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巴喀勒克村共401户1824人,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推进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8户608人。相传是乌孙国国都“赤谷城”所在地,境内沟壑纵横,山地起伏,风景秀丽,是典型的山区哈萨克族牧业村,牧民一直依靠传统畜牧业养家糊口。伊犁州纪委工作队进驻后从转变思想、建强组织、精准施策、引领发展多方面入手,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明方向 转思想 打响“头脑风暴”第一枪</font></h1><h3><br></h3><h3> 进驻后,工作队通过调研发现,受长期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不仅村民们眼界较窄、思想保守且“等靠要”思想较重,就是村干部也存在思路不宽、服务能力不强、带动发展不足、群众满意率不高等问题。在认真分析了问题症结之后,工作队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帮助村“两委”理工作思路、明发展方向。重新调整分工,明确职责,建立工作队与村“两委”成员“一对一”“互帮互学互促”机制。建立每日晨学晨考晨会、晚学晚研、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开展亮党员身份、公开承诺、互戴党徽、示范引领等活动,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转变村干部的作风。</h3><h3> “实现贫困户“摘帽”,首先要摘村干部“作风贫困”“思想贫困”“能力贫困”的帽,让他们具有引领群众脱贫的本领;其次要帮助群众开阔眼界,转变思想,让群众脑袋“富起来”,眼睛“亮起来”,步子“快起来”,工作队队长沈波涛说道。</h3><h3> 紧接着开始转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工作队一方面采取专题讲座、技能培训、农牧民夜校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另一方面组织村干部、牧民代表、致富能手40余人,参观考察县域内效益较好的种植、养殖、手工艺品加工、奶制品加工等各类合作社、联合体,通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模式,开阔眼界,明确发展思路,让群众切身感受到自身在产业发展意识、畜产品深加工等各方面的差距,看到发展合作社、联合体的前景,从而增加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参观学习先进经验</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技能培训</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强化学习 转变作风</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全体党员干部亮身份</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引项目 齐发力 开启“多方位协同作战”模式</font></h1><h3><br></h3><h3> 伊犁州纪委切实发挥机关“大后方”作用,主要领导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每月前往工作队检查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其他班子成员每半月轮流深入驻村点开展调研、督导工作。工作队充分发挥“驻地军”作用,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各类项目,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仅四个多月,3500亩农田节水灌溉、12公里通达道路、35公里阿什勒片区自来水工程、8.5公里污水处理项目、美丽乡村、中草药养生鸡、学校、幼儿园、电商超市等14个项目,先后落地实施,总投资4000余万元,效率之高、力度之大,在特克斯县多年“访惠聚”驻村工作中名列前茅。</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阿什勒片区自来水通水现场</font></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污水管网项目开工建设</font></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中草药养生草原鸡中心养殖区扶贫项目开工建设</font></h3></h3> <h1><font color="#ed2308">广动员 善引导 发起“庭院巷道助攻”战</font></h1><h3><br></h3><h3> 工作队在走访入户过程发现,每户村民家中都有2至3亩的院落,可院内杂草丛生,人畜共处,春季牲畜上山后棚圈有半年时间闲置。如何改善牧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利用庭院实现增收。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工作队确定了美化庭院、分隔功能区的方案,将整个院落分隔成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生活区房屋周边铺设地砖、种植花草,种植区平整土地、建埂打垄、种植蔬菜,养殖区将棚圈稍加改造变身鸡舍,并用围栏与生活区、种植区隔离,从而美化庭院,增加效益。方案明确后,工作队开始坐炕头、进棚圈,帮牧民算经济帐,引导进行土鸡散养、蔬菜种植。针对群众没有种养殖技能,又联系相关企业提供鸡苗、土豆、大蒜,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销售,打消了牧民销售顾虑,增强发展庭院经济的信心,并对发展庭院经济的群众进行资金、物质补贴。3个月内已有75户发展庭院经济,其中散养土鸡500只以上群众就达7户,预计每户收益1.5万元。</h3><h3> “今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将棚圈稍加改造,变成鸡舍,现在养了700只鸡,棚圈空闲期间我可以养二批鸡,按一只鸡15元的利润,我可以赚2万多元,加上种植土豆的收益,比我养牛羊的收入还高”,村民阿山一边算着帐一边开心的笑着。</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观摩庭院经济示范户</font></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正在认真除草的村民</font></h3></h3> <h1><font color="#ed2308">强信心 大力扶 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font></h1><h3><br></h3><h3> 为增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引导帮助15户贫困户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由村两委出资聘请一位外地哈族养蜂户同养同住进行技术指导,每户年收益2万元以上。