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兮,经年意;脉脉兮,红薯情

玲儿

<h3>  红薯,一直与我有着一种不解之缘。不管在哪见到,不买,都要多瞟几眼。看看它的外观,再揣摩它的粉度、甜度和口感度。<br></h3><div><br></div><div> 小时候家境贫寒,队里的口粮从来就供不应酬,所以,每到收获红薯的季节,父亲总是大担大担往家里堆,差不多可以堆半间屋子。等到萧萧北风刮起时,父亲又一箩筐一箩筐往屋后的地窖里运。说是,北风来了,红薯虽然会变得更甜些,但是容易被北风刮伤而烂掉。这是一家人差不多半年的口粮,护红薯防寒过冬便是刻不容缓的一道重要工序。父亲对红薯的储存自然是特别上心。</div><div><br></div> <h3>  记忆里,采挖红薯的季节,都是在层林尽染的秋天。那时,父亲总是踩着秋霜白露,荷锄出门,待到太阳高起时,又一担担把红薯挑回来。而母亲,则会选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把红薯变成很多花样的零食:有生晒红薯干、有熟晒红薯干、有各式红薯片,那是把红薯蒸熟后,捣成红薯泥,在各种木质的模型里,填满红薯泥,晒干后,就有了鱼状、饼干状等形状各异的红薯片。不仅丰盛感官,也撩拨食欲。还是我们全家人唯一的奢侈零食。</h3><div><br></div><div> 因为红薯多,有时候,父亲也会把红薯挑出去加工,碾成红薯浆,带回家里,经多次筛洗、沉淀,最后晒干成红薯粉;或者再将红薯粉,进行更复杂的红薯粉条的加工。这是个很繁琐的工序。因为白天要在生产队开工,父母亲都是在晚上共同完成这个工作。甚至有时通宵达旦。故此,关于红薯粉条加工的具体细节,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比较模糊。只知道,红薯粉和红薯粉条,在当时,都是餐桌上最常见、也是最美味的两道菜。</div><div><br></div><div> </div> <h3>  由于米饭的缺乏,一年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红薯几乎成了我们家的主食。早上稀饭有红薯;中午干饭上有红薯;劳作或上学的带的点心或便当也是红薯,闲暇、饥饿时吃的零食还是红薯。父亲喜爱红薯,幸亏我遗传了父亲的这个食性,否则,像哥哥,母亲他们,一吃红薯就烧心的毛病,如今回想起来,怕也不会有现在的温暖甚或诗意了吧?</h3><div><br></div><div><br></div><div> 后来,读书住宿了,学校附近,总会有村民来做些小生意,红薯,自然以它给人特有的温饱和踏实感,成为摊贩和学生们的首选。</div><div><br></div><div> 记得那时,我对红薯更是一种几近疯狂的渴望。每到用餐时间,我奔向的不是食堂,而是小摊。直逼摊上静静冒着热气的“红薯”。那时,除非下雨天,小摊无法“营业”,我才会光顾食堂的米饭,其它时间,一次也不会错过与红薯的邂逅。</div><div><br></div><div> 这是因为:首先,同样一张餐票,换来的,它比米饭的份量多很多,这样可以减少上课时的饥饿感;其次,吃红薯,不需要菜,也省了菜票钱。更重要的是:我特迷恋它的味道。即便只是淡淡的一缕清香,也会让我有饥肠辘辘的饥渴感。此可谓“人间有味是清欢。”啊!</div><div><br></div><div> 学校小摊上的红薯,黄澄澄、金灿灿、晶莹剔透,加之寒冷时节冒出的那一缕缕撩人的热气,这对当时我确有一种难以自持的诱惑!那时,我也一直在想,为何父亲种的红薯就没这么诱人、可口?后来才知道,那种红薯需要精心培植,而且产量也低。想想当年儿多母苦的父亲,已是没有选择的余地。他每天勤勤恳恳的目标只有一个:少让家人挨点饿。</div><div><br></div> <h3>  红薯,就这样毫不设防地地浸润了我的整个童年的,也根深蒂固地成了往后生命里一道浓稠的乡愁。</h3><div><br></div><div> 如今,又是红薯大量出售的时节,而为我们的生存,默默种了几十年红薯的父亲,早已故好多年。每每想到父亲,这个时候,我都会去市场大批收购红薯。即使,很多时候,因为顿积太多而被烂掉,那也似乎“彼此甘心无后期”吧。因为,只有顿积足够多的红薯,心灵才有一种不被干扰的踏实感、安顿感。也算是对父亲与红薯并在的那段逝去岁月的祭奠吧!漫漫兮,人生路;脉脉兮,红薯情!一念起,经年亦咫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