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策划资料收集~王冬健</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制作~张海军</b></h1><p><br></p> <h3><b> 听往事缠绕心窗,看光阴爬满老墙,那些带走一丝淡紫色的思念,将不曾遗忘的心事重现……</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年那个宣传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火红的记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冬健</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们农场活跃着这样一支宣传队。</b></h1><h1><b> 宣传队的队员都是群众眼中的骄子,就像今天的歌星影星一样,他们受到的是最热烈的追捧!</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能够进入宣传队,成为一名表演者,会唱歌、会跳舞、能拉琴、会吹号,成为当时年轻人最热烈的追求。很幸运我成为了他们的热情观众和最最忠诚的粉丝。</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值得回味的是,这样的业余演出也能吸引那么多观众奔走相告。他们不仅活跃在总场”东方红大剧院“的舞台上,还要到分场、工厂、连队、地头、学校、附近农场、垦区等地做专场演出。他们所到一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达到万人空巷!</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对那段岁月满怀青春记忆!记得杨子荣与座山雕周旋那场戏,演员表演非常逼真到位,观众看得非常过瘾,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观众在散场后也都不愿意离开,他们都站在会场两侧,用惊喜的目光和赞美的语言,与“杨子荣”和”座山雕“等演员拥抱握手。场面之隆重,气氛之热烈,让演员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记忆犹新!</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回望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天天停电,物质匮乏,精神空虚,生活单调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又是一个文艺活动频繁的时代!因为那些演员到分场去、到厂矿去、到田间去、到地头去、到学校去、到军营去,让远离文艺中心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有机会接受文化的熏陶。</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看到了演员深入生活和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地方戏曲创作、民歌的采风和挖掘。而且这些都是义务的、纯粹的、没有介入商业功利目的的。</b></h1><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难忘那支文艺宣传队!感恩为我们辛勤付出的演职人员!感谢你们,为农场文化繁荣做出的巨大贡献!四十年来,让农场几代人念念不忘一一有这样一支宣传队……</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鹤农文艺宣传队第一任队长~王武昌</b></h1> <h1><b>王武昌个人简历<br></b><b>1945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富锦县<br></b><b>1962年毕业于鹤岗市三中<br></b><b>1964年下乡鹤立河农场<br></b><b>1964-67年,下乡后首先在总场青年队集中学习锻炼,后参加省公安厅社教工作队到三分场工作,当年回总场正式分配到一分场二中队(也是全场最后一个犯人出监队)兼职一分场团总支书记。<br></b><b>1967年1月,公安系统劳改农场 正式开始,先后在办公室和人武部工作(当时老部长是刘义林)<br></b><b>1968年大批知青下乡,在场党委领导下,组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br></b><b>1972年返城鹤岗<br></b><b>1972-75年富力矿俱乐部工作<br></b><b>1975-98年富力矿工会工作<br></b><b>98年退休</b><b><br></b><b> </b></h1><h1><b>王武昌:</b></h1><h1><b> 我72年返城后,当年加入了党组织,并先后被评为东煤公司、省、市先进工会干部,并出席全国煤矿工会现场大会做汇报。退休了,我每天吹着葫芦丝、小竹笛、萨克斯、跳着广场舞,每天都很开心快乐。</b></h1> <h1><b>王武昌:</b></h1><h1><b> 接到立岗电话的问候,收到健新通过微信传递的厚爱,看到了才女靓妹冬健在群里发出的感人肺腑的喜讯,真的让我思绪万千,一下子又回到了鹤立河农场宣传队那段难忘的岁月。