其简陋,我们就用稚嫩的双手,半工半读地把一个占地面积不足一万平方米,建成了如今占地三万零八百平方米的学校。</font></h3> <h3>如今学校变得宽廠、明亮,师资力量雄厚、设施建全、规模庞大的集教学、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中心和基地。</h3> <h3>重庆市荣达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前生是曾矿服务公司。成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分管一、二、三、四、五煤厂、渣砖厂、洗煤厂、砖厂等。</h3> <h3>在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未,是服务公司最辉煌的顶峰岁月,以是曾家山煤矿的纳税大户和经济支持者。特别是煤矿“三年断奶缺断”时期,职工工资都靠服务公司支撑着。</h3> <h3>渣砖厂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里都是“矿二代”,大部份都是女工。她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受了很多磨难和艰辛的回城知青,回城后又多了一个名词“大集体”。</h3> <h3>虽对她们不公平,可她们用坚韧不拔的精神,曾家山人的精神成了矿山的主人,矿山的女汉子。</h3> <h3>她们翻矿车、爬砖窑,多了些坚韧,少了些温柔。也许你会说:女汉子!可她们的青春不仅洒下了农村,更洒下了矿山。你没看到她们流的汗,就不知她们如何称为巾帼英豪。</h3> <h3>她们干着男人该干的工作,可谓巾帼不让须眉。推矿车、翻砖窑,把一车车矸石、一块块矸砖送到各地建造高楼大厦。重体力劳动本是曾家山男人们的“专利”,可她们却承担了更多,已变得更加坚强。为她们骄傲、为她们自豪和呐喊!</h3> <h3>在此一首《我们这一辈》献给可爱的“巾帼英雄们”。</h3><h3>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h3><h3>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h3><h3>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h3><h3>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h3><h3>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h3><h3>酸甜苦辣酝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嘿呦!</h3><h3>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h3><h3>熬尽了苦心缴足了学费。</h3> <h3>我们这一辈真正尝到了做人的嗞味,</h3><div>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嗞味,人生无悔!</div><div>而今的渣砖厂随着时光流逝与时代变迁渐渐褪去耀眼的光环,留下的则是无尽的落寞与慨叹!</div> <h3><font color="#010101">平硐:当年曾家山煤矿主要出煤运输线、生命线、效益线,</font></h3> <h3>每天都有上千吨的原煤和矸石在机车、矿车的嗡隆隆声拉出来,送到洗选厂。</h3> <h3>而今再己听不到那欢快有节奏的声音了,留下的却是井口密闭荒草萋萋、</h3> <h3>杂草丛生,树枝枯黄。</h3> <h3>沿着这条公路而上,呈现在眼前的是茂盛的树林。代表曾家山的绿化环境的优越。</h3> <h3>冬天的曾家山,虽没有绿树如荫的点缀,显得有点破败,人少就更显得有些冷清了。但它以见证了当年的绿化美景。</h3> <h3>曾家山拗口是连接广顺与一井井口的分界线。一井曾有两个牌坊。(拗口一个、井口下面一个)</h3> <h3>随着社会的发展己经不存在了,但老一辈的人还记得它的模样,它仍勾起我们的回忆。</h3> <h3>当年的拗口以是一个车水马龙的地方,有商店、学校、四段、五段很多职工、家属、子弟都在这里玩耍,无比热闹。而今商店早已关闭,门锁紧闭留下的是断壁残恒,人去楼空的景象,再以没有往日的繁华与喧嚣了。</h3> <h3>好吃坝曾是曾家山人每天必去的重要场所。当年是一个体育球场,以是露天电影场所。</h3> <h3>每逢放露天电影,我们都会端起凳子早早入场,为家人和朋友占个好的位置。最少兴的的莫过电影放一半,突然停电,大家只有等待和期盼早日来电,不然回家睡觉,有电了又一窝蜂地前往,看完最后剩下的影片。如果放电影下雨就会在屋檐下躲雨,带伞的人风雨无阻,冒雨观看。虽没有现在的大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百看不厌,甚至里面的经典台词都能背下来。后来改为农贸市场,油、盐、柴、米、酱、醋、茶,各种疏菜、水果、肉、禽、蛋类应有尽有,布满整个市场,附近农村的村民都会很乐意到好吃坝来卖个好价钱。