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皇帝的新衣

邵奎高

<h3>自恋,皇帝的新衣</h3><div><br></div><div> 有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么一段话:</div><div> “当你有了观点的时候,你就有了敌人;你理解的越多,理解你的人就越少。(转)”</div><div> 我在这段话的评论里这样写:</div><div>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当你没有观点的时候,你该找个有观点的人结成团队。第三步是,在团队中,你不能有自我,要听从指挥。这就是流行文化的精髓。胡说别介意哈[呲牙]”</div><div> 觉得比较投缘,所以说话的方式比较随便。就不解说我这么做的心理原因了,我觉得那句话没说透,还想继续说下去。</div><div> 那句话好像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或者说是一个无奈的自哂,反正它指向的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某人做的某事。</div><div>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名人名言,但它确实有它的道理。为什么说我们有了观点就有了敌人呢?首先从哲学的角度说,任何命题都有反命题,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必然会有一个相反的观点等着你,这是一种敌人。如果你和那个观点争论了,如果对方是司马光,那还好,心胸宽广的人,争学术不争意气,甚至还仰慕你,运气多好啊。除此而外,争论的绝大多数情况都要伤感情,如果你伤了对方的感情,对不起,又树了一个敌人。当然了,还有更多的情况,根据你的表达方式,还有你的谈话环境,你的观点可能被别人误解,别人可能把你的观点视为一种攻击,不管是攻击他本人还是别人。所以当一个人有观点的时候,很容易就同时有了敌人。</div><div> 第二句话更有意思了:你理解的越多,别人理解你就越少了。原因无非如此,要么是你的理解水平确实很高,曲高和寡,先知寂寞,当然理解你的人就少了。还有一种情况,你的水平比别人高,就证明了别人水平比你低,你从而激发了别人的自恋防御,当然不愿意理解你了,甚至会攻击你。如果你的理解水平很垃圾,然后又不断地摆观点,别人只好厌弃你,从而也难以理解你。我能想到的大体如此。</div><div> 你看看,你的一个观点,带来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你还要不接受那个善意的劝告吗?</div><div>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你看那句话,当它攻击别人的观点时,它本身就是一种观点。这是不是有点奇怪啊?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别人不要讲道理,这就是这句话的逻辑。如果你仔细的体味一下,你就会清晰明白地发现,说这句话的人的内心潜意识,那种不便于公示的意欲,就是你什么都不要说,你至少要和我保持一样,或者,你要听我的。</div><div> 这种心理,心理学上有个专用的名词,叫做自恋。自恋不是自己爱自己那么简单,它有着非常明确的学术上的定义。他首先描述的是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状态,在孩子的内心,他是全能的,他感觉到,这世界是他创造的,她一哭一闹,他想要的都来了。尤其是那个妈妈,完全就是他自己一样,不过是自己手脚的延伸而已,他想怎么使唤都行。这就叫做全能自恋。</div><div> 这种全能自恋完全是一种自我幻想,不可能完全实现,他总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挫折,比如妈妈喂奶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延迟一些。得不到及时满足的孩子,又新产生了两个感觉,一个是对死亡的恐惧,一个是对这世界的愤怒。</div><div> 自恋不被满足,真的关乎孩子的生死问题,因为他半点儿自我满足的能力都没有,完全依靠妈妈的照顾才能存活,所以如果他的全能感遇到了挫折,立马就会想到死。这也是成年人的心理机制,当我们的自恋创伤产生后,我们立马就会想到与死有关的事情,或者希望对方死,恨死他了,弄死他才好。有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家叫克莱因,她说,此刻孩子的心理就产生分裂,把此刻的你看成了全恶,彻底地恶,并在幻想中灭掉你。如果对方太强大了,他就恐惧的想到自己的死。</div><div> 所以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这叫做自恋暴怒,发火是他的表现形式。如果这种发怒没有效果,他就会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因而他就会想到,这个世界不仅不值得信赖,而且还在迫害他。你觉得这个婴儿不讲理吗?不是的。上海有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叫张海音,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婴儿的肠痉挛,孩子的肚子很疼,他就哭闹,妈妈根本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解决不了。孩子根本就辨别不了,这是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他会认为这是外界对他的一种攻击,好多动物对自己的身体反应都是这样的,比如小狗吃饱了,打着饱嗝,它控制不了,就会汪汪叫地去咬人,它认为这是别人在攻击它。