壮大养牛合作社,为40户贫困户购买优良种牛40头,每户年收益1000元。采取“联合体+贫困户”形式,成立16个牛羊养殖联合体,将143户贫困户的扶贫牛羊进行集中养殖,今年分红16.5万元。采取“劳务经纪人+贫困户+经济联合体”的模式,组织80余人成立以雕刻、建筑、装修、机械为一体的劳务联合体,依托建设项目,每天有30-60人就地打工,每人每天收入120-150元;机械联合体每天收入近1000元;成立了村里第一支30余人的“女子务工队”,实现妇女走出家门用勤劳的双手致富。</h3><h3> “我家里共5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身体残疾无法干活,婆婆也身患重病,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参加了务工队后,干了15天活就挣了1500元,生活也有了改善,我要利用在门口施工的机会多赚一些钱,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正在种花的贫困户巴扎古丽说道。</h3><h3> “巴喀勒克村今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项目开工时我们就要求施工方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开办专题培训班、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鼓励本村的青年组建劳务联合体,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同时积极引导本村妇女转变传统观念,大胆走出家门,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工作队队员刘中华说道。</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第一支“女子务工队”</font></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初具规模的养蜂基地</font></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加班加点赶订单</font></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新成立的劳务联合体</font></h3></h3> <h1><font color="#ed2308">强集体 转产业 为战役胜利提供保障</font></h1><h3><br></h3><h3> 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薄弱,2016年村集体收入仅为2万元,村两委“无钱办事、无力办事”现象非常突出,群众的信任感逐年下降。</h3><h3> 工作队进驻后,多方谋划,引导村民进行产业转型、增收致富的同时多点发力,努力壮大集体收入。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进特克斯砺剑锋农林科技公司,争取扶贫资金200万建设总投资333万元的中草药养生草原鸡养殖中心和分散养殖区。贫困户通过扶贫贷款入股或作为流动资金,进行集中连片散养,村集体每年可获24万元的收益,带动52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和从事草原鸡养殖。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投入100万元建设阿克塔斯-姑娘坟旅游景点,新建旅游帐篷16顶,通过对外发包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集体收益8万元。加上合作社、联合体收益,今年村集体收入至少可达到28万元,今后,村两委再也不用为无钱办事而发愁了。</h3><h3> 利用121万扶贫资金,修建600平米“民生坊”,引进一家服装加工厂,采取“产业+培训+就业”的模式,通过免费培训,对有意愿的直接安排在加工厂工作,对部分想连锁加工的群众,开展“订单式”生产;对想自主创业的群众,村组织为其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援助金,帮助其在“民生坊”开办经营实体。目前,刺绣合作社已搬入其中,服装加工厂正加紧进驻,预计可吸收解决就业130人,人均年增收13000元以上。</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新建成的民生坊</font></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与龙头企业合股经营</font></h3></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守望初心 牢记使命 巩固后方阵地</font></h1><h3><br></h3><h3> “‘访惠聚’首要就是要做好群众工作,而群众工作就是要以真情换真心,做到守望初心、满腔真情。”沈波涛对工作队员这样要求。</h3><h3> 巴喀勒克村阿什勒片区112户牧民反映饮水困难:常年靠马到数十里以外的定居点驮水,冬季有时还要化雪水。群众的期盼就是工作的号令,工作队积极联系对接,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00余万,全长34公里的自来水工程终于开工建设。工程建设中工作队会同村“两委”积极协调帮助建设单位解决了草场纠纷、施工队吃住不便、用工困难等重重困难,用真情感动了建设单位,建设方也因此克服了因地形山势和恶劣天气带来的施工困难,仅用了二个多月的时间便建成通水。在此居住了一辈子的73岁老人阿特汗动情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改变了我们无水可吃的困境,让我们能吃上放心水......”</h3><h3> 古丽孜亚是村里的低保户,身患多种疾病,丈夫去世多年,唯一的儿子在县城工作,日常劳作全凭一己之力支撑。沈波涛听说后,将其列为日常重点关注人员。看到她家煤不多了,第二天便送去了一车煤;得知她无钱治病,及时送去1000元现金;过节了,工作队的住处就是古丽孜亚的大家庭……</h3><h3> 为3名残疾人安排就业;为75户贫困家庭学生捐赠新衣物、学习用品750件;为患病老人、贫困学生、贫困家庭捐助物资、资金价值15万多元等等。一桩桩、一件件,一桩桩、一件件,不论“大”“小”工作队无不满怀真情地去做,只为守望民心。</h3><h3> “工作队来了以后,让我们的村容村貌大变样,还想方设法帮助村里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刚开始我们还不太信,现在亲眼看到了村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坚信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脱贫致富奔小康!”大学生村官阿尔森·加合甫开心的说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为贫困学生捐助校服、书包</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为8名考上大学、内高、内初班学生发放助学金1.48万元</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动员各方人士为新建成幼儿园捐助款物1.5万元</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