因为曾家山人耿直豪爽,不讲价,每天都是半天场,非常热闹。曾家山人不管男女老少,有事无事都会到这里来“打望”凑热闹和人气。如今只有几个商贩在这里卖菜了,当年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再已无影无踪了,具商贩说:现在卖菜每天不足一个小时,菜进多了都卖不出去,惨淡呀!</h3> <h3>曾家山煤业分公司:建于1912年,解放前为私营煤矿,因发生过瓦期爆炸被关停。</h3> <h3>到解放后由矿主余季堂重新开矿为复兴煤矿,1952年6月被国家接管改为“合营煤矿”,后称曾家山煤矿一井。</h3> <h3>2005年5月破产改制重组为曾家山煤业分公司,于2014年年底停产,2015年12月22日正式关闭。</h3> <h3>而今以人去楼空,逝去的岁月只有这些残留在这里老树枯枝,唯有这棵黄桶树能见证历史的变迁。</h3> <h3>曾家山煤业分公司综合大楼是集调度、安全、生产、机电、运输、通风为一体的指挥中心,</h3> <h3>分别见证着煤矿从发展到辉煌再到衰落变迁的全过程。</h3> <h3>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接管私营煤矿至改革前,(1952年至1978年)</h3> <h3>从煤炭工业全面恢复发展,“大跃进”、“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到改革开放前的动荡阶段。</h3> <h3>第二阶段:1978年至1992年为转轨发展阶段,</h3> <h3>曾家山二井、三井资源枯竭闭坑,接管荣昌煤矿四井、五井直到四井、五井闭坑。</h3> <h3>第三阶段:1993年至2001年煤炭市场化培训和发展阶段。</h3> <h3>煤矿进入市场化模式,1998年国家提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三年断奶缺粮”、“下岗分流”、“三角债拖欠”使煤矿几个月工资无法到位。退休工人实行分流,由国家负担,职工开始交养老保险(曾家山与国家接轨为1993年3月),曾家山煤矿矿本部搬迁至一井(1998年)。</h3> <h3>第四阶段:2002年至2012年为煤矿黄金发展阶段。</h3> <h3>煤炭产业政策发生超级变化,煤矿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h3> <h3>煤炭成了“皇帝女儿不愁嫁”,价格由原来的几十元上涨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曾家山辉煌达顶峰。</h3> <h3>职工收入从几百元上升到几千元,有的甚至上万元,它见证了曾家山人的辉煌。以见证着曾家山煤矿从2005年5月破产改制为曾家山煤业分公司制度。以见证着国有企业向公司制的发展。</h3> <h3>第五阶段:2013年至2015年12月22日,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市场发生“去产能”巨大变比,</h3> <h3>曾家山受到冲击,于2015年12月22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重庆市首家关闭的国家国有煤矿之一。我以在同年年底正式退休。</h3> <h3>从这上去,踏着被岁月打磨已毫无棱角的梯步,这是我们辅助队的办公大楼,一楼通风队、二楼机电队、三楼运输队、四楼职工标准化宿室。</h3> <h3>我曾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当年勤勤恳恳、競競业业、无私奉献着光和热。而今大门紧锁,几多凄凉、几多哀叹、几多伤感!如同我们再以无法回到几时,再以无法回到从前,随时间的推移,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h3> <h3>这是井口的必经之路。“重庆能源”、最夺目的是“奉献光热 共创卓越”八个红彤彤的大字依然醒目照人,虽大门紧锁,进不去,让人有些沮丧、失落,也失去了它的光芒。</h3> <h3>但它曾激励多少曾家山人共创辉煌、共创卓越,创造了历史。</h3> <h3>当年井口是如此的繁华,每个小时都有人上班和下班。</h3> <h3>井口绞车房、井口人车嗡隆隆声,载着每名矿工上下班井然可循,</h3> <h3>汽笛嘹亮、鼎沸人声、煤流欢畅、笑声犹在耳边回荡。</h3> <h3>上班下班老婆、妻室儿女陪伴入井,</h3> <h3>下班后又有一群女工在那里送温暖,嫣然一笑使人美仑美奂。</h3> <h3>一碗茶水、一碗汤圆、一副鞋垫、一封慰问信、</h3> <h3>甚至一句简单的问侯,让井下辛苦的亲人多一份温暖。</h3> <h3>一份祝福、一分安全、都是女工、家属的期盼,</h3> <h3>让每位矿工牢记安全,亲人在盼你们安全归来。</h3> <h3>如今井口被一堵水泥墙封掉了,水泥墙上还印刷着“永久关闭”四个暗红色的大字,这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h3> <h3>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慢慢地遗忘,暗红色的大字也会斑驳无从辨认了。