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2岁,SAH第11天行血管内治疗。术前一般情况好,无明显阳性体征。 CT显示脚间池出血 以下图像为DSA,显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左侧小脑上动脉瘤,左侧PCA P1段微小动脉瘤,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以远闭塞,前循环靠后循环通过后交通动脉代偿。 左颈总动脉造影正位 右颈总动脉造影正位 左椎动脉造影正位 左椎动脉造影侧位 左椎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这个角度可以窥清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和左小脑上动脉瘤,可见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顶端的子瘤,考虑是SAH的责任动脉瘤。 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左PCA P1段的微小动脉瘤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测量 左小脑上动脉瘤测量 血管内治疗策略: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责任动脉瘤)和左小脑上动脉瘤,左PCA P1段微小动脉瘤不处理。步骤:先将第一枚支架置于基底动脉-左PCA,在该支架保护下栓塞左小脑上动脉瘤; 再将第二枚支架置于基底动脉-右PCA,在Y型支架保护下栓塞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所述。 左椎动脉工作位造影,可以清晰暴露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及其子瘤、左小脑上动脉瘤。 Headway17导入左PCA P2段,用于备放LVIS JR支架;Echelon10微导管送入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瘤腔内,送入第一枚弹簧圈QC-4-12-3D,弹簧圈送出约一半长度,在瘤腔内盘旋,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防止后续释放的支架陷入瘤腔。 经预置的Headway17送入LVIS JR 3.5*23支架,跨瘤颈释放入左PCA-基底动脉内,蒙片显示支架张开良好 Headway17完成支架释放后,经支架网眼导入左小脑上动脉瘤内。这里要说明的是,LVIS JR的网眼是比较容易穿过的。 经Headway17送入弹簧圈栓塞左侧小脑上动脉瘤 Headway17完成左小脑上动脉瘤的栓塞后,再经支架网眼导入右PCA,将第二枚LVIS JR 3.5*23支架跨瘤颈释放入右PCA-基底动脉,如此完成了Y型支架的释放,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栓塞工程摆好了脚手架。 微导丝经支架内部弓背进入右PCA,Headway17微导管跟进,目的是加强第二枚支架(穿过了第一枚支架的网眼)的扩张性和贴壁性。 在Y型支架保护下经预置于瘤腔内的Echelon10微导管栓塞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依次填圈,由于管头是朝向瘤腔右侧的,所以弹簧圈主要聚积在瘤腔右侧。 瘤腔左侧部还有空虚 用微导丝将Echelon10的管头调整到瘤腔左侧空虚处继续“填空” 瘤腔左侧部的空虚被填实,从整体看填塞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然而,意外的是,造影评估显示动脉瘤顶端的子瘤还显影 好吧,那就继续填实瘤腔的左半部吧,看来离天衣无缝还有一定差距啊 继续填,瘤颈左侧已经被填塞出了“犬耳”形状,应该够意思了吧 然而,子瘤仍然顽固地显影 此刻术者的内心是崩溃的,好吧,那就从侧位上继续填瘤腔左后部的缝儿!多亏是双C臂,可以同时观察两个角度。 然而,子瘤仍然嚣张地显影,大家知道,子瘤显影是动脉瘤术后再破裂的高危因素! 侧位造影上子瘤的显影尤其显著 造影剂到底是从哪里漏进子瘤的呢?已经填塞到这种程度了,大造影是定位不了漏洞了,那就微量造影找吧!既然微导管从瘤腔的左后部填塞没达到消灭子瘤的目的,那么,反其道而行之,毅然撤出微导管,从支架网眼穿入瘤腔的右前部,看看漏洞是不是在此处? 微量造影侧位显示子瘤显影 空白路图填圈,惊喜地发现圈进入子瘤了,这是侧位空白路图 这是正位空白路图,充分显示了双C臂的优势 乘胜追击,子瘤被完全填满,这是侧位蒙片 这是正位蒙片,子瘤被填塞,术者心里才踏实。 下面是术后各个角度的左椎动脉造影,可见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和左小脑上动脉瘤完全栓塞,载瘤动脉畅通。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子瘤终于被消灭。 术后左椎动脉造影正位反汤28度 纯正位 侧位 正位汤46度 小结:1. LVIS JR的穿过性极佳,为Y型支架辅助技术的首选支架。2. 栓塞破裂性动脉瘤时一定重视子瘤的处理,先栓子瘤再栓母瘤可以避免陷入本手术所遭遇的困境,如果弹簧圈实在无法进入子瘤,则必须保证母瘤的致密填塞!子瘤显影标志着母瘤仍未得到致密栓塞,就此罢手则有可能陷入术后再出血的更大的困境。 封底摄影:刘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