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56法练习 第一类重字法 文:来自网络 图:封面来自网络

安时

<h3>第一类、重字法</h3><h3> 第1至第5法,都是重字法,要求在七绝的四句中,必须在至少两句中有重复的字词(有时甚至四句都可有重字)。</h3><h3> 初学者在刚开始写诗时,最摸不着头脑的就是不懂章法,而所谓章法的第一要义,就是诗的主题的前后关联,七绝的每一句,都要与诗的主题关联,可在写作中往往抓不住这点,天马行空般写到哪里算哪里,最后离题万里。而重字法则强制我们必须在各句间重复用词,(特别是在第三、第四句的重复,把思路强拉回来)这样,就达到了紧紧围绕诗的主题而不跑偏,达到主题明确、立意清晰、前后呼应、整体章法完整。也就是冯振说的"四句旋转而下""三四句必紧接,而与一二句不即不离"。</h3><h3>所谓"四字旋转而下",打个比方,好比常见的直上直下的旋转楼梯,爬楼梯时,一会面朝东,一会面朝西,方向是随时变化的,但最终的目的地是直线向上的。这条直线就好比是诗的主题,不管你面朝哪个方向移步,你都必须围绕主题而不即不离,不能跨出台阶,否则就会离题,摔出楼梯。而重字法相当于楼梯的扶手,在移步登楼中随时抓住扶手,就能旋转而上到达目的地。</h3><h3> 练习重点:围绕主题和想表达的情感情绪来选景,起句注意扣题,转句和尾句要呼应起承句。重复运用某个或几个字词,这样至少能做到"形不散"。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我们在写诗时养成"时刻围绕主题行文"的思维习惯。要注意,后句对重复词的描写、扩展要出新意,不能停留在前句原来的平面上,否则就是无义重复。</h3><h3> 要强调的是,不是句中的任何一个字词都可以用来在后面重复运用的。一般应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名词,而且应该是全诗中与主题关联最紧密的那个意象、事件或时间。</h3> <h3>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quot;却&quot;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h3><h3>《题智永上人潇湘夜雨图》宋 劭博</h3><h3>曾拟扁舟湘水西,夜间听雨数归期。</h3><h3>归来偶对高人画,却忆当年夜雨时。</h3><h3><br /></h3> <h3>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h3><h3>《下太行》 金 李俊民</h3><h3>山中日日伴云闲,不见闲云只见山。</h3><h3>君去试从山下望,青山却在白云间。</h3><h3><br /></h3> <h3>第3法:第三四两句辘轳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quot;还&quot;、&quot;又&quot;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quot;已&quot;字以启其意。欧阳永叔词云:&quot;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quot;亦此句法。</h3><h3>《学剑》 清 冯班</h3><h3>自被儒冠束此身,半生长愧甑中尘。</h3><h3>无端去学猿公术,又恨猿公敌一人。</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h3><h3>《闺思》 明 沈一贯</h3><h3>菱花初日照人空,妆罢临轩数落红。</h3><h3>不得东风花不发,花飞犹自怨东风。</h3><h3><br /></h3> <h3><br /></h3><h3>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h3><h3>《送春呈袁祖州》 宋 李遘</h3><h3>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襟。</h3><h3>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h3> <h3>古老的树化石,自然是多么神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