</b><br></h1><h1><b> 从69年建队至72年我返城回鹤岗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现仍记忆犹新,回味无穷。</b></h1> <h1><b> 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鹤立河农场从68年起先后接收了来自杭州、温州、宁波、牡丹江、双鸭山、鹤岗等地的大批知青,农场党委根据青年的特点和活跃文化生活,委托我组建鹤立河农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简称宣传队)。当时场党委非常重视,专门腾出一趟大红砖瓦房,西边紧挨总场场部,南部紧贴武装部基干民兵连训练基地。<br></b><b> 第一点是:我们队员有三个身份,一是文艺宣传队员、二是兼职基干民兵、三是新型农民。住房中设有男演员班、女生班、乐队班、排练室、练功室。宽敞明亮的房间,在我场下乡知青住房环境中是最优越的。<br></b><b> 第二选拔人才:总场举办了各基层参加文艺汇演,发现人才,立即圈点,而后发出调令。当初,总场之队是以二分场、四分场两个分场宣传队为主体所成立。我是第一任队长,副队长张亚奇兼主创,副队长常振和,副队长柴蓓蓓兼女队员班长,导演宋健新,男演员班长杨立岗,乐队班长李凤岐、牛建国。</b></h1> <h1><b> 我们这些队员,当年都是红卫兵造反派,在那个众所周知的特殊历史时期,给这些知青多少带来一定的不安定因素,而我们组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顾名思义,首先必须是先学习好毛泽东思想而后才能成为一名毛泽东思想宣传员。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煞费苦心,琢磨一套不成文的规矩,并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带动全体队员,坚持与队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排练演出。</b></h1><h1></h1><h1><b> </b></h1><h1><b> 开始时场领导安排我到武装部一个人住一个房间,我考虑这些队员刚刚离开学校、离开家,迈出第一步来到农场,必须开个好头,我经常用高楼大厦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这句口头禅勉励队员们,因此我婉言谢绝,坚持和大家在一起,铺挨铺。</b></h1><h1><b><br></b></h1><h1><b> 我是45年生的,当年23岁,比他们大6-7岁,即是大哥哥,又兼当老师,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孩子头。坚持用毛泽东思想育人,采用军事化行动,具体安排,早上实行天天谈,晚上用毛主席语录找差距做小结;</b><b>凡集体行动包括一天三顿饭到食堂去都是整齐列队,在下农场等地演出时,集合、分散活动全部以军号为令。另外还规定了在宣传队三不准:不准谈恋爱,不准吸烟,不准喝酒。(演出后各地按排酒宴除外)</b></h1><h1><b> 下边我介绍一下我们三个身份而引发出的事故</b></h1> <h1><b> 一、我们是武装基干民兵<br></b></h1><h1><b> 训练时,要求我们起床到打好背包站好队,只给三分钟时间,很多老队员聪明,完全按照解放军战士那样,衣服、鞋等物放到固定位置,军号一响,穿上衣服,拎起被子和行李跑到外边操场上打背包,又快又省力,这在我们宣传队是一门必修课,新来的队员必须经过这一关。</b><br><b><br></b></h1><h1><b> 夜间演习,我们所处地理位置过去是背靠沙发而珍宝岛事件后,变成背靠沙皇。另外随着形势紧张,台湾敌特机关蠢蠢欲动,趁机而入,制造混乱,在夜间经常会现信号弹的踪影,我们从实战出地,冬天在寒冷夜间蹲在宣传队门前挖的战壕蹲着待命,少则1-2小时,多则4-5小时,当时手冻木了,脚蹲麻了,可谁也没有一句怨言,可见这种爱国精神多么高涨。</b></h1><h1></h1><h1><b> </b></h1><h1><b> 其中一个真实故事是:我们从六分场调来一名手风琴演奏员陈晓峰,他原来在家是属于高干子女,家有保姆,下乡后自己不会料理自己,穿的衣服油呢麻花的,他到宣传队第一天就分享到我们军事演习的“快乐”,随着手榴弹爆炸声,军号哒哒响起,在全队队员背包整齐列队后,陈晓峰什么也没拿,光着脚出来都没赶上趟,嘴里还不停的口喊着:“我的狗皮护膝”,这副狗皮护膝是他下乡前妈妈考虑东北太冷专门给他买的。第二天,陈晓峰干脆不脱衣服不睡觉,似睡非睡,一心等着军演,结果整个一个夜晚,全队静悄悄……</b></h1><h1><b> </b></h1><h1><b> 拉练抗议苏修挑畔,珍宝岛事件后,为唤起民众爱国热情和对外侵略势力的斗志,我们总场宣传队同时也是总场武装各民兵连打大旗的人,大旗上面醒目印着“请战书”三个大字,在大旗上印满我们队员用牙齿咬破拇指蘸血的签名。从场部路经鹤立镇到达三分场,又返回近60-70里路线。路人评价,尤其是农场场工评论说:这是真正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b></h1> <h1><b> 二、我们是新型农民<br></b><b> 我们正常的排练演出任务很重,还要到总场下设的10个分场还有加工厂、造纸厂、窖地、捕鱼队等单位达20多家,还有场邻16团等地演出。我们曾经和姜昆所在16团同台演出过,在这样劳累的情况下,我们也要从事农业劳动。