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庙茶馆---老年人俱乐部

云浪

<h3>摘自洪欢散文集 红庙,是我家乡的一个经济活跃点,由于历史原因,我的家乡缺乏逢几日几日赶场的习俗(听说最近朱家湖农贸区也开始兴起了赶场,是最近一两年的事),红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个农贸中心,且比小渡口镇要近,它大致波及毕陈、甘家湾、苏码、中垸、沙河等几个自治村,以农贸为主,许多超市买不到的东西,在红庙却司空见惯,譬如:刷锅用的刷帚,农药机子,粪桶,扁担,以及各类农具,给附近的农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该地不仅仅是临近各村物质交流的集散地,更是文化交流中心,是老年人的“天堂”。改革开放后,随着大量中青年劳力进城务工,作为淞澧大垸腹地的沙河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半空巢老人,他们绝大多数人的青春期在文革中度过,喜欢集体活动,尤喜看戏(花鼓戏)、听书,可惜唱戏花费大,且越来越衰微,说书倒成了这一辈人精神生活的支柱,红白喜事,尤以请说书人说书为热闹非凡的亮点,平时红庙的茶馆也特聘说书人来吸引周边听众,成为一大特色。这些60、70,甚至80岁左右的爷爷奶奶们,绝大多数是空巢老人,通过听书这一极富传统色彩的文化活动,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给老年生活,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给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减轻了些许“亲情债务”,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听书,成了家乡老年人情感宣泄的集散地,成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精神家园,成了农闲时期,老年人摆脱孤独生活的“桃花源”,而红庙,又成为这一文化圈的主要载体。作者---洪欢</h3> <h3>转载——我想写一类人,著名作家魏巍写了一篇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如果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40、50、60年代的人便是最可敬的人。当你的视野从湘北明珠--澧县县城一路向东,进入淞澧平原,会看到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一条条人工沟渠,南北向为斗渠,东西向为龙渠,房舍沿着沟渠一家一家井然有序地排列,真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今天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公路,家家建新房,我们家乡当属前列的。可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些农村基本设施建设,都是生活于毛主席时代,喊着“毛主席万岁”,饿着肚子,披星戴月,肩挑手提,弄出来的。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在没有任何机械化协作的前提下,凭着一腔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背景下,用枯瘦如柴的羸弱身躯,给后人留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人工奇迹。更可贵的是在这一奇迹创造过程中,所迸发出的“人定胜天”的昂扬斗志,可以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风骨,所以,称他们为“最可敬的人”是当之无愧的。编后语。作者:洪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