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严肃的作家 读村上春树的两个短篇集

加超

<h3>  近日读了村上春树的两本短篇集《东京奇谭集》和《神的孩子全跳舞》。虽然是短篇集,依然有明显村上春树的烙印。叙述平和,语言细腻,情感丰富,内容略带晦涩。</h3><div> 村上春树非常善于对外在事物和内心感受进行描述。他像是音乐家和美术家的综合,将外在的声、光、色巧妙的揉捏在一起,又铺成自然的背景,自然界中的存在,就被赋予了意象和生命。他又像是心理学家和医生的合体,对人的内心的感受有着的全面的分析,又用手术刀进行层层的分解,精确而又细致的呈现出来。 </div><div> 村上的长篇小说并不容易读,有太多的外在事物的揉捏和内心感受的剖析,让你不得不带着头脑去思索,又不能不带着心灵去感悟。就好像走进他用语言,结构、意象、思维、感受精心架构的迷宫,用心走下来,整个过程可能并不轻松愉悦。即便有很好地精力去读,其中也不免困顿和艰涩。 </div><div> 他的短篇反而好的多,就像一个魔术师手里拿的魔术帽。因为只是一个帽子,反而能更好的看清“帽子”的形状、颜色和花纹;因为它是魔术帽,却又不失神秘,依然有让人想把头埋进去看看里面到底还有什么的冲动。村上又是一个很好的魔术师,并不奏紧张起伏的音乐,也不故作玄虚的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只是自然而又平和的从中拿出别样的美和出奇的大,而且观者还会相信除了“美”和“大”之外,一定还有什么别的神奇在里面等待探究。 </div><div> 相信村上也有这种感觉,构造一个精巧的迷宫要比变一个神奇的魔术要复杂的多。他在《天天移动的肾结石》中借小说家淳平口来说出,“我本来是短篇小说家,长篇的写不来”,“过去他曾向长篇小说挑战了几次,然而次次半途而废。无论如何也无法长时间保持写故事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刚下笔时觉得似乎可以写出漂亮东西,行文生机勃勃,前景如在目前,情节自然喷涌,但随着故事的进展,那种气势和光芒开始一点点地失去。水流越来越细,很快像蒸气机车一样减速停下,最后彻底消失。” 当然村上春树写出了很好的长篇,以长篇出道,也是以长篇出名的,后来才写了很多的短篇和随笔。他只是表达写长篇的辛苦,因为他是一个很用心的作家。 </div><div> 《东京奇谭集》并不算是奇谈,写的是大都市里面小人物略带特别的日常。《神的孩子全跳舞》的主题虽然是“神户大地震”,所写的内容其实与大地震只是擦边,只写了因为大地震所引起各类人内心的思考、挣扎和转变。 </div><div> 其实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大地震”,在人造的大繁华和自然的大灾害里面,必定掺杂人生的大悲喜!大繁华,大灾害和大悲喜,都是可以用浓墨重彩来描绘的,是大场景里面的大戏剧!可村上偏偏就不这样,只在边缘看,仅往小处写,在这“边”与“小”上,把人的感受和思考写的淋漓尽致,这是他的特别之处,也是他厉害的地方。 </div><div> 人的感受和思考其实很难以描述,毕竟都是内心深处的地方,需要有细腻的感受、准确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述。当你读到这样一本书,你内心深处的忧伤、迷茫、矛盾和痛苦,被人细腻的感受到了,并准确又恰当的写了出来,像镜子一样呈现在你的面前。而在这之前,你以为这只是你“独特”的感受,并知道这难于描述,更别说付诸于文字了。而现在有人不仅把它付诸于文字,而且还细腻的描述了出来,你的内心不能不产生一种悸动!这让你知道这不再是你“独特的感受”,有其普世性和普遍性,这种感觉人与我无异,古与今相同!你就不能不喜欢这本书,不得不喜欢这书的作者。 </div><div> 这种普世性和普遍性的思考和感受,是人心最基础和最纯粹的东西,能跨越人的差异,能忽视时间的存在,这也是好作品永恒的光彩。 </div><div>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视频技术的发展,文学作品的空间已越来越小。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看到许多用电影方式讲述的故事,有市井小民的随手拍也有明星云集的影视剧。这些影像作品更直接的撩拨着我们外在的感官,让我们得到最表层的刺激。但我还是认为再宏大的影视作品都无法动摇文学独特的魅力,即便是加入3D或者VR的技术,也只是更强烈的作用于耳和眼的表面,很难激起内心的回响,只有文字能把内心细腻的表达出来。再精细的演技在细腻的内心面前都显得粗糙。 </div><div> 影视技术可以提供逼真的场景体验,可以利用声光电的技术更好的渲染气氛,甚至可以把并不存在的物体创造的栩栩如生。但是却很难去表现内心的波澜,哪怕是轻微的涟漪。所以影视作品在外在事物上展现的越丰富,在内心感受上的表现力越微弱,文字却能准确又细腻的表达。 </div><div> 在影视剧的刺激下,现在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功利。除去一些称颂和讴歌的文章,即便是写人性和人生,一出世也期望着被拍成影视剧,于是,更注重外在的描写而忽视内心的感受。写人性就写最容易表现的善恶,写人生就写名利,苦难,所有的写作技巧都是来表现偶然性和戏剧性!最好是意想不到的偶然性和一连串的戏剧性。但问题是,这不是人性简单面目,也不是人生的本来样子,整个过程既少偶然性又无戏剧性。所有的观众都是“明辨是非”的看客,在偶然性和戏剧性中,咂摸一点并没有多大意义的人生思考。而那些能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的作品却因为太注重内在的感受而很难被搬上荧幕。 </div><div> 这让我想起了已经逝去的王小波,他也擅长写中长篇小说,也许拘限于写作氛围,他写了好多古代的小说,像《红佛夜奔》,《寻找无双》,《唐人传奇》等,也写了许多未来的小说,像《白银时代》,《2010》,《2015》等,偏偏没写多少现代的。读他的小说,能很好的感受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别出心裁的创造,诙谐幽默的语言。这些对他来说其实都是小技,让人叹服的是他思维的角度和深度。这些东西就伏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却是影视作品无论如何也难于表达的。比如以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东宫西宫》,离开了美妙的文字,表现效果就大打折扣。由此,我也相信,村上春树的小说也很难被搬上荧屏,即便是改编成影视也必然会失去原来的味道。 </div><div> 还好,我们还有一些严肃的作家,不苟且,不敷衍,不媚众,不从俗。他们并不因趋势和利益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对于作品理解,依然用生动的文字去写内心最纯真的感受、最细腻的思想和最纯粹的智慧。我也希望我们能有一群严肃的读者,能严肃的对待严肃作者的严肃作品。我也希望我们的文化系统里能有一套严肃的保障体系,能让这些严肃的作者能不苟且、不敷衍、不媚众、不从俗而有饭吃。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