总场给我们在一分场划拨一块试验田,我们经常是贪黑起大早去管理农田。</b></h1><h1><b> 《打靶归来》是我们行军时的主题歌,虽然我们演出任务很重,但从未影响过农时播种、管理和秋收,当地群众农场职工,评价我们能文能武、能种地、会演戏,多才多艺的知识青年。听到这些,我们虽然很累,但我们很高兴,累吗?睡一觉又都恢复过来了。</b></h1> <h1><b> 三、我们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b></h1><h1><b><br></b></h1><h1><b> ....麦收大会战 </b></h1><h1><b> 记得71年当年雨水过多,导致秋收季节,现代化大型机械下不了地,尤其是小麦,三分场是我们农场种植小麦大户,总场领导为了解决这个重点分场力争减少到最小损失,组织全场骨干力量,浩浩荡荡来到三分场, </b><b> 我们队员一部分下地割小麦,一边收集会战中好人好事,然后汇集到副队长张亚奇那里,现场编写节目,休息时,就在没脚跟水的地垅沟里,演出小合唱、快板群等节目,鼓舞斗志战胜困难。 </b></h1> <h1><b> . 水利大会战<br> 兴修水利工程是农场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正常都是冬季农闲时开工,而当年天气预报在秋季将有暴雨大雨,为防止对秋收破坏,加强对排水沟防护,当时在二分场 北大壕有几百名青年参加水利工程会战,总场宣传队员和分场青年挥汗如雨,不分男生女生,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那样,脸上用泥水浇成了大花脸,在中午吃饭休息空隙就地演出,脚踩着吱吱响的蝗虫(当年是闹蝗虫灾害满地都是,幸亏16团派飞机喷药 才得以遏制)进行战地演出。<br></b></h1> <h1><b> 苦练基本功,更好展示工农兵形象和最佳文艺效果<br></b><b>我们总场文艺宣传队是一个集曲艺、 舞蹈为一体的文艺团体,宣传队最大特长也是最耀眼的亮点就是舞蹈表演。<br></b><b> 在70年8月末到9月8日,我们是农管局汇演中选拨出唯一的一个农场宣传队,而后参加合江地区文艺汇演,我们宣传队以11个舞蹈节目去参赛,其中三个舞蹈《大刀进行曲》《枪杆诗》《小老板喜送丰收粮》被地区大赛评委评为最优秀节目,并在闭幕式上为省市领导演出,其中”大刀舞“在台上表演时,台下观众在主抓农业副省长于杰的带动下热烈鼓掌,引发全场一边唱响大刀进行曲,一边掌声雷动。</b></h1> <h1><b> 学唱样板戏一枪打响,被称赞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br></b><b> 学唱样板戏是一项政治任务。当时宣传队是人员最少时期,总共也就是20多人,而且没有一名从事过戏曲节目的队员,有的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和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姑娘们,还有的就是信心和充满必胜的斗志。</b></h1><h1><b> 我们想干就干,组织全体人员来到鹤岗市京剧团拜师求艺。接待我们的是市京剧团骨干演员,在智取威虎山样板戏中演小常宝的资深演员王东明老师,就是她一个人即要教杨子荣〈杨立岗扮演〉,又要教座山雕〈宋健新扮演〉,不但要教各种人物唱腔动作,还要教我们的乐队和打击乐。</b></h1><h1><b> 因戏中解放军战士和土匪多,所以男演员还有部分乐队都上来了,打击乐就全部落到女生身上,以鼓板手于杰为首的打击乐就这样产生了。这样的阵容在当时堪称奇迹,京胡主打黄志与每名队员都备有民族乐器、西洋乐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乐器,乐队的个别队员还要根据剧情暂时上台充当好人或坏人。</b></h1> <h1><b> 严师出高徒,多才多艺的王东明老师教得好,我们队员学得认真。回农场后,经过刻苦排练,尤其是两位主角杨立岗、宋健新高超的演技和全队紧密的配合,演出非常成功,收到极为强烈的反响和轰动。<br></b><b> 很多看完演出后的省、地、市、管局、总场领导都给予高度评价并命名我们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br></b><b> 样板戏的成功演出是我们宣传队茁壮成长的一个见证,也是为宣传队留下一份宝贵的、真实的历史资料。<br></b><b> </b></h1> <h1><b> 调王康桥进宣传队<br></b><b> 宣传队员王康桥在队里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印象深刻,他是从九分场调来的小号演奏员。当时那个年代对家庭成分是讲清白,不是讲清楚,要的是清如水,明如镜,最好是苦大仇深的贫雇农。而王康桥不是,他的家庭历史复杂,父亲当时在美国,这样背景的知青敢要吗?当时我们赶排各种节目中,很多乐章都是由小号引领,何况他是一个子弟,而且调查材料表明,他父亲在美国是从事商业的,所以我费了不少周折,动用了不少人际关系,终于把他调到宣传队。</b></h1><h1><b> </b></h1><h1><b> 这我得感谢我下乡时我的指导员王有才,他当时是九分场书记。99年11月末我到北京办事,出发前我们鹤岗的小老弟房连平(原宣传队二胡演奏员,后返城鹤岗矿务局水电公司工会主席,曾荣获全国煤矿地质工会颁发的《优先职工之家》殊荣)给我一个王康桥手机号,并说,他在各国搞房地产很忙,很难遇到。