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古村

振翼山人

<h3>  联春村位于德化县大铭乡东南部,与美湖、赤水乡镇毗邻相接,全村土地总面积10.7平方公里,海拔850米,省道305线穿过境内,是大铭乡的"南大门"。</h3> <h3>  联春村最大的自然村落为内春里与睦联堂两处,村名亦由内春里与睦联堂两个自然村落的地名各取一字而来。村子划分为9个村民小组,人口1500人,均为苏姓。</h3> <h3>  我和"古井"先生此番到联春采访,不仅因为她是德化瓷都古代瓷业产地之一,建有清代瓷窑,其"联春窑"的釉下彩青花云龙纹碗、盘等产品随海丝之路远销国外,境内有多处古窑址和炼铁炉古迹的蜚声中外之故,还因此地清代有苏文华、苏允恭两个举人,近代又出了百余个大学生、医学专家以及科级、处级、厅级以上干部和移居马来西亚、美国、英国等海外的联春村籍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等一大批人才而慕名前来。</h3> <h3>  冬季的联春村,虽少了春季遍野杜鹃的流光溢彩,夏季漫山林木的绿意葱茏,秋季梯田的稻谷金黄,却多了枫叶、柿子的火红颜色和掩饰不住获取冬姜、油茶丰收的村妇、老农的喜悦笑容。</h3> <h3>  陪同我们一起前往联春村的是当地人老苏,他虽已退休居住县城,却心里眷恋着故乡,经常回老家整理屋宅,探望乡亲。</h3> <h3>  他带我们依次参观了内春里的清代苏氏宗祠、来春书院、民国老街、举人旧居与睦联堂的百年古祠、老枫树和特大紫藤。</h3> <h3>  站在联春山峰上,老苏指着村里连绵不断的青峰秀峦、依山而建的老街房舍,不无自豪地谈起联春村苏氏祖先来此创业的辉煌历史。</h3> <h3>  联春村苏氏的祖先乃是北宋礼部尚书苏奉礼。他告老还乡后,于北宋淳化甲午(公元994年)十一月廿八日偕兄秉礼、弟明礼、次子应财从永春桃林迁德化双溪桃枝(今雷锋苏厝洋),定居长基石城。时人丁兴旺,为德化望族。宋末苏十万抗元七载兵败水府,石城苏氏家族蒙难,惨遭刼掠,逃至山外,兄弟们将手中的扁担、木棍向天扔去,按各自扁担、木棍所指的方向逃生。苏道隆偕二子苏善保、苏善傅一路辗转到许春洋。见双翰常安山青水秀,茂林修竹,不忍离去,遂建双翰堂(后改为世德堂)从此安居乐业,子孙兴旺。</h3> <h3>  苏家嫡孙苏辉二少年贫苦,到远离双翰的后格林姚家当长工,为姚家放牛养鸭。姚家聘一风水先生常住。辉二为其端水洗刷,背行李。由于姚家不守信用,假说风水无见,想赖师礼,风水先生也不予真心。见苏辉二年轻勤快,便指点其在姚家厝对面草丛处搭草寮,待日后有能力建屋。苏辉二听其言遂建草寮。说来也怪,自住草寮后,姚家母鸡跑到草寮下蛋,并孵出小鸡,邻村上漈母牛跑到草寮边生下牛仔,过后牛主找来,见牛仔已有长角不敢认领,只带回母牛。就这样,苏辉二勤劳持家,逐渐发展,娶妻生子,并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草寮处建屋号睦联堂。姚家则逐渐衰微,迁往外乡。从此,苏辉二一家辛勤劳作,传宗接代,家道中兴。并以睦联堂的厝堂作为地名一直延用至今。</h3> <h3>  后来,苏辉二的嫡孙苏美十一又携子到内春里建"来春堂"。苏家子孙披荆斩棘、开山垦田、耕读传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并以厝堂"来春"为自然村落地名,一直延用至今。</h3> <h3>  联春古时名人众多,最有名的当属苏文华与苏允恭二人。</h3><h3> 苏文华,字熙哲,生于清乾隆癸酉(1753年)。从小勤读诗书,苦练书法。传说其父雇挑夫往龙岩买十八担纸,并备一大水缸装水,让其研墨写字。因此笔力遒劲,楷行俱佳,远近闻名。至今县陶瓷博物馆、苏氏祖祠、蒋厝寿图等仍可见到他的墨宝。 </h3><h3> 苏文华于大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赴省试,得中巳酉举人第十七名,时年35岁。出任永福县(今永泰县)、清流县教谕(又称儒学正堂)。选为侯任知县。参与重修德化文庙,现存大清乾隆五十九年文庙董事石碑上,留有他的名字。 </h3><h3> 乾隆五十五年冬,文华与举人刘鹏霄募建赤水狮峰书院(赤水三峰格),并牵头整修来春堂,将来春堂定为开基祖祠,亲自撰写上元祝文,题保福宫匾,始定祭祀和庆赞上元规例,并代代依随。 </h3> <h3>  苏允恭,字玉温,生于清道光己酉(1849年)。自幼勤读诗书,学识渊博。清同治己巳年以第一名成绩入泮(县学),癸酉科补禀(秀才)。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参加省考前,在家中题一联:"丙夜书声连月朗,子科文运自天开"。双翰举人苏新猷公见其气度不凡,预言秋闱必捷。苏允恭果然在福建乡试中,考取中试举人第二十六名。掌教德化图南书院,大田凤山书院,出任松政县(今松溪、政和县)晋江县教谕,侯任知县,赠文林郎(七品),妣叶氏封七品儒人。 </h3><h3> 苏允恭先与兄同建同春堂,又自建润美堂。清光绪元年(1875年)募建赤水街锦水书院。宣统元年改为官立师范讲习所。其后代勤读诗书,多有成名。子孙多人入双翰苏氏族谱德行传赞。</h3> <h3>  傍晚,夕阳照耀着联春村,给山野、田间、房屋、树木罩上了一层暖红色调,时间在这里停住了脚步。</h3> <h3>  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尽是黑瓦黄墙的百年老厝。她保持着一种本色,一种古意,一种乡间的淳朴和肃穆。让我们这些住惯了山城的人,一踏进这里,立即感受到浓浓的古村文化遗韵。</h3> <h3>  此时,我难以用言语来表达联春村的美,只是不停地举起手中的相机,留下与之美丽的际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