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北戴河海滨的幻想》一文中写道:“我独坐在前廊,偎坐在一张安适的大椅内,袒着胸怀,赤着脚,一头的散发,不时有风来撩拂。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红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汀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我的臂上与胸前,亦满缀了绿的斜纹。从树的间隙平望,正见海湾;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地舞蹈。”<br></h3><h3> 这也许是对北戴河别墅景致最自然,生动的诠释吧。</h3> <h3> 1890年至1894年,一个叫金达的英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津榆铁路,那时北戴河只是一个小村庄,秦皇岛只是一个荒凉的海岛,但能够肯定的是,在勘测铁路线的时候,这位叫金达的外国人发现了眼前卓然天成的海湾沙软潮平,足可与他见过最好的海岸线媲美。据考证,1893年英国传教士史德华彼和甘林在北戴河建了第一幢别墅,从那时起,随着津榆铁路落成通车,大批英美传教士和商人纷纷在此购地筑屋。1898年春天,清政府宣布北戴河海滨作为秦皇岛“自开商埠”的一部分,被划作“允中外人士杂居的避暑地”。很快,一群外国人就成立了石岭会、东山会等组织,在北戴河大举收购土地,大肆兴建别墅。滨海小渔村,短时间内变身“东方火奴鲁鲁”,成为一个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避暑胜地。</h3><h3>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机构对北戴河海滨的房产和人员做了普查,“包括住宅、教会建筑、公共建筑、商务建筑,中外别墅总计719幢,其中外国人别墅483幢,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涉及美、英、法、德、日、意、比、奥等20多个国家。中国人的别墅236幢,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由此可见北戴河建筑受西方影响之大。这些别墅傍倚联峰山,逶迤海岸,或分层筑台,或依坡就势,呈“层楼近水倚群峰”错落有致的美丽景观。康有为先生留有“五云楼阁倚山巅”的诗句。中国建筑学界把北戴河海滨的别墅风格归纳为“蓝天绿树、红顶素墙、挑檐、长廊、大阳台”;“布局和构造凸显为‘有情感的房子’”。</h3><h3> 北戴河以其在沿海独树一帜、集世界建筑风格之大成的别墅群而闻名中外。这些别墅不但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而且有着建筑美学的艺术价值。北戴河因此成为仅次于庐山的中国第二大避暑别墅区。</h3> <h3>蠡天小筑</h3><h3> 说到北戴河别墅,就不能不提到朱启钤先生,他曾任职北洋政府国务院代总理,是中国很多学科的奠基人,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家、收藏家。</h3><div> 1913年朱启钤当了内务总长。他大规模规划改造北京的基础设施和街道布局。现在人们熟知的“修旧如旧”的概念就是他首次提出来的。中国第一个“胜迹保护条例”是他主持颁布的。北京的第一座公园,今天的中山公园也是朱启钤个人出面集资开辟的。中山公园落成后,朱启钤与清宫交涉,在公园与故宫之间开了扇门,把西华门内的武英殿辟为展出皇家珍宝的地方,起名“文物陈列所”。这是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也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天津劝业场也是他主管修建的。</div><div> 1916年,朱启钤第一次来到北戴河,在联峰山置地,盖了自己家的别墅“蠡天小筑”。当时的北戴河有别墅253所,90%都是外国人的。 1918年,离任后的朱启钤住到北戴河,看到外国人在这里成立的几个团体,大肆掠占优质地段,无规划地乱盖房子。他向内务部和直隶省政府呈文,申请成立地方自治团体“北戴河海滨公益会”。自筹资金开始有步骤按计划地规划建设北戴河的街区道路,以及民生基础设施和绿化工程。也就是说,是朱启钤奠定了北戴河海滨的城市格局。北戴河联峰山都朱家坟,为朱启钤家墓地。在北戴河平水桥公园建有朱启钤雕像供人瞻仰。</div> <h3> 1924年初夏,张学良(右四)、朱启钤(右三)、黎元洪(右一)等在北戴河合影<br></h3> <h3> 在北戴河海滨西二路4号,有一栋被当地人称做“章家楼”的别墅,别墅的原主人是天津富商章瑞亭。章瑞亭在天津经营恒记德军衣装、恒源帆布厂、北洋纱厂等企业,与张作霖关系密切,东北军的服装完全由恒记德承做。