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至高情怀系革命 为友同道洒热忱</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记张鼎丞入党介绍人、大埔县早期共产党人张高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饶超然</b></h3><h3> </h3><h3> 1950年,时年50岁的马来亚华文教育工作者张高友,离家离国已长达22年之久。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他指导并鼓励许多华侨学生回国深造,勉励他们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而他自己却<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于是赋诗一首抒发长期以来萦绕心头的家国情怀。</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 十 感 怀</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拾年来似走潮,东西南北遂尘嚣;</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少小离家逐战场,侄亡兄故又悲娘。</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来无计返家乡,犹记当年受颂扬;</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十功名如粪土,光阴荏苒鬓如霜。</b></h3><h3></h3><h3> </h3><h3> 三年后,张高友病逝。马来西亚各华文报章载文追悼,为马来西亚华侨教育界痛失张公而悲痛!其一生清贫,逝世后在侨居马来西亚大埔乡贤、学生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资助下,安息于怡保广东义冢。两个月后,其遗孀梁一明,遵其临终遗嘱,把子女全部带回新中国。</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高友(公达)墨宝</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高友及夫人梁一明在马来亚婆罗洲</b></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大埔的斗争岁月</b></h1><h3></h3><h3> </h3><h3> 张高友(1900-1953),又名张公达,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北坎人。1919年入读大埔第一学府——大埔中学,与饶龙光、饶炳寰兄弟号称“太宁三杰”。1925年冬,张高友与饶龙光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又介绍饶炳寰加入共产党,三人以太宁为中心,发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其影响辐射整个大埔及永定下洋、金砂、饶平、平和等地。</h3><h3> </h3><h3> 后在国民党疯狂围剿下,三人不得不避走深山老林,开展游击斗争。地主豪绅们乘机编造歌谣:“听信饶龙光,每日食诶爬山岗;听信张高友,火烧大屋冇人救;听信饶炳寰,做事也还难。”企图彻底瓦解当地革命力量。说起这些歌谣,埔北一带的老人依然记忆犹新,娓娓道来。</h3><h3> </h3><h3> 太宁村,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是个红旗不倒的英雄村庄,是中共党史中早期农会和农民武装的发源地之一。朱德、陈毅、林彪、粟裕、周士第等开国将帅及罗明、张鼎丞、方方等曾经先后在这里工作、战斗或宿营过。国家领导人张鼎丞于1927年6月在此由饶龙光、张高友介绍入党。(注一)</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埔县太宁村门牌楼</b></h3> <h3> 张高友出身贫寒,年轻时即积极投身人民解放事业。《中国共产党大埔县地方史》等史料记载,1923年,太宁的革命知识分子饶龙光、张高友、饶炳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共产主义思潮影响下,设立了太宁公学及图书报社,组织进步青年学习《新青年》、《向导》、《共产主义》等进步书籍,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们开设平民学校,建立太宁乡自治促进会,调解乡民纠纷,支持农民,处理地主压迫农民的诉讼事件,取得了农民的信任。</h3><h3> </h3><h3> 不久,他们又于1926年春成立了大埔县最早的农民协会——太宁乡农民协会。</h3><h3> </h3><h3> 同年9月17日,北伐军进入大埔县太宁、长教村后,饶龙光、饶寿田、张高友等人发动了1000多名农会会员和农民自卫军干部,组成军需运输队(称为农军),运送粮食和武器等,支持北伐战争。10月10日,北伐军攻打永定县城时,太宁农军参加出击湖雷、坎市等战斗,获赠北伐军所授的锦旗一面,书云:“十五年秋,我军入闽,道经太宁,深得乡人赞助,特赠此旗,以作纪念。”</h3><h3> </h3><h3> 太宁农军也在此次战斗中得到锻炼,获得宝贵的战斗经验,为后来太宁暴动的成功打下了基础。