到北京后我好奇地拨了这个手机号码,巧不巧,王康桥回话时说:“一下就听出了你声音,老队长!我刚从美国飞回祖国,缘份啊!”</b></h1> <h1><b> 在参加合江地区文艺汇演中,我们的舞蹈《知识青年下乡来》鲜明的主题,出色的表演也被评委们选出最优秀的节目,在闭幕式上同《大刀进行曲》《枪杆诗准备战斗》《小老板喜送战备粮》一起做为省、市领导汇报演出的节目。<br></b><b><br></b></h1><h1><b> 合江地区这次文艺汇演规模很大,包括两个市、十二个县,还有地区的农管局、林管局、航运公司、造纸厂、建设局、交通局、一轻局、二轻局、重工业局、粮食局,还有合江军区宣传队,合江地区革命样板戏学习班等30多家大型文艺团体。汇演时间长达一周,通过参加这次汇演,从中让我们分享到学习的机会,提高演技的快乐,更主要的是能够向全地区汇报展示我们知青的风彩。</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建新</b></h1> <h1><b>作者简介:<br></b><b> 宋建新,男,1951年9月27日出生,黑龙江省鹤岗市生人,鹤岗市三中毕业。<br></b><b>1968年10月30日下乡到鹤立河农场二分场三连。<br></b><b>1969年2月总场文艺宣传队任导演。<br></b><b>1971年3月合江地区文艺宣传队歌舞队任队长。<br></b><b>1973年1月佳木斯医学院任团总支书记、学生辅导员。<br></b><b>1975年医疗系学生、学院学生会主席。<br></b><b>1978年至今当医生39年,教授、主任医师。<br></b><b>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曾任:医务科科长、医疗副院长、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现返聘工作,居住广东省汕头市。</b></h1> <h1><b>《❤️为鹤立河澎湃》 <br></b><b> 宋建新回忆(一) <br></b><b> 鹤岗市大批知青于1968年10月30日来到鹤立河农场,这批人员中有原鹤岗市第三中学文艺宣传队的宋建新、杨立岗、常振河、于杰、赵卫平、任夏美、李文荣、张容立、黄志等人一起被分配到二分场。鹤岗市三中文宣队是一支全市最著名、最活跃、最精彩的队伍,1968年鹤岗市成立革命委员会,要组织一台欢庆的文艺晚会,当时就是以三中宣传队的演歌舞的学生演员为主体,抽调全市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文艺顶尖人才联合排演了大型歌舞晚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br></b><b> 知青来到农场二分场就立刻投入到背稻子的劳动中,总场政工科发来通知:1969年春节全场举行文艺汇演,各分场要组织宣传队参加汇演,于是我受命组建二分场文宣队,原三中上述人员全部参加,由我任导演,同大家一起白天干活,晚上排练创作了一台1小时45分钟的节目参加总场汇演,一举成功,演出大受好评。总场政工科当场宣布,二分场文艺宣传队留下来,同四分场部分人员合并,成立总场文艺宣传队,派老知青王武昌任队长,将这台节目到各分场巡回演出。当时十一个分场,每到一地就像过年一样,杀猪宰羊,争先恐后看演岀,从此以后在王武昌队长的领导下,一支宣传正能量的文艺青年组成的队伍就这样活跃在鹤立河畔。</b></h1> <h1><b> 《❤️为鹤立河澎湃》<br></b><b> 宋建新回忆(二) <br></b><b> 我于1968年10月30日来到鹤立河农场,1971年3月15日调到合江地区文艺工作团工作。在农场呆了2年多,留下了四张集体照片,记载着我们青春燃烧的记忆……</b></h1> <h1><b> 《❤️为鹤立河澎湃》 <br></b><b> 宋建新回忆(三)<br></b><b> 鹤立河农场总场文宣队创建于1969年,先由东北知青为主,以后相继有杭州、温州、宁波等南方知青加入,带来了南方文化之风,使南北文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壮美景观。我们自编自导自演以歌舞为主兼有各种曲艺、诗表演、情景剧、小戏曲、特别是学演样板戏等多种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当时每个人都是多面手,特点是人员精,节目精并紧跟当时的形势,深受广大知青和观众的欢迎和赞誉。 </b></h1><h1><b> 队长王武昌是一名有组织才华的老大哥,主持全面工作严格要求狠抓思想工作,见到有不良苗头在会上就敲山震虎,使我们涉世不深的青年怀揣兔子一样…在他的带领下,宣传队健康成长。他拿手的是吹锁呐,有独奏水平,他所参演的其它各类节目表演得也十分到位。 </b></h1><h1><b> 主创編剧张亚奇,全队的文字节目及材料都是出自他妙笔生花,表演他的作品充满活力与时代感,读起他的诗及词让人激情澎湃、毫情万丈。他不仅能写还能演,什么相声剧、表演唱、样板戏(八大金刚之一)都有他的身影,他真不愧是“亚奇”,他真是个“奇才”…… </b></h1> <h1><b> 杨立岗、王晶珠是我们队的台柱子,当时叫报幕员,现在叫主持人了。他们又分别是男一号女一号,到什么新地方新编写的台词一下就背下来,每台演出连轴转的角色,连换服装都来不及,每场演出都是汗流浃背。尤其是立岗演什么角色像什么,刻苦钻研业务。他成功表演杨子荣给大家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只是因为海外关系搞得他什么机会都没有,一直到1976年才返城。还好,他现在当上了音乐教育家,我真为他高兴!