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课《慈母情深》小记

鱼🐠🐠

<h3>  又到了周二的语文教研时间,这次是余佳老师上教研课。</h3><h3> 余老师以一首《游子吟》导入,引出今天的课文《慈母情深》。课堂就在孩子们认真端坐的琅琅读书声中,开始了。</h3> <h3>  品词析句之后,孩子们积极进入小组合作阶段:找出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人物语言、外貌描写)。找句子、分工、展示,加上课前的充分预习、平时的小组合作训练,准备阶段有条不紊。</h3> <h3>  小组展示阶段,孩子们积极踊跃,分工到每一个组员,具体到句子、语言,甚至是一个词、一个字。孩子们的表现力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课堂真正成为孩子的课堂。</h3><h3> 你说我听,你析我记,每个孩子都可以是小老师。</h3> <h3><font color="#010101">  瞧,老师们正在认真听课,仔细记笔记,悉心评课。</font></h3> <h3>  评课是个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老师们积极参与,大家都收获良多。</h3> <h3>  “余老师不但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关注与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独特感受,而且特别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写诗颂母爱。这一环节,孩子们由作者文字中的母亲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母亲,那种劳累是相同的,那种慈爱是相同的,那种期盼也是相同的。孩子们既能从写诗中获得了遣词造句的成功体验,也能在回忆母亲的点滴关怀中,懂得感恩与回报。”——祝琦</h3> <h3><font color="#010101">  “《慈母情深》写的是六十年代的事情,当时的贫困,母亲的辛苦是现在的学生所不能理解的。这就为学生理解作品人物感情带来了一定难度。余老师适时的抓住“挨”“烤”等词语巧妙的引出故事的背景,插入梁晓声《母亲》的片段描写,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体会慈母情深的含义。”——潘莉</font></h3> <h3>优点:</h3><div>1.思路清晰。</div><div>2.能用生字词作为线索概括文章内容。</div><div>3.根据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div><div>4.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形式的读来了解文章。</div><div>5.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落实,学生积极展示。</div><div>6.教师背景出示很及时,能让学生更好更充分地了解当时背景。</div><div>7.学生专注力强。</div><div>不足:容量太大,建议充分抓住文章对人物的描写(外貌、语言)来解析文章。</div><div> ——柴素琴</div> <h3>1.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如环境描写中“烤”,人物描写中“瘦弱、龟裂”等,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想象、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悟慈母情深。</h3><h3>2.重视朗读,细细地品词悟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正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程欣</h3> <h3>周淑菲</h3> <h3>  合作学习较好地体现了学习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使学习爱同学、爱集体,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交技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h3>

情深

学生

慈母

老师

孩子

母亲

教研

学习

课文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