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天葬台·喇荣佛学院

开心

<h3><br></h3><h3>色达</h3><h3>此次出发的主要原因……</h3><h3>向往色达已是很久之前的心思,一直没能实现;今年暑期,家人出行路过色达,一句“已经按规划动手整修了”,促成了我必须出发的决心</h3><h3><br></h3><h3>色达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东北部,藏语的意思为“金马”,因传说早年间在这片土地上发现马形黄金而得名。色达县境内地形复杂,地处巴颜喀拉山南麓的褶皱地带,全境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7月平均气温不过10℃,长冬无夏,四季均可出现霜雪天气,大气含氧量不足标准的60%。是一个考验体力和毅力的地方……</h3> <h3><br></h3><h3>去色达是早上8:00从观音桥镇出发的,一路有卓斯甲河的陪伴,旅途如河水一样欢快了许多……车过了翁达镇,天空开始有细小的雪花飘落,我们离色达越来越近,雪也越下越大了……车窗上已经开始凝结雾气,车窗外天色灰蒙蒙的,房顶、地面已经披上白色的外衣,擦拭雾气的面巾纸很快已经湿透,反复擦拭的动作也已经是徒劳的……</h3><h3>当我们停下车来</h3><h3>看</h3><h3>雪花上下翻飞,莲花型的路灯在雪中显得美丽圣洁,红砖的房屋在雪中愈加艳丽,路人在雪中行走更加有了沧桑之感……</h3> <h3><br></h3><h3>到色达,看天葬,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旅游项目,有人是好奇,有人说残忍,有人评价为愚昧……</h3><h3>我以为应该是敬畏</h3><h3>天葬是藏族的丧葬习俗之一,在藏族文化中是神圣的……天葬的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在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关,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小王子“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况且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除了天葬,藏族的丧葬习俗还有水葬、火葬、土葬、树葬等。</h3><h3><br></h3><h3>我们到天葬台下的时候,雪还在下,踏着一路泥泞走上去,仪式正在进行……</h3><h3>转罢了佛塔,诵经声喃喃响起,天葬师在准备,一只秃鹫在天空滑翔而落地,静静地等候……</h3><h3>我才发现雪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天空开始放晴……</h3> <h3><br></h3><h3>天葬台的建筑</h3><div>进到里面,你会看到摆放整齐的骷髅头,但听说这些都是模型的……</div> <h3><br></h3><h3>天葬台的建筑</h3><h3>虽然是各种面目狰狞的骷髅,但心里释怀的人并无恐惧</h3> <h3><br></h3><h3>天葬台的平台上,庄严慈祥的菩萨和一群被降服的小鬼,以及壁画演绎的故事,还有一段段总结透彻的文字……</h3><h3><br></h3><div>在这里,可以感知肉身的无有实义;</div><div>在这里,可以通达寿数的无常不定;</div><div>在这里,可以洞彻生命的不可依靠……</div><div>在这尸陀林里,可以了悟一切生与死的真理。</div><div><br></div><div>筋骨血肉,飞溅在天葬石的周围;</div><div>凌乱的寒风,吹动着尸发四处飞扬;</div><div>孤独的亡灵,不由自主、漂泊不定,</div><div>此时此刻,除了三宝之外,还有什么可以依赖?</div><div><br></div><div>美味佳肴喂养它,有什么意义?</div><div>绫罗绸缎缠裹它,有什么意义?</div><div>桃红粉黛涂饰它,又有什么意义?</div><div>倘若不信,就去看看尸陀林中的尸体吧!</div><div><br></div><div>数日之前,还是嬉戏玩乐的美妙倩影,</div><div>事到如今,却沦为天葬石上的尸身,</div><div>鸟王鹰鹫口中的美味佳肴,</div><div>这一切,怎不让人洞察到死亡倏忽而至的道理?</div><div><br></div><div>从鹰鹫的口中,觉察到无常的本质;</div><div>从累累白骨中,生起了出离之心,</div><div>从腐尸恶臭中,觉察到轮回的过患;</div><div>从尸陀寒林中,通晓了生命的真谛。</div><div><br></div><div>或长或短的人间岁月,</div><div>或苦或甜的喜怒哀乐,</div><div>或真或假的朦胧感受,</div><div>或幸或哀的今生今世,</div><div>就这样毫无意义地虚度。