</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太宁农会旧址太宁公学(今福兴寺)</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饶龙光、张高友、饶炳寰等人于1926年12月20日出版了太宁乡农民协会通讯《大宁月刊》第一期(原件藏大埔县博物馆),并散发到各地,对周边地区农民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宁月刊》 腾清稿</b></h3> <h3> 1927年春节期间,饶龙光、饶炳寰、张高友正式成立了约300人的太宁农民自卫军,成为大埔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太宁党小组,饶龙光与张高友先后介绍饶炳寰、饶寿田、饶福昌等入党。1925年至1927年福建闽西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青运和农运。生长在永定金砂乡的张鼎丞到广东大埔埔北石下坝保灵寺小学教书时,认识了饶龙光、张高友等共产党人。饶龙光、张高友热情接待张鼎丞, 并邀他利用节假日到太宁实地考察太宁的农民运动。张鼎丞常到太宁作客, 成了太宁人民、太宁党组织特别是饶龙光和张高友的亲密战友。</h3><h3> </h3><h3> 1927年6月,张鼎丞在太宁由饶龙光、张高友二人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后来,张鼎丞经闽南特委书记罗明调回永定,积极发展党团组织,创建农军,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闽西苏区苏维埃政府主要领导人,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主义战士、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建国后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张鼎丞同志。</b></h3> <h3> 同年6月5日,中共大埔县部委发动工农群众举行茶阳武装暴动,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屠杀。饶龙光、饶炳寰、张高友把100多名农军召集在太宁公学,会合永定金砂农军,在各乡农民配合下,冲进县衙,搜捕反动分子,收缴县衙枪支,夺取了县府政权,成立了大埔县政务委员会。县政务委员会下,建立了三个区级政务委员会,由县立小学校长张高友组织附城区政务委员会,任主席。</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2015年8月24日,梅州电视台对大埔茶阳(太宁)暴动作了报道。</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当时的大埔政治中心——县城茶阳。</b></h3> <h3>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两天后,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中共大埔县部委根据省委指示,决定再次举行暴动,迎接起义军入粤。</h3><h3> </h3><h3> 9月16日,南昌起义军先头部队进入大埔边陲小镇石下坝,击溃国民党一个营。太宁农军在张鼎丞率领的永定农军配合下,攻克县城茶阳。县长刘职超等闻风而逃,农军占据县城,并成立大埔县人民革命政府。南昌起义军进驻县城后,起义军前委李立三、彭湃等出席县部委扩大会,宣布成立饶龙光任主席的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同时成立附城区工农革命政府,张高友任主席。</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旧址(今大埔县茶阳镇镇政府所在地)。</b></h3> <h3> 10月1日,三河坝战役打响,大埔农军配合起义军战斗,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顺利完成了阻击任务。</h3><h3> </h3><h3> 1928年1月底至2月初,在平原北坑“通德流芳”召开的中共大埔县委扩大会议上, 张高友与贺遵道、饶龙光、赖释然、饶炳寰等当选为委员,贺遵道任书记。 </h3><h3> </h3><h3><b>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在给张高友子女复函中对张高友作如是评价:“在1923至1928年间,张高友与大埔农运先驱及大埔县委早期领导人饶龙光工作多有交集,为大埔的农运和党组织活动作出了贡献。”</b></h3><h3> </h3><h3><b> 回望张高友的革命生涯,真如“高友”其名:至高情怀系革命,为友同道洒热忱。</b></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身在异乡,心系家国</b></h1><h3></h3><h3> </h3><h3>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大埔白色恐怖极为严重、革命一度处于低潮。郭栋材、饶炳寰等人的回忆材料显示,在此严峻形势下,大埔党组织作出了“各人根据自己的环境和实际情况隐蔽疏散”的指示,一部分共产党人分别出走苏联、香港及东南亚(参见《大埔党史资料选编(1921——1937)》第234、267页)。</h3><h3> </h3><h3> 1928年冬赖释然、饶龙光、张高友、饶鉴昌等分别到了马来亚和新加坡。张高友易名为张公达,在马来亚以教书和开药房为掩护,从事当地革命活动。其间,张高友借助其早年创立太宁公学及担任大埔县立小学校长的经验,创办学校,历任小学、中学校长,造福当地。</h3><h3> </h3><h3> 据大埔县茶阳镇人民政府所撰《张高友纪念廊碑记》以及张高友子女回忆,在抗日战争期间,张高友积极投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张高友在马共基地金马仑高原,开了一间“高原药房”,以行医为掩护,开展抗日活动。