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font color="#b04fbb"> 我的《透过名画学色彩》即将向全国发行</font></b></h1><h3><br></h3><h3><br></h3><h3></h3><h3> 我的色彩理论著作《透过名画学色彩》一书,历经三年多的笔耕,现在即将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h3><h3> 这是一本不同于过去那些枯燥乏味理论的色彩入门书,书中以大量的世界名画作范例,详细地分析色彩组成的微观规律,宏观分析名画的美学规律,从而使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一下子就明白了西洋画的色彩奥秘。同时,书里还有对于现代绘画,绘画色彩与音乐关系等的研究,有不少色彩规律的新发现是前人没有涉及过的。并且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的肯定与赞赏。</h3><h3> 透过对世界名画的分析研究和鉴赏,使我们可以迅速成为这些世界级大师的学生。也必定可以使你的色彩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h3><h3> </h3> <h3></h3> <h3>这是本书的书号 ISBN 978-7-102-07824-3 定价:58元</h3><h3><br></h3><h3>下个月起,朋友们可以在当当网上买到这本书。</h3><h3><br></h3><h3></h3><h3></h3><h1> <font color="#b04fbb"> 当今国际知名画家维森特为本书写的评论</font></h1><h3></h3><h3> </h3><h3></h3><h3> 我很荣幸有机会为吴锡安的新书提一些我个人的的观点。吴先生是一位对色彩理论和美学研究很深的老师。书名《透过名画学色彩》开门见山的概括了全书的内容和目的:通过分析画作来阐述色彩的理论、科学性和严谨性。通过艺术上和历史上的大量的例子,更详细和更直观的阐述了高水准的抽象理论知识。这对于我们艺术家以及绘画初学者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在创作时是感性挥洒内心感受,有时需要更加理性思维去分析和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从我个人角度出发,吴先生已经向我揭示一些绘画理论的精髓,对我未来的创作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他的色彩理论,对于冷暖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非常好的阐释。该书通过很多实例揭示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发现很有趣,对此我深有同感:“艺术总是相通的”,无论艺术以何种形式呈现。</h3><h3>我认为将色彩感觉和处理方法以理论形式写出来是一件了不起和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感觉是很难明确表达出来的,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对色彩处理的方法也不会相同。从很多画的色彩中去总结规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了解规律后你可以更快的提高你的色彩技法。</h3><h3>书中也用了我的6幅画作为例子,我感到难以掩饰的惊喜和荣幸,这是对我作品的肯定和赞扬。</h3><h3>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朋友张欢小姐,没有她的慷慨和辛勤工作将书中文翻译为英文,我就没有机会学习到这样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有机会为色彩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撰写上述郑重的文字。</h3><h3></h3><h3> </h3><h3></h3><h3>西班牙画家维森特2017年04月15日 -</h3><h3><br></h3><h3><br></h3><h3></h3><h3></h3><h3></h3><h3>下面这篇文章是央美吴杨波博士为我的色彩理论著作《透过名画学色彩》撰写的评论文章。 </h3><h3> </h3><h3> </h3><h3> </h3><h1> <b><font color="#b04fbb"> 色彩之谜的破解</font></b></h1><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文/吴杨波</h3><h3></h3><h3> </h3><h3></h3><h3> 自古以来,色彩,犹如一个感性的精灵,穿梭于人类的头脑,悄然显现于万事万物间。诗人歌颂它,画家捕捉它,但就是科学家无法描述它。即使现代印刷工业建立了极为严苛的色彩坐标体系,即使我们坐在标准色温的照明灯下盯着标准的色卡,如果肉眼看的感觉不对,这些拥有精确参数的色块仍然毫无意义。显然,色彩不是实证的理性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先验的感性哲学问题:一个关乎人生的感受、关乎人与外部世界交流表达的问题。</h3><h3></h3><h3> 德国古典主义思想家歌德在1810年写过一篇科学论文《论色彩》,在文中他将色彩分为冷暖两极,并把每种颜色和人的某种感觉相对应。例如,橙色代表热烈,而蓝色代表冷静等等。然而,后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伟人歌德一生所做的最糟糕的见解了。因为凡是谈到色彩规律,必定有例外:运动会上,蓝色的运动服怎么就不能代表热烈了?</h3><h3></h3><h3> 既然智者如歌德都无法将色彩规律说清楚,那后辈就更难以翻越这个高峰。歌德之后半个世纪,法国画家修拉,在印刷工业和色谱分析科学发展的鼓舞下创立“新印象主义”,俗称“点彩派”,号称用科学原理来重构自古以来师徒相传的色彩经验,名噪一时。但终究科学的归科学,艺术的归艺术。