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南篇之二》----"拥抱中原大地,续写战友深情″

快乐爸爸

<h3> 温县,隶属于河南省焦作市,地处豫北平原的西部。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的家乡;还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黄河流经温县,南水北调主干渠也从温县穿行而过。这里也是原炮兵54团71年老战友的家乡。</h3><h3> &lt;1&gt;.抵达温县。从开封上连霍高速公路后,小车队在行进了近两个小时后到温县。在高速公路温县出口处,老远我们就看到了守侯在路旁、翘首以盼兰州老兵到來的温县战友史文忠、石占国、李玉山、段国虎、郭忠明等人的身影,待车队靠近他们时,我们赶忙从车上下來,久别重逢的战友,双手便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公路边上不便久留,温县战友便把我们径直拉到己为我们预定好的住宿处“地达宾馆”。</h3><h3> 看到我们安顿停当,送我们來温县的开封战友李进忠要帶车返回,连一顿饭都没顾上吃,便匆匆离去。望着远去的轿车,心中唯有默念,辛苦你了,进忠战友,我的兄弟!</h3><h3> 温县虽说是一个县城,城区规模却不小。在往來于宾馆和大酒店的途中看到,马路上行驶的各类汽车可不少,其中三分之二是轿车,公交车穿行在县城的各条马路上;來往行人,衣着亮丽,富足与自信挂在每个人的脸上。街头一瞥,就让我们估摸到温县人的生活水准一定很高,幸福指数肯定也低不了。</h3> <h3> &lt;2&gt;.战友见面聚餐会。当我们來到“天天大酒店”时,來看望我们的温县战友已经到齐。胡建亮同志在介绍了兰州老兵的情况之后,还向温县战友讲了一些祝福和勉励的话语;胡建亮和张石林一同向温县战友赠送了内容为“天山戍边趴冰卧雪情超亲兄弟,中州温县把酒言欢义叙白头翁”的锦旗。</h3><h3> 兰州老兵和温县战友在楼前合影留念。</h3><h3> 在我们到來的前一天刚做完手术还挂着液体的宋增国战友专门向医院请了假,在夫人和儿子陪同下來到大酒店,就是为了见一面兰州战友;疾病缠身多年,行动不便的翟传举战友在夫人陪同下从焦作赶过來;同样不顾病体的张志军战友,也在夫人陪同下从焦作赶过來;焦作的战友张树栋也奔着战友深情而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正如兰州老兵尹成海在温县战友会上朗颂的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中所言:天池水深深莫测,不如战友情谊深,纵使离别千万里,心心相印若比邻。</h3><h3> 之后的宴会席间,难免俗套,然而气氛是一如往昔的热烈,始终流淌着战友兄弟间的深情厚谊。</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lt;3&gt;.游览温县黄河大坝。 9月19日上午,温县战友先是驱车带領我们前往黄河大坝观赏。由于我们到來的时间是枯水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黄河恰似温顺的绵羊一般,缓缓地流淌在有许多裸露沙丘的宽阔的河床上,由于沙丘和沙滩的分割,黄水在多条分叉的河道里缓缓向东流去。温县战友介绍说,在以往的夏季洪水期,这里的河道被黃浊而汹湧的河水塞的满满当当,咆哮的黄河水奋力的击打着防洪大坝。顿时,绵羊变脸成了妄图吞噬一切的洪水猛兽;此刻,大坝上的抗洪大军与洪水顽强的抗争着,决不能让它去毁坏身后的家园。听着他们平静的述说,回头再看看整齐堆码在大坝上,以备防洪使用的方形、长方形大石块,兰州战友却不由想像到了在洪水肆虐的时刻人定胜天的大无畏力量!为温县人民喝彩,为温县战友喝彩!兰州老兵们不顾道路泥泞,纷纷在“温县黄河大玉兰控导工程”略显斑驳的大坝照壁前留影,以表达对坚强的温县人和我们战友的崇敬!</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lt;4&gt;.到陈家沟去,寻根问祖太极拳。</h3><h3> 温县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其鼻祖是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人士陈王廷,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传承史,逐渐形成了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等太极拳流派。太极拳以其独具的养生健体、实战搏击、修身养性等诸多功能而广播天下,福泽人类;有资料称己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太极拳的爱好者在全世界己达3亿之众,温县陈家沟自然也就成了全球太极拳爱好者朝圣旅游,拜师习拳之所在。虽然兰州老兵中少有太极拳爱好者,但是,能在温县探访当年天山脚下战友的时侯,能拜访到这方宝地,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在去陈家沟的途中,我们停车瞭望观看了“南水北调工程”大干渠。