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潘爱国,祖籍永嘉昆阳,出身于永嘉传统曲艺世家,擅长莲花、道情、鼓词、花鼓。莲花道情传人,现在已传到第四代。潘老师荣获的奖项很多,在1980年巜王老虎抢亲》获得一等奖,2004年编剧巜二妹劝姐》荣获一等奖等等。<br> <br></h3> <h3>获得的荣誉很多</h3> <h3>探访之路:现场采访潘爱国老师,通过每个同学提出问题了解莲花道情是什么?<br> 每当春节,仙降农民艺人就身穿唐装,手提灯笼,到乡间的农家和当地企业中表演演唱艺术,来祝福新春佳节,这就是融于春节传统民俗的民间卖纻艺术。<br> 邀请卖纻艺人演出的一般是当年有喜事的家庭,像建房、娶媳妇、嫁女儿等。卖纻演唱者均是本地村民,不用任何伴奏乐器,为口头清唱,也无口白。其惟一的道具便是两盏灯笼,当中点上花道情,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州莲花,系由温州道情演变而成的曲种。流行于瑞安马屿、高楼一带的温州排街是从道情、莲花中派生出来的,也可说是一个分支。道情莲花源于道教,历史上它曾是道教中传道讲唱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唐代已相当流行。它的唱排街一般由两人来演唱,排街艺人上街门串店,站在店堂或住户门口演唱,使用的道具(乐器)是一支二尺八寸长绘有龙纹的道情筒,与一副三寸长的竹简板。在我市乡村,鼓词与莲花几乎是同样受观众喜爱。温州莲花的唱腔音乐也独具特色,尤其是每句都帮腔的唱法非常罕见,与明代瑞安人高则诚《琵琶记》中所描述的“陶真”唱法非常相似。它们说唱的语言、押韵都以瑞安方言为基准音。</h3> <h3> 在现场每位同学都参与了积极的提问,潘老师给大家一一做了解答,并拿出了自己制作的莲花筒,给同学们现上几段,还教同学们用温州话唱起了歌,潘老师唱同学们接,学的不易乐乎。使同学们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更加了解了莲花道情,鼓词。对家乡的温州话产生浓厚的兴趣!</h3> <h3>温州方言唱词</h3> <h3>跟潘老师学温州话</h3> <h3>研究下莲花筒</h3> <h3>研究鼓词琴</h3> <h3>潘老师唱一前半句,同学们唱后半句</h3> <h3>同学们终于唱的有点像了,未来新一代最小的莲花道情接班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