一直到现在他还激情不减,还豪情满怀地活跃在教育舞台上,并且桃李满天下。虽然他患了病,但由于他乐观向上很快就康复了。我今年六月专程去太原看望他,他仍然像🔥一样热情,在接站台上见到我二话不说,抢走我的拉箱在前面快步而行,怎么也不像个快70岁的人哪,看到他又使我们回到了燃烧青春的快乐时光…… <br></b><b> 牛建国大哥是乐队的灵魂人物,每个曲谱都由他配器。他的笛子演奏是返场节目,深受观众喜爱。他关心宣传队的持续发展,经常提醒我说:“建新啊,文宣队的水平就是你的水平……”我作为导演压力山大,一套节目巡演后约半年时间就要有新节目岀来,促使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与创新…… <br></b><b> 柴蓓蓓姐是副队长又是主要演员,她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个动作都精益求精,她的动作风格大方,棱角分明,后来在省歌舞团学习芭蕾舞时才知道,她们南方的动作早将芭蕾的“开”融入其中了…… 于杰是主要演员,多面手,她记忆好非常勤奋好学,表演认真,在队里叫干什么从无怨言,多年基础表演的动作标准,歌声响亮,在样板戏演出时还搞打击乐。杨立岗和她是从鹤岗市三中宣传队一直陪着我度过知青生活的亲如手足的好兄妹。记得我们仨人经常一起回家和返回农场,每次回农场集结时最喜欢在于杰家,她母亲用姜丝炒鸡蛋招待我们,因为我家用葱炒鸡蛋,所以印象深刻。要是在立岗家集结,他姥姥就用鸡丝面招待我们,他家的鸡是他老爸养的格外香。 </b></h1> <h1><b> 谭宏芬大姐的快板表演艺术说得干净利落,竹板打的🌹样翻新,让人看的眼睛一亮,台上板声响亮,台下的掌声雷动…… </b></h1><h1><b> 常振和也是从鹤岗市三中宣传队一起下乡的,他任职副队长,朴实肯干,本身舞蹈条件不够,但经过不懈努力也是骨干演员,优秀节目中都有他的表现。</b></h1><h1><b> 记得农场第一次征兵时,由于立岗有海外关系和我父母还没有“解放”,只有他1970年底入伍,这一走就失联了,传说他退伍后在佳木斯市工作,又有人说他早已经去世了 他一定有难言之隐…… </b></h1><h1><b> 浙江知青潘璋和林汝安,我们三个一起是合江地区文艺汇演后,选进合江地区文艺工作团歌舞队的。潘璋毯子功特别好,是我队的一大骄傲,也是肯吃苦认真演戏的好兄弟……</b></h1> <h1><b>《❤️为鹤立河澎湃》<br></b><b> 宋建新回忆(四) <br></b><b> 说起文艺汇演对我来说总共参加过两次,每次都让我的人生发生改变。 <br></b><b> 第一次是1968年年底在鹤立河农场二分场三连,接到参加1969年春节农场全场文艺汇演的通知,参加演岀后就被留在总场成立了总场文宣队,从此以后就离开了仅呆3个月之久,我走向社会的第一课堂,我亲爱的二分场三连;第二次参加汇演就是1970年大约在夏季,积极备战参加合江地区文艺汇演,这次演出后于1971年3月同潘璋、林汝安一同选进合江地区文艺工作团歌舞队,离开了我那可爱的第二故乡--鹤立河。 <br></b><b> 总场文艺宣传队经过一年多的积累与锻炼,已经成功地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批精品节目。在王队长的带领下,个个摩拳擦掌,信心百倍地刻苦排练。确定人员、节目后就精排细刻毎个动作,有时候边排边改,大家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习,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当意见有分歧时都能听我拍板决定,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使我很受感动。每个节目动作定下来后人人过关,一直练习到标准为止。接下来大家一起做,大家一个动作就要静止,由我来纠正不规范不整齐的地方,一直做到整齐为止。<br></b><b> 在冬季就在生煤炉子的会议室里排练,外面冰天雪地,屋里大家个个大汗淋漓;夏季更是跳得汗流浃背,同乐队合排时我总是吹口哨叫停下来反复磨合与练习,大家一丝不苟,认真完成每个动作。我们排练时最强调的就是表情,要求充满活力与激情完成每一个角色的创作。由于大家不怕苦和累,在台上个个生龙活虎,将每一个节目都演成了精品。 <br></b><b> 在合江地区文艺汇演中我队大获成功,多项受奖。地区文化馆就办起了学习班,各县、厂矿等文宣队都来学习我们的优秀节目,宋建新、杨立岗等人在前面教跳,后面几十人一起学跳,场面十分壮观……</b></h1> <h1><b>获奖节目之一《小老板喜送丰收粮》 <br></b><b> 图片自右向左表演者:<br></b><b>谭宏芬、常振和、于杰、杨立岗、宋建新、柴蓓蓓。 <br></b><b> 这个是自编自导自演的舞蹈节目,它表现了知青从春播、种植、夏锄、浇水、施肥、秋收等劳动情景再现在舞台上,最后是赶着马车欢天喜地送粮忙的场面……在创作中我们想起在二分场三连劳动的情景,那1000米长的黄豆垅,争先恐后地割到地头真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全身酸痛难忍……我们想起了刚到农场就在没膝深的雪地里背稻子的那一幕幕……最后装上丰收的果实赶着马车送粮的路上……每位演员都精神饱满、喜气洋洋、动作轻快整齐、充满青春活力!以后立岗告诉我发表了优秀节目作品,我想可能整理后能够发表的。</b></h1> <h1><b> 《❤️为鹤立河澎湃》<br></b><b> 宋建新回忆(五) <br></b><b> 获奖节目之二《枪杆诗》 <见下面照片>剧照自右向左参加表演者:<br></b><b> 潘璋、王连荣(这个看不太清楚,是否柴蓓蓓?)