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外桃源一一举人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索悦林</p><p class="ql-block"> 去过首都的人对京城的“八大处”也许并不陌生,但您知道本土和盛的“八大景”吗?这就是青龙山的铁碾盘;放马山上栓马桩;晚阳寺的血手印;举人湾的金凤凰;圆疙瘩山是奇观;响潭河里王八游;烂泥沟的渭峪口;神花开在庙顶上。这些景观,仅听其名,就会让人感到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一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让我们共同走近它们,了解它们,为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注入活力,添彩增色。</p> <p class="ql-block"> 重阳节这天,秋高气爽。与友人同游和盛八大景之一的举人湾,虽则它在方圆颇有名气,加之地名独特、温馨,同时也给人一种朦胧的神秘和向往,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去过。对于步入花甲之季的我,已感来日不多。何不趁腿脚方便,行动自由,去登高望远,领略这晚秋的山乡碧野和人文景观?夙愿遂成,收获颇丰。</p> <h3> 举人湾位于西庄村四组境内,距和盛镇4公里。沿着新修的混凝土公路漫漫西行,单车轻骑,片刻即至。沿途村庄整洁,房舍簇新,一幢幢农家四合院白墙红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一条条笔直的村庄道路纵横捭阖,阡陌交通,四通八达,各种车辆在公路上穿梭疾驰;一片片果园红果绿叶,就好像一处处美丽的景区,随着秋风飘来浓郁的果香味,沁人心脾。</h3> <h3> 进村不久,从新建的西庄村部到举人湾约摸一公里左右,徒步需半个多小时。途经塬边有不少废弃的千疮百孔的民宅老窑洞,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村庄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来到村庄西北角的塬畔腑瞰,经友人指点介绍,连绵起伏的几座山峦在稼穑成熟的金秋之季,状如一只五彩斑斓开屏展翅的凤凰,虽则有点牵强,但仔细琢磨审视,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几户村民零散居住在“凤凰”的两个翅端,。旧民居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从用材上看既有传统的土坯砖瓦木质房、土窑洞,也有现代化的彩钢棚蔚蓝夺目,成为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整个湾址呈扇形,东、南、北三面环山,与北京天寿山簏的明十三陵地貌相似。山腰的黄土地上还有部分待收的庄稼,硕大的谷穗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牛羊在青山绿水间逡巡游弋。一条四、五米宽的盘山便道从山顶通到湾中。山脚下有一小股溪流曲折蜿蜒,汇入对面圆疙瘩山下的响潭河。过去在风调雨顺之年可供村民人畜饮水之用,每遇天旱,溪水断流,就需另谋水源度生,如今可分享塬边机井自来水及通讯光缆带给人们现代化的感受。梯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有良田美舍桑竹之属,黄发垂髫,怡然同乐。真乃陶渊明笔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园。</h3> <h3> 举人湾,顾名思义,是不是这里举人多,抑或曾经出过举人?但回答这个疑问的版本很多,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这里没有出过举人,而是埋葬着明代一位举人,且不是本村人氏,而是离此十里之遥的焦村长官村的一位李姓举人,叫李东谷,系长官始祖、明嘉靖恩科进士、广西桂林知府李胜(字 彭刚)之孙,长官李姓族谱第三代后裔。生卒年代和入仕经历不详,无资料可考。现有官者树碑为证:“嘉靖四十一年岁次辛酉仲春”,“东谷偕其子弟,雍雍济济,各以自来,饮酬自欢而罢,闾巷喧以盛事”。足见当时官者赐名树碑之盛况。“东谷为李胜孙,文武全才举人,殁后瘗和盛咀头刘家畔,后称举人湾”。李氏家族“自明嘉靖迄今,素有诗书门弟之风,忠国事,父孝子贤”。后裔子嗣,人才辈出,追宗敬祖,从未间断。坟茔阙甦,墓碑巍峨。草如茵,松如盖,古树参天,蔚蔽成荫。上世纪每逢清明、寒衣等祭祀节日,其后辈族裔结众引幡,远道而来,整装肃容,虔诚地在已故举人冢前祭拜,扫墓葺园,孝亲祭祖。如今村中健在的耄耋老者都目睹见证过李姓族人庄重浩大的祭祀场景,对此记忆犹新。只是墓园的树木当年被附近社员砍伐作集体建房之用,坟冢历经浩劫,早已夷为平地,尚存遗址。墓碑被红卫兵当作“四旧”早已砸毁,残存的半截墓碑也不知去向,听说被人作打土坯的底石。而离举人坟不远处,如今安葬着近代去世的当地村民,荒冢露野,坟草萋萋。是否在冥界陪李举人面壁读书,不得而知。</h3> <h3>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这位大明帝国的举人、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早已铅华褪尽,永远长眠在这青山绿水间。