药房专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筹措药品,也是马共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h3><h3> </h3><h3> 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张高友常到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丛林深处的营地开会。此外,他还担风冒险为因宣传抗日,遭日寇通辑的马来亚华文教育家提供避难所。他的长子张昌贤因受其影响17岁那年就参加马共外围组织,被马、英当局追缉。</h3> <h3>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张高友和马来亚共产党及大陆来马的中国共产党人往来密切。张高友曾和萧隽英(解放后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人大副主任)、徐鹿琴(解放后任大埔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 等来自国内的革命志士奔走于马来亚各地,向华侨宣传革命和秘密筹款,支持国内革命战争。</h3><h3> </h3><h3><b> 张高友在祖国的大地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大埔农运风采;在异国他乡的马来亚,他心系家国,抹出了一幅开拓、发展华文教育的绚丽画卷;张高友的一生充实而多彩。</b></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成楼张氏红色家族</b></h1><h3></h3><h3> </h3><h3> 1931年春,由于敌人的进攻,县委和县苏机关从埔东迁至太宁团村、塔坑后转移至太宁北坎头张高友家北成楼。北成楼也是见证大埔农运和革命活动的重要历史遗址。</h3><h3> </h3><h3> 张高友一家是一个红色革命家庭。据党史和《大埔县志》以及饶练、李以雪等人回忆材料,1931年5月8日,叛徒钟乃匡等勾结团匪200人突袭北坎头的县委、县苏机关,时任太宁共青团书记的张高友侄子张球贤在突围中因弹尽壮烈牺牲。解放后,张球贤由大埔县人民政府评为革命烈士。</h3><h3> </h3><h3> 1933年8月,太宁的地下党员、红军游击队干部钟我祥、钟乃祝等从闽西苏区秘密转回北坎头张高友之嫂罗随家(时为地下交通站)隐蔽时,被叛徒出卖,突遭团匪包围被捕,押解大埔县城就义。地下交通员、共产党员罗随被捕,当场怒斥匪首钟桢道:“我生为红军人、死为红军鬼,我死了在阴间也要当红军!”</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曾为大埔县委及县苏维埃机关驻址的北成楼(旧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左起张雪贤、张高贤、张传贤</b></h3> <h3> 解放后,广东省民政厅授予张家“光荣之家” 和“军烈属”称号,并专门拨款整修已弹痕累累且曾被国民党三次火烧的张家“北成楼”。</h3><h3> </h3><h3> 在家族革命传统熏陶下,张高友八个子女中有五人为中共党员,三人为共青团员;有创业商人、有企业厂长,有执教鞭教授、有省市劳动模范。其遗孀梁一明因积极推动扫盲运动,1960年被选为大埔县代表出席广东省文教群英会。</h3> <h3> <b>2003年2月14日,时任县长刘振桓与张高友幼子张高贤为“张高友纪念廊”揭幕。</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张高友子女在重修后的北成楼合影。</b></h3> <h3> 2002年,为追思先祖贤德、彰显北成楼革命荣光,张高友子女以父亲的名义成立了“张高友(公达)福利基金会”,并重修了北成楼。之后又先后在茶阳镇文化广场和太宁乡兴建了“张高友纪念廊”(由时任县长刘振桓主持揭幕)、“达明路”和“张高贤体育场”。(作者饶超然为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17年11月 </span><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b> 2017年6月,大埔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茶阳镇委、茶阳镇政府联合编印出版画册《大埔农运从这里开始》,讴歌了饶龙光、张高友等大埔县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事迹。</b></h3> <h3> <b>2003年2月14日,时任大埔县委书记张远方率五套班子成员与张高贤等海外乡贤参加茶阳镇文化广场竣工剪彩典礼。</b></h3> <h3> <b>张高贤体育场于2004年6月5日落成。剪彩嘉宾左起:大埔县茶阳镇镇长邓玉伦、大埔县物价局局长吴镇石、张高友幼子张高贤、大埔县政协原主席张达文、茶阳镇党委书记巫敏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高贤近照</b></h3> <h3> <b>[注一]</b>:2009年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广东省梅州大埔县被认定为全国第二十九个的中央苏区县,这也是广东省首个被认定的中央苏区县。据史料记载,大埔县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恩来、刘少奇、刘伯承、邓小平、董必武、博古、叶剑英、邓颖超等大批革命先辈先后通过大埔的红色交通线进入红都瑞金,一大批战略物资也由大埔运进中央苏区。</h3><h3></h3><h3> <b></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