、宋建新、王晶珠、杨立岗、于杰、常振和、谭宏芬。 <br></b><b> 1970年正是中苏边境紧张局势升级时候,国内掀起“深挖洞 ,广积粮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热潮。知青更是屯垦戍边的尖兵,总场文艺宣传队编入场部武装基干连中,每天搞军事训练、值班站岗、夜行军备战演习等。在军事训练中真正使用和掌握了真枪实弹,拚刺刀等基本功能训练。<br></b><b> 在当时的形势下,文艺宣传很时兴”枪杆诗“这种用诗歌表演形式,我们就在文化馆找到了一个成品剧本,于是我们就开始将军事训练学到的拚抢知识,设计成有观赏价值的表演动作,编排《枪杆诗》这个节目。 这个节目用诗朗诵加持枪动作的形式表演,毎句诗都配上持枪、刺杀等动作。大家多次反复操练,8个人做得像一个人一样整齐,但大家的胳膊端枪每天都酸疼难忍,右侧髂部被枪托反复击打成於青於血了,可是谁也不叫一声苦,演出中个个如临战场,杀气腾腾。有一次在九分场演出,“杀!杀!!杀!!!”喊声未落,只听“咣当!”一声巨响,宋建新的左脚向前踏出将午台地板踩断……看出来这个节目表演绝不是什么花拳秀腿,而是使岀洪荒之力……</b></h1> <h1><b>《❤️为鹤立河澎湃》<br></b><b> 宋建新回忆(六)<br></b><b> 获奖优秀节目之三《大刀进行曲》。 <br></b><b> 剧照图片中从右向左参加演出人员:于杰(黑龙江省鹤岗市)、陈峰(浙江省杭州市)、柴蓓蓓(杭州市)、常振和(鹤岗市)、杨立岗(鹤岗市)、谭宏芬(鹤岗市)、宋建新(鹤岗市)、王晶珠(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br></b><b>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让人听了热血沸腾的抗战歌曲在当时的年代广为流唱。我们排演了这个纯舞蹈的节目。当时我作为导演要求大家跳整齐是必须的,可以不开口,但是必须瞪大眼睛,放出逼人的目光,要求用不要命敢死队的精神跳出这支耍大刀的舞蹈。 <br></b><b> 陈峰是杭州知青,他过去跳过这支舞,由他来当老师教大家基本动作,我们又在串场、队型上给予加工,整个舞蹈就算排成了。但是要练整齐难度就更大了,大家都是第一次使用大刀,尤其是女演员更是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大家共同努力,演出时真达到了大刀飞舞,寒光闪耀,拚命砍杀,让你感觉整个舞台都在颤抖……<br></b><b> 下面请允许我用王武昌队长回忆录的一段描述来结束我的这段回忆:“被地区大赛评委评为最优秀节目,并且在闭幕式上为省、市领导汇报演出。其中大刀舞蹈在台上表演时,台下观众在主抓农业副省长于杰同志的带动下热烈的掌声,引发全场一边唱响《大刀进行曲》,一边掌声雷动。” <br></b><b>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b></h1> <h1><b> 《❤️为鹤立河澎湃》<br></b><b> 宋建新回忆(七) <br></b><b> 获奖优秀节目之四《知识青年下乡来》 <br></b><b>剧照图片自左向右表演者:于杰(鹤岗市)、王莲荣(鹤立河垦二代)、陈峰(杭州市)、常振和(鹤岗市)、宋建新(鹤岗市)、楊立岗(鹤岗市)、柴蓓蓓(杭州市)、谭宏芬(鹤岗市)。 <br></b><b> 这个是自编自导自演以歌表演的形式演出的节目,由我设计动作做岀示范,经过大家排练认可最后确定下来。将广大人民群众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百万青年涌跃报名,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黑土地广阔天地的乡村、农场、兵团的轰轰烈烈的场景表现出来,并且积极参加各项劳动的场面展示出来。 当时每家只能留下一个在城里,我家是兄妹三人,老大是我,老二是女孩妺妹(后来当内科医生,工作生活在北京),老三是弟弟(后来是电子工程师现居纽约),当时家里决定我妹妹留在城里,我们两个男孩义无返顾下乡务农。 <br></b><b> 表演时大家高声歌唱,边唱边舞,声情并茂、激情滿怀,边演边想着这就是演我、演你、演他、演百万知青。我们在台上互相交流着感情,大家都是眼圈先是红红的,以后变得潮湿,最后又是止不住的热泪盈眶…… <br></b><b> 台下广大知青观众感同深受 被我们激情燃烧像火一样的表演所打动,每次音乐一落就听到一片掌声雷动!</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建新近照</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获奖证书</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葱岁月</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华正茂时</div></b></h1> <h1><b>建新、立岗同总场郭协理员夫妻合影。</b></h1> <h1><b> 前面右侧柳彼得老师,左侧宋建新,后面右常振和,左楊立岗。<br></b><b> 鹤岗教育界是一中学习好,三中文艺好,六中体育好。这是柳老师来三中创建文宣队,一直干到市革委会成立晚会的演出,以后鹤岗市文工团的骨干也出自三中。柳任三中校长达20年之久。</b></h1> <h1><b> 第一排左起:亚奇,老牛,黄志。第二排左起:黄志文,王队长。后排左起:陈晓峰,楊立岗。