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村的前世今生

美友15486532

<h3><br /></h3><h3> 浙江宁海的石头村,石头叠起来的村子,已有700余年历史。岁月的风霜雪雨,让这些石头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一种文化而沉淀,极其厚重地置于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几百年的变迁,使得石头村的前世今生有些乎混沌,现在的石头村完全脱胎成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村子。</h3><h3>石头村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规模大,保存完整。走进石头村,村内的石屋、石窗、石巷、石院、石墙、石板桥、石凳子,石亭子,如些等等,精巧又完整的结合,成为一个万象的石头世界。</h3> <h3>也许,石头村的石头是有生命的,一直像长了嘴一样,诉说着自己的身世,每一块石头都具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记忆,大大小小,各具姿态,漫村遍地,随处可见,墙上,地上,小溪,护栏,有序而精致,许多图案的刻画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象征人们向往和平、向往幸福、祈盼风凋雨顺、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许多石刻,因为年代久远,已是锈迹斑斑,不少石头缝隙间已长出了细细的青苔和小草,这根本不失石头的内在文化意义。</h3> <h3>回望历史,多少岁月,石头一直是村民,延续着一代又一代,靠采石换几个铜板,用来维持生机的。只是时代的变迁,现在没有人需要用石头去换钱的,那些漫山遍野的石头,那些深深埋在那里的地下宝藏,成为子孙后代永远的遗产。</h3> <h3><br /></h3><h3>村子不远处,就是一个巨大的采石场,周边五座山组成一个整体的伍山石窟,就是当年采石留下的,气势雄伟,奇特各异。采石场位于东海岸边滩之上,<span style="line-height: 1.5;">古人开采的石材就是通过海上水运销往各地。现在不仅不允许采石,还被整修为一个令世人惊艳的观光地。据测算,这样巨大的采石场,至少得由500人,连续开采300年以上,按照这样的说法,当年以采石为生的,远不止石头村的村民,而是成为许多人谋生的行当。</span></h3> <h3><br /></h3><h3> 天地悠悠,初显洪蒙,洞窟的雄奇壮美,几乎藏下了所有开天辟地的英雄神话。洞外山水一色,海天相联,窟内别有洞天,奇景可见,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让人惊叹不已的丹青长卷。所有这些惊世之作,古人是未曾想到的,因为他们只是为了生存,只是为了换几个钱罢了。天地万物间,那些永久不褪的,大多是岁月长河间的冲刷下自然留下的。</h3> <h3><br /></h3><h3>石文化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原始文化,越是原始的,越具有生命力。时下,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各种新奇的材料,几乎可以达到人们想要的任何效果,但石头从来没有丧失它原先的光彩,依旧牵动着人们对石头的许多梦想,也从来没有人去质疑石头这一部巨大的史书会成为绝唱。石头依然高贵、优雅、沉着而又自豪地屹立在人们心里,向人们讲述着它几百年来的文明进程,几千年来的神秘使命,几万年来的沧桑变化。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历代文人黑客,对石头痴迷,可谓到了极致。唐代诗人寒山:"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宋代杨万里有诗云:"峄山桐树半夜呜,泗水石头清昼跃。" 苏东坡一生爱石,"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 石头的天然特质,进而成为许多文人对石头的崇拜。</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人生何其短,一天,一眨眼;一年,一秋寒;一生,一叹息;一笑一哭,一辈子。而上苍给予的石头,不会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去改变自己的形态,那种坚忍不拔,毫不动摇的强大,恐怕让伟大的人类也要逊色多少。</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怀着一种崇拜的心情来到石头村,带着一种无限不舍的伤感离开石头村,因为每一个人会被那些不曾开口说话的石头所迷恋。既要记得先辈们的艰苦卓越和绝顶智慧,又要记得石头村人对石文化的无限保护和经世传承,所有的一切,都将载入人类文化不朽的宝库。</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