</div><div><br></div><div>苍苍似雪的白发,在刀斧的利刃上浮游;</div><div>青春少年的尸骨,在寒林犬的唇齿间晃动;</div><div>娇嫩幼儿的四肢,在鹰鹫的尖爪上飞舞……</div><div>可见,无论年纪长幼,都不能逃脱死主的魔掌!</div><div><br></div><div>常于尸林念死亡,无倚自命安乐身,</div><div>目睹种种污秽相,贪著身体欲念消,</div><div>心思趋于寂静故,不复放逸生厌离,</div><div>蛇蝎鬼神令人畏,然居尸林亦不怖。</div><div> -------印度具法善现音尊者</div> <h3><br></h3><h3>天葬仪式结束,我们拾级而下……</h3><h3>见路边看似随意,实为有序的摆放着许多刻有经文的石头、佛像,想来该是对死者的追思与祝福吧</h3> <h3><br></h3><h3>告别了天葬台,我们走向喇荣五明佛学院(就是在人们心中色达的代名词“红房子”所在地)</h3><h3>色达被藏传佛教徒誉为圣洁之地。在这片红色的山谷之中,蕴藏的是色达留给今世之人的旷世财富---璀璨的佛学。</h3><h3>“五明”为梵语,意为“内明(佛学)、声明(语言学)、因名(逻辑学)、医方明(医学)、工巧明(工艺学)”,大乘佛教主张积极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佛学院因此而得名……</h3> <h3><br></h3><h3>进入五明佛学院,顺着山势一路向上,最先看到的是这一片一片的黄色房子,听说是居士们的住所</h3> <h3><br></h3><h3>再向前,我已经可以看到那大片大片的红色了……</h3><div>心中没有太多的兴奋,更多的是宁静和释然</div> <h3><br></h3><h3>在大片的矮小的红房子之中,耸立着许多的经堂……</h3><h3>金色的屋顶,同样红色的外墙,在不同的区域,起到它应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h3> <h3><br></h3><h3>经堂之二</h3> <h3><br></h3><h3>在五明佛学院常住修行者有两三万人之多,他们或她们是为了寻求什么,为了得到什么,为了了却什么……才来到这里,我不得而知,但见他们能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追求自己的信仰,已足以让我尊敬了……<br></h3> <h3><br></h3><h3>走到这座经堂时,正巧赶上修行者们“下课”……</h3><h3>看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他(她)们……</h3><div>听到他们在讨论,可能有关于课上的内容,可能有关于晚饭的俗事,亦可能有关于我们这些举着相机的旅人……</div><div>看到她善意的笑容……</div><div>品读她皱纹间的沧桑……</div> <h3><br></h3><h3>我在山脚,仰视红房子</h3><h3>它们虽然不是一座完整的建筑,虽然不能给我像仰视雍和宫大佛一样的压抑感,</h3><h3>但当我想到在每一个红色的房屋里,都有一位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惜舍弃优越环境的修行者时,那一份敬重之情由心而生……</h3> <h3><br></h3><h3>走到山腰</h3><h3>上午的那场飘雪在红色金色的房屋顶上,留下它的印记,天空并没有完全的晴朗起来……</h3><div>景象,虽然不是蓝天下阳光明媚的灿烂,但有着白雪下冰肌玉骨的圣洁</div> <h3><br></h3><h3>听介绍说,这些红房子是以大经堂为中心,呈莲花状向四外修建的……</h3><h3>这期间一条条的道路,是不是莲花的花瓣呢</h3> <h3><br></h3><h3>路,从大经堂的平台起,到山顶的坛城……</h3><div>每段十八到二十二阶不等,大约二十几段,海拔提高200米(是从4000米到4200米的提高)……</div><div>应该感谢同学提前发给我的红景天吧,喝了一段时间再上来,真的没有所谓“高反”的不适</div> <h3><br></h3><h3>停在台阶的路边拍照的我</h3><div>不经意间进入旅伴的镜头</div><div><br></div> <h3><br></h3><h3>坛城---矗立在山顶,是五明佛学院最殊胜的建筑,坛城又称“曼陀罗”,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宇宙观,通常以唐卡和壁画等平面图形的方式供人观想……听说五明佛学院的这座坛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可以供人转绕的实体坛城</h3> <h3><br></h3><h3>坛城分上下三层,一般人只能在第一二层转……它的第二层是转经的地方,下面一层是数以百计的转经筒,金色的圆筒在人们的手转过之后留下一串悠长的嘎吱嘎吱的响声。