</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立岗</b></h1> <h1><b>楊立岗个人简历<br></b><b>1951年7月13日生于鹤岗市,鹤岗市第三中学1967届初中毕业生。先后在鹤岗市第三中学,鹤岗市革委会宣传队任演员。<br></b><b>1968年10月30号到鹤立河农场二分场三连。<br></b><b>1969年2月调入鹤立河农场总场文艺宣传队( 1969年6月调整回二分场三连,8月又调回总场宣传队)宣传队解散后调总场物资供应站任保管员。<br></b><b>1975年8月调总场机关食堂任管理员。<br></b><b>1976年3月返城鹤岗市粮食局工作,先后任三粮庫资材员、局工会干事、局团委(代理)书记。<br></b><b>1978年3月(77级)考入哈师大音乐系就读。<br></b><b>1982年2月毕业到山西大学艺术系任教(兼系办公室主任、系副主任)。</b></h1> <h1><b>2004年10月被中北大学引进组建音乐系至今。历任音乐系主任,体育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北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执委,艺术学院研究生督学。<br></b><b>所教授的学生有38人次在国际歌剧和声乐比赛、全国青歌赛、金钟奖(声乐)中获奖;350多人次在省(部)级声乐比赛中获奖;50多人在高校任教。<br></b><b>出版专著《正音学》、《声乐教学法》、《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部规划课题)三部。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六项,发表学 术论文三十余篇。<br></b><b>多次任国际歌剧、声乐比赛,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生毕业音乐会,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声乐比赛评委。山西省第一至第七届艺术节艺术总监、编导、主持人。<br></b><b>先后获:青歌赛“伯乐”奖,全国声乐比赛辅导教师金奖,中国首届原创校歌作曲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周未展演编导一等奖,山西省教学名师,教学标兵,艺术教育先进个人,优秀教学成果等奖项。被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b></h1> <h1><b> 1992年山西大学校庆《山大九十年》文艺晚会在山西电视台现场直播时,我和山西电视台《五彩滨纷》栏目主持人李平共同主持晚会现场的照片。</b></h1> <h1><b> 1992年6月在第五届《五洲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我教授的学生宋立中获专业组美声唱法二等奖后,我捧着给我颁发的“伯乐”奖杯在家中书房中《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我时的照片。</b></h1> <h1><b> 郭淑珍先生为我颁发评委证书</b></h1> <h1><b> 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先生夫妇的合影</b></h1> <h1><b> 我和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主任糜若如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黄葵春和她的丈夫(后排戴黑镜者)的合影</b></h1> <h1><b> 我和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秉锐教授的合影</b></h1> <h1><b> 山西省文教卫生慰问团(我任艺术总监)到万家寨引黄工地慰问演出后和王欣副省长在演出现场舞台上的合影</b></h1> <h1><b> 我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凌先生在他家中的合影</b></h1> <h1><b> 我和我的学生王小花个人独唱音乐会后的合影。王小花右侧为山西大学党委书记相从智教授。</b></h1> <h1><b> 在《中日音乐比较研讨会上》和中央音乐学院张教授的合影</b></h1> <h1><b> 和学生宋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在北京合影</b></h1> <h1><b> 国际歌剧比赛评委</b></h1> <h1><b> 当声乐比赛评委时的合影</b></h1> <h1><b> 和母亲看手机</b></h1> <h1><b> 和大女儿在北京</b></h1> <h1><b> 和太太二女儿在洛杉矶</b></h1> <h1><b> 二女儿在美国获奖</b></h1> <h1><b> 一家人手捧小金人</b></h1> <h1><b> 和太太游威尼斯</b></h1> <h1><b> 凯旋门前</b></h1> <h1><b> 在瑞士小镇</b></h1> <h1><b> 在法国海边</b></h1> <h1><b> 在美国退役航母“小鹰”号甲板上</b></h1> <h1><b> 在新西兰访学时抽空到怀卡托河边垂钓</b></h1> <h1><b> 山西省德艺双馨奖杯</b></h1> <h1><b>《第一次接受舞蹈专业训练》<br></b><b>作者:杨立岗</b><b><br></b><b> 虽然鹤立河农场宣传队被公认是以舞蹈见长,但我们都没有经过舞蹈专业学习。