</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lt;5&gt;.从陈家沟返回温县县城己是中午时分,热情的温县战友听见兰州老兵到了温县,便从四乡八村赶了过來,在"天天大酒店"又摆上了宴席,甚至比前一天又多了一张廿多人的大桌。温县战友在兰州老兵中找寻当年的老连长、老排长、老班长,紧握着的双手就不愿松开,问这问那就没个消停,个中情怀怎能不让人感动。午餐过后,意犹末尽,各自相约,晚餐接着聊。</h3> <h3></h3> <h3></h3> <h3></h3> <h3> &lt;6&gt;.別的群组情形如何,笔者无从窥知,单表二营营部战友邓瑞喜招待二营部老战友的场景。他在温县县城的另一个饭店订了个包厢,执意要老二营部的陈增杰、郭志忠、张石林、胡建亮等人一定要去,盛情难却,便答应了。邓瑞喜说道,吃饭就是个样样,重要的是想和老战友们多说说话。温县战友、复员返乡后当了四十多年村支书的王平安同志恰巧当天下午上面來人考核,不得不匆匆赶回村里,临行他撂下一句话,甭管多晚,我都会赶回來参加。他们村离县城可有三四十公里的路程呢,他说四十多年没见面了,就是想和你们多说说话呢。当大家吃完饭,正在聊天的时侯,平安真的又赶了过來,草草吃了几口就和大家聊了起來。当天晚上温县战友张明太、邓瑞喜、王平安、苗保忠、陈战、张玉良,还有郑州战友韩连赋与我们聊了很多很多、说的很远很远、谈的很深很深,直到夜已深沉。(当晚合影,平安没赶上,以午餐时照片代之)</h3> <h3></h3> <h3> &lt;7&gt;.战友乔安国偕夫人杨文英踏上祖籍之地一温县。</h3><h3> 老乔和战友秦振国九月下旬要带队“兰州老兵合唱团”赴湖南株洲参加“中国第十九届老年合唱节《永远的辉煌》”比赛,时间冲突,无法脱身,不能与我们同行。要知道温县可是老乔同志的祖籍,年近七旬的他多么想跟我们一块去看看这个从未踏上过的祖籍之地啊,但是军人的职责养成让他放弃了这一想法,毅然带队去了湖南株洲。不过比赛结束后,乔安国夫妇相邀朱贵祖夫妇、秦振国夫妇一同去了温县,圆了他的归乡梦,在祖籍之地依然得到温县战友的热情接待。</h3> <h3></h3> <h3></h3> <h3> &lt;8&gt;.温县的行程就将告一段落。常言道,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尽管大家恋恋不舍,但到了说再见的时侯,紧握的手也不能不松开。20日清晨,前來送行的温县战友在去洛阳的高速路口附近的一家早餐店,带我们去吃了地道的温县早点,品种有:胡辣汤、豆腐脑、油条和葱油饼;说实在的,这是我们几天來吃的最惬意的一顿。之后,与送行的邓瑞喜等战友一一握手告别后,兰州老兵们分乘温县战友准备好的三辆小轿车和商务车,离开温县。再见了我的温县战友们,來年我们再相约!</h3><h3> 温县战友石占国、史文忠、李玉山、蔡丰立、郭忠明等五人一直送我们到洛阳。郑州战友韩连赋也就在此与兰州老兵们道别,返回郑州。谢谢了连赋战友,在开封和温县你驾车连续陪了我们四天,你的情谊兰州老兵会记在心中。</h3><h3> 在结束温县行程的时侯,我用温县战友苏新台的一首《七律.兰州老兵來温相聚有感》作为结语:昔日从军志远行,如歌岁月火炉红;栉风沐雨兄弟爱,卧雪爬冰战友情;筑阵迎敌齐奋勇,演兵抗霸共争荣;白头又聚夕阳美,晚照晴空分外明。</h3> <h3> 3、在洛阳(9月20日一9月21日)</h3><h3> 洛阳是我们行程的第四站,这里有我们68年的老战友,也有原炮兵54团63、64年的老兵首长。虽然在洛阳的战友不是很多,但迫不及待与他们相见的心情一点也不少。</h3><h3>洛阳在中国六大历史古都中位居首位,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华夏九州,是名震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牡丹历來艳冠中华,闻名于世。素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之美誉。</h3><h3> &lt;1&gt;.温县战友送兰州老兵到"白马寺"。</h3><h3> 进入洛阳境内后,依兰州老兵之心愿,温县战友驾车拐道先送我们去了位于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的中国第一古剎“白马寺”参观游览。这里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皇家寺院,有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创建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年间(公元68年)。文献记载东汉明帝时的两位大臣与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回到洛阳,汉明帝敕令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遂名“白马寺”。</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lt;2&gt;.游览了“白马寺”之后,我们便直奔洛阳战友为我们己经预订好的“洛阳宇博商务酒店(宾馆)”。