因为这层关系,张学良将军曾两次在“章家楼”借住,并使这栋别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以致民间讹传“章家楼”为“张家楼”,把“章家楼”附楼附会成张学良将军为赵四小姐建的绣楼。</h3><div>1929年7月初,张学良将军到北京出席有蒋介石、阎锡山参加的当时所谓“三巨头会议”。会后正准备启程返回沈阳,突然接到夫人于凤至的急电,告之他们夫妇最宠爱的幼子急病夭亡。张学良将军闻悉后极为伤悲,不能释怀。众随员一致认为张学良将军此时不宜回家,以免触景伤情,不如先到北戴河疗养一段时间。张学良将军同意了这种安排,遂来到了北戴河海滨,借住在章瑞亭别墅里,后来又命人将于凤至夫人也接到海滨。就是这次,赵四小姐也由天津来到了北戴河,下榻在毕琪饭店。不久,中东路战争爆发,张学良将军立即返回了沈阳。</div><div>张学良将军第二次入住此楼是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期间。中原大战是国民党新军阀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而爆发的一场混战。以蒋介石集团为一方,反蒋的各种势力联合成一方,大战于5月11日打响,各战场犬牙交错,互有胜负,但谁也不能置对方于死地。双方都清楚只有将张学良将军拉到自己这一边,才能稳操胜券。于是各自派出自己的“游说团”来到沈阳。张学良将军周旋于各派力量的包围圈中,严守中立。</div><div>定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北平行营总务处长朱光沐和副官朱海北等人组成“国联调查团海滨招待组”,专门安排国联调查团在北戴河的生活起居,这个招待组就设在“章家楼”。</div><div>此后“章家楼”几易其主,后为曾任北戴河海滨自治公益会会长的殷桐所有。抗战胜利后,因殷曾在汪伪政府任职,此别墅被国民党政府按汉奸产没收,1949年被人民政府接管。1954年,毛泽东同志等一次来北戴河就下榻在“章家楼”,并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浪淘沙.北戴河》。</div> <h3>何香凝别墅</h3><h3> 日本东金草燕别墅,建于1942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40.94平方米。整栋别墅完全用木楔揳成,未使用一根钉子。因何香凝女士多次在这里居住,故又称何香凝别墅。</h3> <h3>傅作义别墅(维多利亚式)</h3><h3> 座落在友谊宾馆院内,</h3><div> 地址:北戴河鹰角路一号</div> <h3>顾维钧别墅</h3><h3> 位于中海滩一号</h3> <h3>瑞士小姐楼</h3><h3> 水利部疗养院,北戴河安二路二号</h3> <h3>沈钧儒别墅</h3><h3> 建于二十世纪初,砖混结构,位于东经路6号,建筑面积480.81平方米。与何香凝别墅紧邻,花园特别大有凉亭,环境幽雅。</h3> <h3>沈钧儒别墅</h3> <h3>英国查克松别墅</h3><h3> 建于二十世纪初,欧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85.38平方米,位于北戴河东经路65号,东经路宾馆内。</h3> <h3>查克松别墅</h3> <h3>英国班地聂别墅</h3> <h3>五凤楼</h3><h3> 坐落在河北北戴河北京市工人疗养院,五幢别墅一字排开。这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实业家周学熙先生的次子周志俊在天津经营美商平安公司期间,为他的五个女儿修建的避暑别墅。别墅区欧式风格,堂前有廊,离海百公尺,近可赏松柏苍翠,远可听海涛阵阵,别有一番情趣。</h3> <h3>欧西维斯科别墅</h3><h3> 很典雅的一座单层建筑的别墅,红顶、素墙、回廊,以小巧见长,位于北戴河安二路2号,水利部疗养院内。</h3> <h3>英国柏理温别墅</h3><h3> 建于二十世纪初,欧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323.71平方米,位于北戴河安二路2号,水利部疗养院内。</h3> <h3> 英国传教士柏理温1874年来华,清政府授其五品顶戴,曾任职香港海关邮政经理,中国盐务协理,北戴河石岭会董事。</h3><h3> 英国柏理温别墅,门窗都经过艺术造型和点缀,透露出鲜明的异域风情。</h3> <h3>英国陆斯夫人别墅。</h3><h3> 建于二十世纪初,欧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210.11平方米。燕京大学教授陆斯夫人曾在此居住,别墅位于北戴河安二路2号,水利部疗养院内。</h3> 瑞士乔和别墅<div> 建于二十世纪初,欧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062平方米。