直到1971年十一月合江地区农管分局通知我们:佳木斯市文化宫举办舞蹈编导学习班,让我们去学习。于是,王队长派了楊立岗、王静珠、慕湘荣、陈峰、鲍康五人到文化宫参加学习。</b></h1><h1><b> 当时还有莲江口农场和不少单位的舞蹈演员共同在原志愿军歌舞团王宪章、陈子味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培训。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接受舞蹈培训。我们学会了芭蕾舞把杆上八节、地面十六节基本功训练;学习了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为我们后来的舞蹈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h1><h1><b> 回队后,我队坚持每天到办公室西侧的空地及会议室练功,全队舞蹈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指导教师王宪章、陈子味</b></h1> <h1><b> 关于排演《智取威虎山》第五场第六场的补充史料<br></b><b> 宣传队于69年初成立后,曾排演过样板戏《沙家浜》第二场。常秀芝饰沙奶奶、任夏山饰郭建光。没演几场第一届宣传队进行了调整,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当时任宣传队指导员楊安弟(部队转业到总场医院任化验师曾随我母亲在鹤岗矿务局总医院学习化验)和被调整回分场的队友们合影。</b></h1> <h1><b> 宣传队除王队长好像还有几位留队,我和任夏山回到三连。记得用牛拉锄草机为稻田锄草,四个人一组,孙光华赶牛,我和夏山李夫扶锄草机。</b><br></h1><h1><b> 有一天我还捡到六枚野鸭蛋,中午我们四人分享。麦收前一天下午,我正在三连西侧门口磨镰刀准备第二天麦收。夏山跑过来说:他的一封很重要的信被同连六中知青骡子拿走并不给他。正巧骡子走了过来,我让他把信给夏山,但他就是不给,我就去抢。没想到他却掏出一把电工刀向我刺来,我急忙用左手去卡他持刀的右手腕,他刀向下一压,顿时我左手血喷到了骡子和我的脸上…… </b></h1><h1><b> 骡子和夏山都惊呆了!急忙解下鞋带把手腕捆住,但无济于是。马上到二分场医院,楊大夫马上检查后说:(当时停电,用二只手电筒打开聚光镜片后照明)六根小血管切断,筋没事。记不得用了多长时间终于缝合好了。楊大夫说流血过多必须休息一周并开了诊断证明。记得我弟弟和建新弟弟为了给我补血,二个十多岁的弟弟专门跑到守旺村供销社给我买了红糖和啤酒……三天后我左手吊在胸前开始参加麦收,为大家把捆好的麦子用一只手聚垛。</b></h1><h1><b> 麦收后放假,我步行去鹤立准备回鹤岗。在途中一块瓜地吃瓜时,遇到了当时总场政工科的人(名字记不清了,是位垦二代,后投手榴弹受伤我们为其输血的那位)告我:他正要去二分场通知我回宣传队报到。</b><br></h1> <h1><b> 第二次回宣传队后不久,好多被调整回分场的队友陆续回队。记得王队长通知我饰楊子荣时我真不敢承担,因为我以舞蹈为主从没演过京剧,更何况我当时很瘦(只有一百二十斤)和样板戏中童祥玲的英雄形象相差甚远,但王队长和队友们给了我信任和支持。</b></h1><h1></h1><h1><b> 当时找到了鹤岗市京剧团的王东明老师(她丈夫是我和建新在鹤岗市革委会宣传队队友),王东明夫妇很热情地把我介绍给了在市京剧团饰演楊子荣的马四喜老师。由于当时他们演出很忙,为了赶时间我随他们一同到了兴安台矿,晚上看了一场《智取威虎山》后,并与马老师约定第二天早上给我说戏。第二天早上四喜老师拿了二根马鞭开始说戏了,一共说了二遍,他说基本可了。 </b></h1><h1><b> 回来后,只要演《智取威虎山》的电影,我都会在银幕后学……当第一次演第五场《打虎上山》时开场第一句音高达小字3组的降E,我唱不上去,是林汝安帮我在幕后唱的,后来我经过努力也能唱了,就不再麻烦汝安了。</b></h1><h1><b> 这次排《智取威虎山》剧,充分体现了当时全队上下一条心、齐心合力一股绳的精神。建新为了唱好座山雕的唱段,每天在洋琴上练唱,在椅子上练动作;于杰她们五员女将天天练鼓点;乐队每个人加班加点,每个人都能把那么难的音乐拿下;小提琴手陈益丰还饰演第六场《打入匪巢》的小匪……</b></h1><h1><b> 这一切是那么难忘!为我在日后走好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h1><h1><b>遗憾地是没留下一张剧照……</b></h1><h1><b> (2017年11月23日制作)</b></h1> 特此注明 <h3><b><font color="#167efb">注;因为美篇2018年以后进行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前上传的音乐已经无法了播放了,特此于2019年2月11日重新编辑了音乐。</font></b></h3><h1><b><font color="#010101">~海军</font></b></h1><h3><b><font color="#b04fbb">2019年1月11日</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