伫立荒原,浮想联翩,不由得让人聊发追古幽思,慨叹人生不易;又不禁想起少年读书时老师讲过且我后来当教师时又给我的学生重复讲授的选录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凄惋故事;联想起在北京博物馆曾看到的由慈禧太后“钦定”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直隶肃宁 刘春霖)当年的试卷,其文辞畅顺华丽自不待说,就那一笔蝇头小楷的字迹流利清秀,如同镌刻一样力挺,今人无法望其项背(专业书法家除外),可与现在标准的电脑楷书相媲美,令人赞叹不已。</h3> <h3> 封建科举制度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残存沿用了1300多年,尽管它让大量的学子从弱冠少年一直熬到髯髯老叟,但毕竟也为极少量的平民子弟搭建了一个作官致仕的平台。然而也良莠不齐,中了举人的有威震八方的左宗棠及大学者康有为,也有穷困潦倒因涉讼被打个半死的杨乃武及乐极生悲的范进之类。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让人捧腹大笑。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原诗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有一老秀才屡试不第,怏怏回家前把个人形象修饰了一番(类似现在的焗油护理),但他的造作非但没有赢得妻子的赞誉,反遭一通戏谑。秀才的老婆也能识文断字,读诗诵经。她把贺知章的这首诗改为:“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无改鬓毛黑。妻子相见不认识,笑问儿从何处来?”以表示对丈夫的不满和愤懑。这一通辱骂文邹邹的,不吐一个脏字,但却入木三分,可能比打板子还难受吧!也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下中国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h3><div>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的科举制度。</div> <h3> 中国的封建科举制度从隋唐到1905年满清政府废除科举,前后历时1300多年。当年知识分子的出路就是科举制度,如果想出人头地,就必须一步步地考下去,要经过四级跳才能功成名就。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的考试:童生(生员)(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或初中毕业)一一>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或扩招前的中专)一一>举人(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一一>贡士(相当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一一>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研究生或院士,可享受国家特殊补贴及副部级待遇)。具体说:院试(岁试)是相当于县府级别的考试,通过后称生员(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可登记造册,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见官不跪,不用参军,官府不能随便动刑。成绩优异者还可享受政府发的生活补贴;乡试(三年一次),类似省级国考,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即可获得科级公务员任职资格(可能比今天的公务员还牛),成为国家在册官员享受俸禄,可免丁役,次年考贡士的旅费由政府发给;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贡院进行,主考官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不出太大意外,可成为国家处级公务员,成绩最优秀的甚至可以直接副厅级,相当于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毕业。殿试,是会试之后在保和殿举行的考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但只考策问一场。殿试之后发“甲榜”,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功名就到头了。还有一类是每逢朝廷庆典举行的特别开科考试,皇帝亲试,一般皆能得中,叫恩科。