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赵葆秀:执着京剧,永不言弃</b><br></h1><h1><br></h1> <h1> 2017年11月18日,中国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老旦表演艺术家赵葆秀作客《欧洲时报》法兰克福文化中心“大咖有话说”栏目,讲述自己的艺术生涯,同广大京剧爱好者分享京剧艺术给自己带来的乐趣。<br> 赵葆秀老师还与当地京剧爱好者同台献艺,让欧洲时报法兰克福文化中心沉浸在大小票友们的欢声笑语里。</h1> <h1> 在“大咖有话说”作客的两个多小时里,葆秀老师始终神采奕奕,完全未见连日奔波的劳累,让人丝毫感觉不出她今年已69岁,而她学习京剧已有将近60年。</h1> <h1> 此番来法兰克福前,赵葆秀老师刚在国内完成京剧电影《风雨同仁堂》的拍摄。赵老师饰演电影里的主角、同仁堂女东家乐徐氏。由老旦出演,以更好地呈现事业型女性柔中带刚的形象。</h1> <h1> 不管是京剧电影这一形式,还是老旦出演主角的选择,在赵葆秀老师看来,都是一种创新。“习主席谈到我们传统文化事业时的话,‘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传统文化不可固步自封,不创新发展,就会停滞不前而没有生命力了。京剧作为一种传统戏曲艺术,也是因为无数京剧前辈的不断发展,才有了今年二百多年的历史。我们要开拓思路,老旦行当原本比较弱势,现在各个戏里却都少不了老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h1> <h1> 在她看来,“上世纪80年代中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多种因素京剧艺术走入了低谷。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广大京剧人为振兴京剧所激发的执着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与努力,使弘扬振兴京剧成为现实;使京剧这一国粹艺术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里,为全社会所重视。是京剧人重视传承的一种执着、永不言弃的精神。”</h1> <h1> 赵葆秀说起了自己收徒的故事。青年演员翟默是赵葆秀老师的第一个弟子,开始教翟墨是在1986那一年</h1><h1>。翟默还在少年宫,当时8岁。“他们说,翟默这个女孩子声音好,特别像我小时候。”回忆起30年前教翟墨的故事,赵葆秀老师很是感慨与欣慰。<br></h1> <h1> 赵葆秀老师这一次专程来法兰克福,目的也是收徒。而这一次是她第一次在海外收徒。徒弟是京剧爱好者刘雅梅。刘雅梅是德国京剧协会(德华京剧苑)理事会主席。京剧老旦业余爱好者,学唱京剧六年有余。</h1><h1> 刘雅梅也来到欧洲时报法兰克福文化中心,与师傅同台。老师赵葆秀对京剧的热爱、对学生不遗余力的教诲,让刘雅梅深受感动。</h1> <h1> 刘雅梅说:“每年回国,我都去拜访老师。看到老师教学生,整个过程几个小时,一点不觉得累,就特别钦佩她。”赵葆秀老师谈到同徒弟刘雅梅及德华京剧苑的相识,称是难得的缘分。2014年,她参加了“一脉千秋”组委会组织的京剧艺团,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同奥地利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京剧交响演唱会。演出后,团长告诉她,有几个德国来的朋友想拜会赵老师。<br> </h1> <h1> 那次见面匆匆忙忙,却开启了赵葆秀同德华京剧苑的缘分,也是她同刘雅梅、朱旭东、顾裕华、董亚平等德国京剧票友交情的开始。德华京剧苑和赵葆秀老师一同作客欧洲时报文化中心,宣布了有幸聘请到著名老旦表演艺术家赵葆秀担任艺术顾问这一决定。</h1> <h1> 赵葆秀老师还回忆起2015年在巴黎的往事。那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活动后,她见到了刘雅梅。两人见面,自然要交流一番京剧。她们找了一个咖啡厅,老师的教唱演示,学生的悉心模仿,全然忘却了周围的环境。咖啡厅里客人不多,等到她们有所察觉,只见法国人默默对她们竖起了大拇指。<br></h1> <h1> 赵葆秀感慨道:“看到他们(德华京剧苑)身居海外,如此好学,而且几个人团结起来,把自己的爱好转化为一种传承和发扬国家传统文化的责任,特别感动。”因此,她专程来到德国,在法兰克福举行了收徒仪式。“国内收徒是常有的事,但在国外之前还没有过。如果能到德国来,让京剧在海外产生影响,让文化走出来,这是意义所在。”</h1> <h1>赵葆秀老师与德国京剧协会(德华京剧苑)的理事们合影</h1> <h1>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孙瑞英副总领事也来到欧洲时报法兰克福文化中心。她表示,赵葆秀老师精力充沛,对京剧的热爱特别执着,全身心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上,这让她备受感动。总领馆在今后会一如既往支持传统文化事业的海外推广。<br> 赵书成老师也感慨万千。他感谢欧洲时报,也感谢孙副总领事和各位京剧爱好者的到来。他说,总领馆的支持,让自己有回家的感觉,虽然自己71岁了,但内心的自豪更加强了自身的动力,继续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发愤图强。</h1> <h1> 在欧洲时报法兰克福文化中心,赵葆秀老师与丈夫赵书成老师献上《军民鱼水情》,德华京剧苑也进行了《打龙袍》《红灯记》等选段的表演,还有小京剧爱好者跟随妈妈驱车近百公里前来,在大师面前展示才艺。现场氛围格外热烈。</h1> <h1> 这两天,赵老师在德多次与我微信或电话联系,心情激动地谈及此次在国外收徒的场面和感受。她还鼓励我们:“看到中新社同志支持传承国粹文化艺术的实际行动,为你们点赞👍。我也是这么想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特别是传承传统文化这一块儿,党和政府这么重视,我们听了真的很受鼓舞。但是,不能空说呀,咱得有新作为!而且,我在政协呆了这么多年,一直说文化走出去。走出去,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出去演出是;讲课也是,但是你扶持在国外京剧社团,收徒拜师,就好比是撒种子啊,她就能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的……”</h1><h1> 我真佩服葆秀老师的精神!这么多年来,也还是第一次听说,国内京剧老艺术家专程到国外来收徒的;我们一定尽力做好报道,这就是鲜活的中国故事!</h1> <h1>赵老师接受中新网记者的采访。</h1> <h3>编发的美篇,记录了京剧名家赵葆秀老师和叶金援老师在京收徒拜师议式的盛况。</h3> <h1><b>祝著名京剧老旦表演艺术家赵葆秀老师健康快乐,永葆艺术青春!</b></h1><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r></h1><h1>(此篇参考张乔楠记者传回的相关报道改写,在此表示感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