虽然修拉雄心万丈要创立科学色彩,但最终不过是创立了一种另类的作画风格而已:他的名作《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中草地的暗部到底是蓝色还是紫色,最后还是艺术家感觉说了算,和科学原理没半点关系。</h3><h3></h3><h3> 仿佛在地面上捕捉飞鸟的影子:某一刻觉得已经抓住,但终究是一场空。</h3><h3></h3><h3>一百多年来,人类的理性对色彩望而却步。现代人谈色彩,仍然停留在“好看”“耐看”“俗气”这样的词汇上;当下美术学院老师教授学生色彩,也仍然在经验的层面上转圈。</h3><h3></h3><h3> 色彩之谜究竟能否被理性破解?一个美术爱好者能否从理解的层面知晓并通过实践掌握色彩的诀窍?</h3><h3></h3><h3> 吴锡安先生的力作《透过名画学色彩》,在阐述色彩规律问题上取得了突破,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h3><h3></h3><h3> 全书从颜色和色彩的概念开始谈起,将颜色视为一种物理属性,而色彩则定义为一种心理感受。物理属性是可以用科学来说清楚的,而心理感受则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去唤醒。这样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歌德当年把物理和心理混为一谈的覆辙。本书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正是援引大量美术史上名作的例证,精美的图片、精当的说明,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向色彩规律的大门。介绍名画的色彩规律,这是作者探索的第一站。</h3><h3></h3><h3> 然而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在名画的色彩经验面前止步。恰恰相反,这才是作者探寻色彩规律的开始。</h3><h3></h3><h3> 印象派的色彩研究成果是前进道路的第二站。关于光线和色彩的关系,尤其是逆光条件下光源色、固有色和条件色关系的研究,是印象派时期艺术家们的研究成果,也是作者着力思考归纳的理性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一般条件下色彩的描绘问题。</h3><h3></h3><h3> 显然作者没有止步于此。就像上文所述,修拉画中草地暗部的颜色到底是紫色还是蓝色?姑且认为是艺术家自己决定的,那么到底是紫色好看,还是蓝色好看?这里面有没有可解释的规律?吴锡安先生在此时推出了对此多年思考的结晶——色钟。读者可以通过色钟,发现各种颜色之间相生相克的属性。一旦熟练掌握了色钟,物理属性的颜色就转变为心理感受的色彩。这是作者色彩探索的第三站。其间的神奇之处笔者就不赘述了,读者可在原文中寻找到那种智慧的光芒。</h3><h3></h3><h3> 即便取得了如此大的成果,吴锡安先生探索色彩的道路上还有第四站——这是几乎不可想象的高度。既然在第三站的色钟理论部分,已经解决了色彩在微观层面如何和谐的规律问题;那么是否存在宏观层面上一张画的色彩如何布局才能和谐的规律呢?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发问,也是关于色彩的终极发问。</h3><h3></h3><h3> 让我们惊讶的是,吴锡安先生竟然打通了这条路,隧道尽头竟然看到亮光了!</h3><h3></h3><h3> 灵感来自音乐,尤其巴洛克音乐。吴锡安先生娴熟运用结构主义的“异质同构”理论,将巴洛克音乐中的和声、复调、音色原理作用于空间与色彩,将原来在时间轴上的和谐声音结构转译成空间中的和谐色彩结构。尤其有意思的是,作者首创了“建筑五线谱”与“五线色谱”的直观方式,将几百年来这一无人能解的难题,阐述得通俗易懂,并使其可以成为画家把握画面色调的“软件”。西方音乐和绘画同根同源,但将两者内在结构的相似性揭示出来并借用音乐理论来解释色彩问题,这在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来还是首次。当然,跨学科的研究从来都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在学科分工如此精细的今天。音乐理论和色彩理论的互证性,期待两个专业领域中更多的学者加入讨论。</h3><h3></h3><h3> 登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之后,一览众山小。作者听凭自己的思想在色彩王国的自由天地间翱翔。毕加索、马蒂斯、维亚尔……这些在美术史上创造神奇的艺术家,原来在色彩上的造诣是如此之深,其间暗含的色彩规律是如此的到位。作者庖丁解牛般将这些以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代主义大师色彩阐释给观众,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h3><h3></h3><h3> 全书接近尾声,意犹未尽。作者亲自动手,将全书阐释的色彩规律的理论付诸实践,手把手教读者如何掌握。从理论到实践,这本书多了一层更贴心和实惠。</h3><h3></h3><h3> 吴锡安先生撰写该书,前后逾十载。寒来暑往,孜孜不倦。其精神力量和心血付出,令后辈叹服。</h3><h3></h3><h3> 色彩,这颗人类感性世界的璀璨明珠,其神秘面纱终于有望被揭开。通过这本书,我们翘首以待。</h3><h3></h3><h3></h3><h3> 吴杨波 二零一五年九月 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h3><h3></h3><h3> </h3><h3></h3><h3>作者介绍:</h3><h3></h3><h3>吴杨波:1976年生于苏州太仓市。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副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评委,《南方油画》主编,中央美术学院博士。</h3><h3></h3><h3></h3><h3></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