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h3><div> </div> <h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变革,科举制度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素质教育理念,公正公平阳光透明的学习考试制度和选拔用人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据不完全统计,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2015年近40年间全国共录取大学生 10239.6万人。 尤其是2015年录取人数达到 700万,本科366万,高职(专科)334万,录取率为 74.3 %。特别是近年来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师重教已在全社会蔚成风气,广大知识分子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强国的中国梦已不是遥远的憧憬,一定能夠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h3><h3><br></h3><div> 附:关于举人湾的民间传说</div><div> (一)婴儿降生祖坟迁</div><div> 相传湾中曾有一外籍谢姓人家(本地村民以刘姓居多),成年娶妻,翌年,谢妇身怀六甲,举家皆喜。然谢妇预产期早过,却未见任何临盆症状。谢人甚急,问道算命先生。告之曰:“汝家祖坟葬在凤凰颈项,犯忌需迁。</div> <h3> 谢人闻讯,速将祖坟迁至凤凰翅间。不久谢妇顺利产一婴儿,母女平安。到底是这位巫婆道行高深,还是谢妇记错了临盆日期,无法考证其真伪。然而,此后包括李姓举人在内的所有坟墓都葬在形似“凤凰”的双翅之端。又听说谢家当年迁坟时发现,棺木已被盘根错节网状密布的芦苇(芦子草)顶起,悬离地面,足有盈尺。谢人异之,风水先生却赞为吉兆,后相安无事。解放初期,谢姓人家迁往异乡,后事不知其详。</h3><div> </div><div><br></div><div> </div> <h3> 传说(二)偷梁换柱凤凰穴 </h3><div> 据说当年陕西关中有一高僧,听闻广袤无垠的董志塬上有许多风水宝地,于是率徒经咸阳,过长武,一路勘察吉穴来到和盛西庄村(现在的举人湾),举目远眺,眼前一亮,顿时对依山傍水的湾貌肃然起敬,不禁感叹良久:“此地乃凤凰穴也”!为进一步确认其推断,便在湾中风水宝地埋生鸡蛋一枚,插空竹筒一节。待三日后如果蛋中有血丝,或竹筒浸渗水清味纯遂可确定吉穴向位。不料,随行一弟子暗将高僧所埋鸡蛋偷换成熟蛋,又在竹筒中撒尿若干。三日后高僧刨蛋尝水辨认品味,心中起疑,也不便挑明,只好作罢。那个偷梁换柱的僧徒遂将此事告知外界,凤凰穴一说便不径而走,恰好被李举人获知,便嘱附家人百年之后将自己葬在这里,此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举人湾”。</div> <p class="ql-block"> 附(二)1977年至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和录取人数</p><p class="ql-block"> 1977年 报名570万人 录取27万人;1978年 报610万 录40.2万;1979年 报468.5万 录28.4万;1980年 报333万 录28万;1981年 报259万 录28万;1982年 报187万,录32万;1983年 报167万 录39万;1984年 报164万 录48万;1985年 报176万 录62万;1986年 报191万 录57万;1987年 报228万 录62万;1988年 报272万 录67万;1989年 报266万 录60万;1990年 报283万 录60 万;1991年 报296万 录62万;1992年 报296万 录75万;1993年 报286万 录92万;1994年 报251万 录90万;1995年报253万 录93万;1996年 报241万 录97万;1997年 报278万 录101万;1998年 报320 录108万;1999年 报288万(扩招)录160万;2000年 报375万 录180万;2001年 报454万 录260万;2002年 报510万 录320万;2003年 报613万 录382万;2004年 报729万 录447万;2005年 报877万 录504万;2006年 报880万 录530万;2007年 报1000万 录567万;2008年 报1050万 录599万;2009年 报1020万 录629万;2010年 报947万 录657万;2011年 报933万 录675万;2012年 报915万 录685万;2013年 报915万 录685万;2014年 报939万 录698万;2015年 报942万 录700万(本科366万,高职专科334万),录取率74.3%;</p><p class="ql-block"> 资料提供:刘鹏远 (西庄) </p><p class="ql-block"> 刘昶明 (庙底)</p><p class="ql-block"> 赵银海(县教局)</p><p class="ql-block"> 李思冉(长官)</p><p class="ql-block"> 李博鲸(宁县四中) </p><p class="ql-block"> 李世福 (长官) </p><p class="ql-block"> 李鹏万(市农业农村局)</p><p class="ql-block"> 2017.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