这样,孩子在疼痛的折磨下,就会产生被迫害的想法。成年人的心理机制也是这样,当我们经历了全能自恋、自恋暴怒和自恋无助后,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就会认为别人在迫害我们。</div><div> 这就是自恋的潜意识心理动机,它们都在自动地发生,我们却在意识中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找理由给予支持,并据此进行判断和行动。</div><div> 婴幼儿追求自恋的直接目标,就是和妈妈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二位一体,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是一种共生关系。和怀孕时候相比,大概仅仅是两个个体分离了而已,也就是物理上的分离,但心理上是连在一起的,是一体的关系。孩子在这个心理基础上,慢慢地建立了自我,于是逐渐地和妈妈产生了心理上的分离,这个一直到三岁才能完成。所以,共生关系让孩子严重地依赖,他的安全感全部产生于此,他对这世界的信任全部产生于此。我们为什么缺少安全感?我们为什么他人缺少基本信任?就因为这个时期,我们或多或少从妈妈那儿得到了一些挫折,妈妈很难完全充分地满足我们。</div><div> 如果形成了心理创伤,就会产生心理固着,成年的时候,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总要追求更多的安全感,总要通过各种各样形式和别人捆绑在一起,建立那种共生关系,就是为了补偿儿时的创伤。我们意识不到这样的内心需求,所以不断地重复地追求着。弗洛伊德有一个专用的名词儿,管这种现象叫做强迫性重复。</div><div> 这种共生关系,其实对我们的风俗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就象我在朋友圈里的那个评论,我觉得我说的不无道理。那个评论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共生关系。其实我也注意到,武志宏用这个原理解释了传统文化,这也是一个很有新鲜感的理解角度。</div><div> 还是回到刚才那个话题,稍微的补充一下:</div><div> 你看那句劝告的话,根本就不在意你说的对不对,甚至它假设的前提是你说的对。那为什么你说的对还要反对你呢?还不理解你呢?</div><div> 如果你说的对,别人不理解你,那是他受不了自恋被创伤的感觉。这句话的本质意愿,就是要控制你——要你听他的,做他的自体客体——就是象他的妈妈一样,他想咋的就咋的,此刻他退回到婴儿心理,他可以呼风唤雨,而你必须做这个婴幼儿的妈妈,满足他的一切。</div><div> 此刻,你面临抉择,坚持或放弃。多数人选择放弃,否则会失去一个同类,只好屈从了,关系和谐要第一。但更应该做的,正如温尼科特所说的——没有敌意的坚决。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要因此而对他人产生敌意。这句话主要是对妈妈说的,妈妈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态度要坚决,但是不能有敌意,否则孩子的心理就受伤害了。当然,我感到这其中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深意,就是不要尝试刻意改变别人,如森田疗法的原则一样:自然而然,为所当为。</div><div> 屈从,往往为了利益,还有自保。全能自恋有非常强大的攻去力,往往和投射性认同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人,更容易获得支配地位。你遇到过这样一种人吗?他总认为你是某种人,然后总想掰倒你。他会利用一切机会,证明他是对的,你就是他想的那样的人。然后他会调用一切资源,尤其是他建立的那种共生关系,逼你就范。好多人,尤其孩子,都不得不中着。有多少家长,把孩子的调皮行为,天性行为,解释为坏,上升成道德问题,结果这个孩子后来真的坏了,孩子认同了大人的投射。成年人也逃不开,如果某些人把你想象成一种人,然后就这么认为你,慢慢的你也会变成他认为的那种人。这一点,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投射性认同的心理原理。投射,真是一种很奇妙的心理。比如说,我们被一个人折磨得很闹心的时候,心里会有一种抓狂的感觉,为了排解掉这种焦虑,我们就会指责对方有问题,会骂那个人是疯子,其实是我们很抓狂,要疯的感觉。我们通常会认为骂人是教养问题,但从心理角度看,更有意思。我对投射性认同的认识是,我们一张嘴要说的其实全是自己。我记住了黑塞的那句话:我们不关心的问题,我们也不会去关注它,而既然我们关心了,恰恰说明那是自己内心不想要的,于是把它投射给了别人,以为那都是别人的东西,目的是排解掉内心的焦虑不安感。</div><div>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往往不会这样被动地防御,而是学会掌握主动权,利用人的这种心理。武志红就分析过邓文迪,她为什么那么成功呢?那就是因为默多克有这样一种心理,他既有着婴儿般的无助,邓文迪能像妈妈一样的照顾她,不是有新闻报道吗?邓文迪为了保护默多克,像一个母老虎一样,对攻击默多克的人实施了打击。他又有着婴儿般的全能支配感,邓文迪在她的面前大概表现得像一个白痴一样,让默多克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智力之高,那种无所不能的自恋。</div><div> 自恋就像一件皇帝的内衣,它完全是幻想的东西,但是因为它深深地隐藏在潜意识里,要想看穿它,我们就得把它拽回到意识当中。</div><div><br></div><div><br></div><div>2017.11.18</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