位于北戴河安二路2号,新华假日酒店内右侧北行一独立院落。</div><div> 乔和别墅又称瑞士小姐楼,是1897年瑞士驻华领事乔和送给女儿的8岁生日礼物。一栋花岗岩结构的小楼,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外置三面大回廊,观景极佳。</div> <h3><font color="#010101"> 乔和别墅附有独立花园,内设廊架、喷泉、雕塑等建筑小品,遍植名贵花木,不乏从瑞士移植的名木嘉卉,漫步园内尽享欧陆风情。</font></h3> 意大利卡其别墅<div> 建于二十世纪初,欧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521.59平方米,位于北戴河东经路65号,东经路宾馆内</div> <h3> 意大利卡其别墅,赵紫阳,田纪云,万里,谷牧以及国际友人西哈努克、路易.艾黎、马海德、巴苏等曾在此下榻。</h3> <h3> 奥地利白兰士别墅</h3><h3> 奥地利人白兰士建造,后来马海德医生居住的这座别墅拥有最为典型的四面廊。廊是北戴河别墅的一大特点,有一面廊、两面廊、三面廊和四面廊之分。人们可以通过廊和大自然充分接触。目前,像这样的四面廊结构,在现存的别墅建筑中已不多见。除此之外,这座别墅还有一个方形的二层塔楼与其他部分相接,中西合璧,更显与众不同。</h3><h3> 东经路65号,东经路宾馆4号楼</h3> <h3>北戴河被辟为旅游暑区后,有不少国家的驻华使馆在这里建造了别墅,这些使馆别墅根据所属国的不同而分别被当地老百姓称作“英国府”、“德国府”等。这些外国驻华使馆别墅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就是“德国府”。</h3><div>“德国府”坐落在北戴河海滨西经路49号,由两栋别墅组成,分别是德国公使别墅和其他外交官员别墅。1904年任德国驻华公使的冯·牧姆在北戴河海滨联峰山南麓购地约6500平方米,1907年开始动工建造,1908年夏落成。建筑师为德国人E·赫洛尔特,由德国路德维希卫戍军团建筑总监担任工程指导,工程共耗资7.8万金马克。</div><div>公使别墅坐落于高约6米的一面石坡上,站在坡顶南望,一片碧波尽收眼底。这两栋的建筑风格别具匠心,券柱式中式外廊与具有德国乡土风情的显露式木构山墙珠联壁合,山墙上装饰着典型的中国式三角气窗,屋顶铺的是设在天津的比利时人砖窑烧制的红色“牛舌瓦(因形似牛舌而得名)”。在使馆别墅的北侧和西侧是警卫部队的营房。别墅院落的绿化主调是洋槐林和橡树林,夏日浓阴密蔽,有甬道穿林而过,可直达海边。</div><div>当年的《德华新报》曾就德国驻华公使冯·雷克斯伯爵1908年夏参加别野落成仪式典礼一事做了报道:“千姿百态的岩石环绕坦荡的海湾,海湾两端沿岸别墅星罗棋布,这就是北戴河,为避开北京的炎夏,德国公使馆在海湾中央的高地上为公使和外交官员建造别墅……现在这一工程已大功告成,虽数不上豪华型建筑,然而与使馆的身份却相配无疑。两栋房子坐落在北戴河的中心引人注目地段。面向大海,站在公使别墅的平台上可耳闻喧哗的海浪,鸟瞰美丽的海湾,眺望连绵的群山。”</div><div>从此,德国公使每年夏天都要来这里避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两栋别墅被北洋政府收回,1932年初夏,以英国李顿爵士为首的国联调查团曾在此工作了三天。代表团中美国代表住一所楼,团长李顿爵士住另一所楼。后来,蒋介石南京政府因与德国政府交好,又把这两栋别墅发还给了德国使馆。当时因中国政治重心南移,各国驻华使馆都迁往了南京,但每年夏季德国大使仍要来北戴河避暑,而不是像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那样前往庐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两栋别墅重新被国民党政府没收,1949年为我人民政府接管。</div><div> 五六十年代,这两栋别墅是刘少奇及其家人来北戴河办公和避暑的地方。</div> <h3>德国府</h3> <h3>德国府</h3> <h3>林彪别墅</h3><h3> 林彪的这幢别墅,位于北戴河东联峰山莲花石旁,故名莲花石别墅,又因在北戴河中直管理处别墅楼中排序96号(毛居住的别墅为95号),亦名96号楼,但当地老百姓俗称林彪楼。也是1971年913事件中林彪一家乘飞机出逃的出发地。</h3><h3> 此楼建成于1969年,正是林彪如日中天之时。按照林彪怪癖的性格,他提出在北戴河住得离热闹的地方远点,离其他首长远点,离海远点的要求,有关方面调用北京军区工程兵第七工区在原莲花石公园内的松涛草堂原址动工建设起这幢独特别墅。</h3> <h3>聂荣臻元帅楼</h3> <h3>西山院子</h3><h3> 位于北戴河联峰峰路,联峰山脚下,院内有别墅五幢,均为河北工学院,自动化79-1班刘靖所建</h3> <h3>西山院子也叫紫云轩华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