像颂念,像诉说……</h3> <h3><br></h3><h3>转山,转水,转佛塔……<br></h3><h3><br></h3><h3>转坛城的信徒,围绕坛城第一层的转经筒,喃喃吟颂着如诗般的梵咒;磕长头的信徒,围绕坛城周边面向坛城,诚心叩拜;不为今生只修来世。</h3><h3>因为有了信仰,人们不再焦虑,不再恐惧</h3><h3>静谧的享受着他们的精神天堂与快乐</h3> <h3><br></h3><h3>夕阳虽然没有完全的露出脸来,但余晖还是透过云层,撒到了喇荣沟</h3> <h3><br></h3><h3>余晖下的红房子</h3> <h3><br></h3><h3>天,慢慢暗下来了……<br></h3><div>学生的宿舍(红房子)里,陆续亮起了灯光</div> <h3><br></h3><h3>那山谷里星星点点的灯光连成片,像天上的银河……该是学生们加紧修行的夜读吧</h3> <h3><br></h3><h3>大经堂也是灯火通明,该是时候上晚课了么<br></h3><div><br></div> <h3><br></h3><h3>天色暗淡下,点亮的坛城<br></h3><h3>亮起的灯光,照亮的不只是你的眼,有没有你的心</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气温也随着降下来了……风吹透了御寒的外衣,作为游客的我要下山去了……一路思想着,夜更深的时候,这份寒冷会更加强烈些吧,对于单薄的木屋里修行的人们,更是一份考验吧</h3><h3>行至山下的平台,抬头向那点点灯火,心中的感受无以言表。山谷中回响起梵语念诵经文的声音,悠长而空灵……你的思绪,你的心识,乃至你的身体,都会跟随着,这飘渺而摄人心魄的声音,行进直至天之尽头……<br></h3> <h3><br></h3><h3>第二天清晨,我们再次来到这个红色的山谷,跟随这位觉姆(在这里修行的男僧被称作扎巴,女僧被称为觉姆)进入晨光中的五明佛学院之觉姆区<br></h3><h3><br></h3> <h3><br></h3><h3>这里的清晨,透着一个“清”字……环境是清净的,空气是清新的,天空是清朗的,僧人的眼眸是清澈的,红色的房屋是清晰的……<br></h3><div>远处的成片的红房子顶上,有白色的烟雾缭绕升腾,先是分散着的一柱柱</div> <h3><br></h3><h3>而后逐渐飘散弥漫开去连成一片……<br></h3><h3>山谷慢慢被笼罩,红房子变得不再清晰,若隐若现的……表现出来“朦胧”二字了</h3> <h3><br></h3><h3>透过烟雾,远处通向坛城的台阶上,已经有向上攀爬的人……是精进的修行者,是远来的僧侣,还是追求景致的旅人?<br></h3> <h3><br></h3><h3>走近烟雾,走近红色木板房……<br></h3><h3>换一个角度</h3><h3>看,不一样的景致</h3><h3>想,不一样的问题</h3><h3>感受不一样的气氛</h3><h3>完成不一样的心愿</h3> <h3><br></h3><h3>放下对烟雾笼罩的红色木板房的眷恋,一路向上,边走边看……<br></h3><h3>误打误撞的进入了一间满是供灯的房子,中间的桌案上,下面三层满满的是平放在铜制杯盏中的酥油灯,上面一层则将一个个的酥油灯摆在塔形的架子上,围绕在房间周围是一圈一尺宽的条案,案子同样分为四层,每一层都密密匝匝放满了在铜制杯盏中的酥油灯,所有的火苗安静都地跳动着……</h3><h3>一位年轻的扎巴,蹲在地上正将一盏盏新的酥油灯从盒子里取出来,另一位年长些的扎巴,正在从桌面上取下已经燃烧尽了的灯盒,所有的火苗都安静地跳动着……</h3><h3>房间的空气也是安静的,只听到空了的灯盒互相碰撞的叭叭声……</h3><div>我静静地站着,体会着充满祝福的房间里满满的暖</div> <h3><br></h3><h3>在整座佛学院里,有许多座的讲经堂,听说是用来给不同的学生传授不同“课程”的,于是在很多的讲堂门口立着“***不可进入”的牌子,而这一座是普通人都可以进入的……不巧我们没能听到课程的传授,也不知这里的授课是个什么内容,什么模式?但在佛学院的经堂里,感受那一份庄严、敬畏,感受宽敞的空间里,温和的光照带来的舒适,喜庆的色彩带来的愉悦……也不失为一件乐事<br></h3> <h3><br></h3><h3>时钟指向11:00<br></h3><h3>有限的时间,让我</h3><h3>不能做到,坛城上10800圈的圆满祈福</h3><h3>不能做到,坛城边一个个俯身叩拜的等身长头</h3><h3>也不能将自己交付给,这片佛国净土……</h3><div><br></div><h3>就让我,用一句并不标准的“嗡嘛呢呗咪吽”,来表达我对这片土地、这些修行者的深深尊敬吧……</h3> <h3><br></h3><h3>在喇荣佛学院行走的这两天,我最多的一个动作,就是回头……走过的地方,回头再走走会有不一样的发现;看过的景致,回头再看看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回头是一份眷恋,也是一次告别……色达,我们就此别过吧……这次我来看你,你圆我一个梦;下次我来看你,你要记得等我……<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