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中国人把日常生活归纳为衣、食、住、行四件事。除衣以外,其他三件事则都与厕所有关。中国人还把人类乃至万物的活动皆视作为“吐故纳新”的过程,认为这些活动周而复始,延续不绝。基于上述认识,中国人既注重食物的摄取,同时也重视体内糟粕的排泄处置,由此形成源远流长的厕所文化。</div> <h3>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厕所出现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设于房舍外的土坑,因古时农家厕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称“茅坑”或“茅厕”。我国最早的厕所记载,出现在西周的《仪礼》中:“隶人涅厕。”说的就是古人掘地为厕,待坑满后,就命令奴隶把坑填上,再挖个新坑。“坑厕”可以说是中式厕所的始祖。建造厕所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战国时的文献《墨子》谈到为保护私密性围以高墙的厕所。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修建厕所则十分普遍,当时的厕所多依托猪圈而建,可能寓以排泄物为猪食以及与猪粪混合为肥料的双重目的。根据发现于江苏的汉代住宅明器,厕所多设于猪圈旁,厕所上建屋顶内有便坑,便坑与猪圈相通。汉代以后修建厕所逐渐讲究。晋代(公元265年至公元420年)的厕所有厕、溷、圊、清、轩、更衣之室等诸多称呼,圊、清是整治厕所至清洁之意,轩、更衣之室则形容其修造讲究。晋代的豪族大族生活奢侈,布置厕所竞相豪华,不仅燃香摆花,对入厕者还备有专人侍候。当时上流社会有入厕更衣的习俗。据《世说新语》:士绅参加宴会,入厕既出必换主人所备新衣,遂称“入厕”为“更衣”,称厕所为“更衣之室”。</h3><div><br></div><div><br></div> <h3>古中国最早的公厕,是建于道路旁边的“路厕”。《周礼·天官》记载:“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意思是宫人专门负责给周王打扫房间卫生,建厕所,清除不洁之物,消除臭气。所谓“匽”,就是厕所,又称“偃”。东汉学者郑玄把“匽”解释为路厕,清代学者王念孙则认为“井匽”是隐蔽的厕所。先秦的公厕已有选址和建筑标准。《墨子·旗帜》中称:“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所谓“屏”,就是围墙作厕;“溷”则是古人对厕所的另一种叫法。围墙周长“三十步”,越过了40米;高一丈,超过了2.3米。这是军人使用的厕所,如果是民厕,围墙则高达一丈二,越过了2.7米。这么高的围墙,想偷窥是很困难的。代在城镇及一些乡村,随处可见私人修建的公厕与私厕。汉代以来,私厕多设在住所或其附近的隐秘之处,若建在房屋或庭院之中,必选择较隐蔽的位置,并有大门忌正对厕门、厕所忌位于住宅中心等禁忌。对厕所形制的设计,也体现私密性的原则。公厕的蹲坑通常有矮墙相隔。私厕多建有高墙与厕门。唐代(公元617年至公元907年)的住宅是四合院,厨灶房则设在房屋东面,私厕设在西面后院,或与猪圈相连。公厕分为一般公厕与中心公厕,中心公厕的规模较大,功能主要是贮存从一般公厕收集的粪便。各处公厕的管理以及粪便的收集与出售,由称为粪厂的商铺经营。私厕粪便的收集和出售,则由称为粪夫的从业人员负责。粪夫每日背一木桶收取私厕之粪卖与粪厂,或将新收之粪或已晒成的粪干,用小车运至城外卖与农民。粪夫的人数很多,行规极严格。</h3> <h3>中国农业重视精耕细作与集约式经营,很早便施用肥料。元代(公元1271年至公元1369年)以前,所施用肥料以畜肥和堆肥为主,元代始重视施用人粪肥。元代的《农书》称:大粪的肥力甚大,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建砖池,置大粪于其中腐熟而用之,施用其肥的田地收获甚佳。北方农家亦宜使用此法,可获利十倍。施用人粪肥最初流行于南方,以后推广到北方。《农书》又进一步指出:施用人粪肥的另一方法,是于沟河内夹取青泥,晾干后与大粪搀和;或于田间挖凿深池,以砖砌壁,内置糠秕、落叶等物的燃灰,再浇以人粪肥之水,如此远胜其他肥料。施用小便须先腐熟,否则庄稼必受损伤。田家因此称人粪肥为“粪药”,谓其施用如用药,须讲究事先腐熟、酌量施用等方法。</h3><div>由于流行以人粪为肥料,元代时期就有“惜粪如惜金”、“粪田胜买田”等诸多谚语。时人称城乡之间,流行收蓄粪壤,家家如小山堆积,在市场及街道之处,人们扫拾粪便,使无遗漏。为方便收集人粪,各地纷纷修建厕所。</div> <h3>在古代公厕在很多时候男女共用,讲究“先来后到”,不能违反,后来者等着,不要急着闯进去。这种不成文的规矩在现代也一样,大家心照不宣,都在遵守。但是男女毕竟有别,特别是公厕,如果男女共用,尽管有先后,但还是很不方便的,更谈不上隐私保护。随时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而然地,厕所便有了男女之分。厕所具体何时候分出男女的,史料上并没有明文记载。从现代考古出土物来推断,至迟在汉代,厕所已分男女,陕西汉中市汉台区,从一墓中曾出土了一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明器“绿釉陶厕”,这座陶厕有房顶,从山墙一侧开有两个门。厕所蝒有墙分隔,门外亦有一道短墙,将左右隔开,区分出男厕与女厕。说明这个时候已分男厕女厕了。古代人讲究男女有别、尊卑有序,勿论是公厕还是私厕,男女均分开入厕,贵人与奴婢、主人与宾客则不共用厕所。北宋司马光的《居家杂仪》说:建宫室必分内外之别,主客、男女不共用一个厕所。</h3> <h3>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入厕的舒适性,据《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也是马桶的前身。据说这种“虎子”也是受高祖刘邦以儒生之冠当溺器而受到启发才发明出来的。 </h3><div> 关于“虎子”的发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唐朝皇帝因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div><div> 对于马桶最先做了详细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的“木马子”,《辞源》中对其解释为“木制的马桶”。中国古代民间使用的马桶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1年至公元1949年),西方的抽水马桶传入中国,但仅在大城市和富裕人家使用,普通百姓仍沿用传统的厕所。最近数十年,抽水马桶在中国各地普遍使用。尤其在居民集中的城市与一些乡村,大量修建由单元住宅组成的住宅楼,每户住宅均配备抽水马桶。</div> <h3>厕筹,“厕筹”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的史书中。因其形颇似竹简,故厕筹又称厕简。有人推测,缘于国人敬惜字纸的悠久传统,人们才长期沿用厕筹。直到晚清,官方还明文禁止在可能用来拭秽的纸上印字。直到民国时期,一些寺庙的僧人还在使用厕筹。尽管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据史料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都用细长条形的木片或竹片做“厕筹”善后。我国用手纸取代竹片的变革最早出现在宫廷厕所。据《明实录·孝宗实录》记载,明朝孝宗皇帝出于节俭,最早下令用纸替代丝绸做厕筹。而《元史·后妃传》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手纸的记录:元朝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非常孝顺,甚至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