洛阳的老兵首长韩成铭,68年老战友张长顺和詹俊安等人早己守侯在宾馆门口;大门口的电子屏打上了“欢迎兰州老战友莅临洛阳”的字幕,滾动播出;在酒店总台的大厅里,韩成铭和詹俊安二位还给到访的兰州老兵们准备了精美的礼品,欢迎战友远道而來。</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lt;3&gt;.洛阳战友用独特的“水席”为兰州老兵接风。洛阳水席是河南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宴,始于唐代,至今己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來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关于水席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袁天罡夜观天象,知道了武则天要來洛阳当皇帝24年,但天机不可泄露,就设计这个暗喻武则天总搅朝政的24年的24道菜的大宴,暗指武则天揽政,水到渠成的干系(稀)。洛阳人把水席看成各种宴席中的上席,以此來款待远方来客。传说归传说,在我们见识了它的色、香、味和品位之后,方才令我们这些兰州人大开眼界。送我们到洛阳的五位温县战友也同大家一道品尝了洛阳水席。</h3><h3> 餐后,温县战友驾车原路返回。在这里一切的赞叹都显得那样蒼白,唯有心中的祝福,才凝结着我们的真情,保重,温县的兄弟们!</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lt;4&gt;.游览嵩山“少林寺”。9月21日我们在洛阳报团参加"少林寺、龙门石窟一日游",洛阳战友詹俊安陪同前往。</h3><h3>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十八棍僧救唐王(李世民)的传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搬上电影《少林寺》之后更是让"少林寺″声名大震。</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lt;5&gt;.游览"龙门石窟"。从"少林寺″下來回洛阳途中,我们游览了这里。</h3><h3>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距今1500多年),之后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长达400多年之久,形成南北长达1公里的石窟群,巍巍壮观,不愧为中华文明之瑰宝。我们沿伊水河游览,几处重要的景点,如:宾阳中洞、万佛洞、奉先寺等,真正是引人入胜,虽然我们并不甚了解每一尊石刻的真正含义,但我们先人们摄人心魄的精美雕刻,令我们这些后人折服。其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需要拾阶攀登陡峭的木梯走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兰州老兵们不顾自己七十岁上下老迈疲惫的身躯,奋力攀爬到近前,膜拜致敬。奉先寺共有九尊大佛。民间有个说法,中间那尊最大的、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的佛像,是比照武则天的容貌雕刻的。注目看她,令人敬而不惧,极为传神动人,让人久久驻足凝神,不忍离去。</h3><h3> 以上照片全部都是战友们在龙门石窟奉先寺的留影;奉先寺是龙门石窟的标志形象。</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这一天,战友王毓柱由于來过这两处景点而末与大家同行,在洛阳战友张长顺陪同下去游览了重建的洛阳明堂遗址。</h3> <h3></h3> <h3> &lt;6&gt;.洛阳老战友张长顺设宴为兰州老兵送行。9月21日下午我们从少林寺、龙门石窟返回洛阳,张长顺同志巳为大家在市区一家烤鸭店备好了送行宴。酒过三巡,各位战友的话题便悄然转向相惜相别诉衷肠。心隐痛,别情浓,祝福的话语记心中。保重长顺老哥!保重美髯公、詹俊安兄弟!</h3><h3><br></h3> <h3></h3> <h3> 结语:在河南的探访是我们这次用时最多(6天),走的地方最多(三地),会见战友最多(8、90人),游览名胜景点最多(共十一处)的省份。每到一地,浓烈而真挚、质朴而走心的兄弟情份,一浪胜似一浪。燃情时刻,"老夫聊发少年狂";分手时分,不惜老泪抛洒街头。此时,我用开封战友李广洲在欢迎兰州老兵时一段妙文当结语,真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文曰:忆往昔战友情深,看今朝真情依旧;欢聚时激动万分,分别时满面泪痕;想未来思绪万千,再见时还有几人;做养生健康长寿,三十年还能相逢!</h3><h3> (注:9月22日上午,我们乘坐高铁由洛阳龙门返回西安,开始在陕西的第二阶段的行程,这一阶段的详情己在《陕西篇》中记述,再不赘言。9月25日,兰州老兵从西安乘K5次火车前往四川成都,开始了"探访老战友之旅″的最后一段行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