</h3> <h3>当年我们每天都从这里入井,乘坐“幸福车”一一吊挂人车入井,到矿井深处+260水平、+170水平、-20水平、-250水平开釆乌金。</h3> <h3>如井井筒以关闭,地面却长满青苔、杂草丛生。昔日喧嚣和绞车、矿车、人们的幺喝声、欢快声以一去不复返了,使人感到失落、秃颓。</h3> <h3>更衣室和洗澡堂,如今以算得上文物级了吧!记忆犹新的是当年童年时期进澡堂,为学会“游泳”,在大澡堂里学习,不知被工人老师们责骂过好多次。最为尴尬的是在大澡堂里洗澡,工人叔叔把衣服和裤子收了,赤身裸体跟在守澡堂的工人叔叔背后要回衣服和裤子。</h3> <h3>当年要想进入洗澡堂洗澡以不容易,由于没洗澡票,进不了澡堂,都会偷偷摸摸混进去。在大池子里学游泳,不知喝了多少洗澡水和煤炭水,喝了水后,工人叔叔还会幽默地说:“小孩多喝煤炭水”才能长大,长高,才能接工人叔叔的班成为煤矿的接班人。幼稚呀!</h3> <h3>矿灯房</h3> <h3>以前机电车间被设备堆码得整整齐齐、严严实实,工人们穿梭在车间之间,机器嗡隆隆的运转声、人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如今厂矿空旷,设备己经淡然无存,留下的是断壁残墙、荒草萋萋、无处凄凉,屋顶上的蒿草己枯黄。</h3> <h3>如今的机电车间弃而不用,满目疮痍。喧嚣和繁华己经落幕。一块招牌《曾家山青蛙养殖地》非常醒目,标志着这里“居民”是青蛙,青蛙是这里主人,是青蛙的“王国”,是人们盘中餐中的美味佳肴物种之一。</h3> <h3>蒋家老窑风机房</h3> <h3>俱乐部是职工娱乐休闲的地方。</h3> <h3>“安全为天”、“曾家山煤业分公司”、“职工俱乐部”、“中国人民银行”仍醒目可见。知道它们是谁的作品吗?它是曾家山人的几位“书法家”的作品。“安全为天”是季自强的手笔,“曾家山煤业分公司”是蒋禄全同志的手笔,“职工俱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是陈显洪同志的手笔,记得他们吧!</h3> <h3>安全为天是煤矿的主题,使我想起那年曾家山人刻苦铭心的事。时间退回到1990年11月29日17:32,17位阶级弟兄定格在这里。虽没有为共和国牺牲的伟大,但他们是曾家山的英雄、矿山的烈土。他们生前简餐陋屋甘于清贫,死后一抔黄土几行碑铭,不求身后哀落,但求平生无憾!好在青山相伴、绿水环流子孙平安后世缅怀,总算阴阳两界生死相安。</h3> <h3>这是雷家坡五墩房子,我在二墩房子住了十年。这墩房子是曾家山第一批商品房,虽居住环境窄,但很和谐。记忆中那一排排低矮整齐的平房和楼房,走家串户你来我往,家家户户都是笑语喧哗,房前屋后花草、蔬菜茂盛、鸡鸭成群。如今人去楼空,偶遇一些白发苍苍的耄耋和妇孺而守在这里,荒芜残墙、蒿草相伴无处话凄凉,短短的几年,也物非人也非。</h3> <h3>职工食堂: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年食堂可是美味家肴,红案、白案品种多样。当年每个职工拾元钱就可以渡过一个月的生活费。当年的班中餐和白馒头,可谓曾家山的骄傲。</h3> <h3>七中校,前生叫解放校,子弟校,李子园小学。我父亲曾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当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我父亲是工人阶级一员进住了学校。学校简陋,设施不全,又住在山上,没有自来水和煤炭。全靠学生们用稚嫩的双手和肩膀挑水和挑煤,只要同学们受到老师们的表扬,个个美兹美兹的,乐于奉献着。</h3> <h3>每年放暑假、寒假我都要到这里来玩。学校的朗朗读书声、同学们的歌声、笑声、鼓乐声常在耳边回荡。当年小时侯玩的的游戏又呈现在眼前:跳绳、跳橡皮筋、丢手绢、翻楼梯、踏毽子、跳房子、滚铁环、斗鸡、打陀螺、翻栱、老鹰抓小鸡、子火枪、抓特务、逮猫儿……最为激动的是假期用桌凳玩的“地道战”、“地雷战”、“泥巴战”等非常开心。如今再没这些欢笑了,留下的却是断墙残壁、杂草丛生一片期凉了。</h3> <h3>机修厂</h3> <h3>运输段最为标志的是“矸石山”。它见证了曾家山的兴衰与繁华。虽没埃及“金字塔”那样闻名世界,但在曾家山人心目中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就业困难,曾家山的“金字塔”不知养活了多少家庭,多少人在这里“面朝矸石、背朝天”,流了多少汗、流了多少血,寻找到的“乌金”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h3> <h3>进入二十一世纪,曾家山的矸石山“金字塔”又成了建筑行业的“天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几十家砖厂在这里“蚕食鲸吞”,短短的几年“金字塔”变废为宝,如经己被夷为平地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