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奥数吗?

Peter Junior

<h3>“奥数”可以说是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最熟悉的“朋友”了。从小升初的选拔考试,到中高考的保送加分,“奥数”一直都是最火热的话题之一。时至今日,奥数的门槛越来越低,奥数的概念越来越广,五花八门的奥数培训让人们眼花缭乱,支持奥数和反对奥数的争论也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耳边。我们对奥数应该是熟悉的,因为即使是数学不太好的家长也可以张口就来一些“将军饮马”、“鸡兔同笼”这样的“奥数术语”;我们对奥数却又是陌生的:你了解奥数的历史吗?你知道各类数学竞赛的区别吗?你懂得如何学习奥数吗?<br></h3> <h3>(Dominic Walliman绘制的“数学地图”)</h3> <h3>一、奥数的起源</h3><h3><br></h3><h3>第一个将“数学”与“奥林匹克”联系在一起的是前苏联,前苏联是开展数学竞赛活动最早和最广泛的国家之一。1934年,列宁格勒大学主办了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首次把数学考试和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联系起来,后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沿用了这个名称。</h3><h3><br></h3><h3>人们将“数学”与“奥林匹克”相提并论,自然是认为数学与体育之间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之处便是著名的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男爵曾经这样阐释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这句话也完美诠释了人们对数学知识的追求:自然、纯粹、永无止境。</h3> <h3>(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h3> <h3>值得反思的是,随着商业化的浪潮无孔不入地冲蚀着现代社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也逐渐被“金牌至上”、“国家荣誉至上”等价值导向所掩盖,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为何而奔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奥数同样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争议。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h3><h3><br></h3><h3>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h3><h3><br></h3><h3>随着东欧各国数学奥林匹克的蓬勃发展,国际间的数学竞赛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这件事情最热心的是罗马尼亚的罗曼教授,因为他的积极活动,第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于1959年7月在罗马尼亚古都布拉索揭开帷幕。参加竞赛的学生共52名,分别来自东欧的7个国家。</h3> <h3>(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徽标)</h3> <h3>第2届IMO参加的还是东欧国家,东道主仍然是罗马尼亚。以后各届,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是在1967年第9届加入的;美国则是在1974年第16届加入的;1985年,中国派出2名选手,参加了在芬兰举办的第26届IMO,并拿回一枚铜牌;1986年的举办地在华沙,中国第二次参赛,6名队员共得到3金1银1铜,总分跃居第4,从此开启了IMO历史上的一段传奇。</h3> <h3>(IMO历史成绩最好的10个国家 – 截至2017年)</h3> <h3>IMO每年举办一届,除了1980年东道主蒙古因为经济困难而中断。到了1989年的第30届,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到50个,选手291名。1990年的北京,整个城市都在为亚运会作准备。鲜有人知的是,第31届IMO也来到了中国,这也是亚洲第一次承办大型学科竞赛活动。最终,中国以5金1银的成绩蝉联第一。</h3><h3><br></h3><h3>那是一个崇尚冠军的年代,奥数俨然成了另一个代表国家荣耀的“中国女排”,一下子变得金光闪闪。以第31届IMO的巨大成功为契机,全国各地都办起了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有关数学竞赛的书刊顿时成了热门货,中国的奥数行业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发展起来。</h3><h3><br></h3><h3>三、数学联赛</h3><h3><br></h3><h3>新中国建立之初,华罗庚教授在考察了苏联的“数学奥林匹克”之后,兴奋异常,他认为这正是中国所需要的。1956年,在华罗庚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四大城市举办了高中数学竞赛,华罗庚担任北京市竞赛委员会主席,并亲自主持了命题工作。华罗庚、苏步青等著名数学家就竞赛普及问题作了专题报告。1957年,高中数学竞赛进一步发展到其他城市。</h3> <h3>(“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教授)</h3> <h3>正当数学竞赛要推向全国时,“反右倾”等大规模政治运动接踵而来,数学竞赛被迫下马。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数学竞赛更是被污蔑为“修正主义”和“教育黑线”。自此,数学竞赛在新中国几乎绝迹。</h3><h3><br></h3><h3>1976年,“四人帮”倒台。1978年,在华罗庚的组织下,教育部、中国科协、团中央共同举办了首届全国八省市数学竞赛,由北京、上海、安徽等八个省市组织代表队参加。1979年,八省市数学竞赛扩展为全国数学竞赛。</h3><h3><br></h3><h3>1981年,由25个地区,一万六千多名学生参加的第一届“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正式开始。自此,数学联赛就像接力棒一样,在越来越多的省份传递,数学热开始蔓延。</h3> <h3>(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奖证书)</h3> <h3>1984年,为了配合“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国数学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自此,中国的中学数学联赛体系正式建立,并一直延续至今。</h3><h3><br></h3><h3>四、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h3><h3><br></h3><h3>说到“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与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奥数”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解。CMO有一个更加通俗的名字叫作“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简称“冬令营”。这是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数学竞赛。因为CMO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组建国家队,参加IMO。而这一切选拔的起点,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h3><h3><br></h3><h3>每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优胜者会被邀请参加当年的CMO,名额分配原则是每省市区至少三人,然后设立分数线择优选取。2010之前,CMO的总人数大约在200人左右,现在这个数字扩大为300人左右。CMO为期5天,第一天为开幕式,第二、三天考试,第四天学术报告或参观游览,第五天闭幕式,宣布考试成绩和颁奖。</h3><h3><br></h3><h3>CMO考试完全模拟IMO进行,每天3道题,限四个半小时完成,每题21分,满分为126分。CMO试题难度较IMO更高,技术性更强。颁奖也与IMO类似,设立一、二、三等奖,成绩最好的30人左右组成当年的国家集训队。2010年之后,国家集训队的人数扩大至60人左右。进入国家集训队以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与考试,最终挑选出6人组成当年的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IMO。</h3> <h3>(2017年中国队全体成员合影)</h3> <h3>从高中联赛到CMO,再到国家集训队和国家队,这便是中国的IMO选拔之路。获得IMO金牌也成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学生在大学之前梦寐以求的最高数学荣誉。三十多年来,CMO为中国选拔了无数的数学人才,他们在IMO斩金夺银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h3><br></h3><h3>五、保送与招生</h3><h3><br></h3><h3>1986年正式组队参加IMO之后,为了让每年参加国家集训队的学生安心备战,国家教委都给予其免试上大学的保证。后来,国家教委出台政策,规定了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这五个学科竞赛(即“五大联赛”)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免试上大学,这就是最早的竞赛保送制度。</h3><h3><br></h3><h3>因此,每当数学联赛的成绩公布之后,全国的大学都会争相前去招生。最早的是北大、清华等顶级大学,目标主要是进入冬令营的学生;然后是浙大、南大等全国重点大学,目标主要是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即使是只获得二等奖的学生,也不乏某些地方重点大学的关注。除了竞赛成绩之外,平时的综合成绩、面试或笔试的成绩,也是大学自主招生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与浙江后来的“三位一体”政策可谓殊途同归。</h3> <h3>(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政策)</h3> <h3>竞赛保送制度给了参加竞赛的学生以巨大的保障,让他们在付出时间精力的同时也额外获得了一次招生的机会。平心而论,这项政策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毕竟一等奖的名额就那么多,想要出人头地并不比高考容易。真正将奥数推向风口浪尖的,是1998年的那场“小升初”改革。</h3><h3><br></h3><h3>1998年,“小升初”正式取消统一考试,实行就近免试入学。而重点初中往往名额有限,于是“特长”就成了入学的重要条件。在各类“特长生”中,由于重点大学对数学竞赛的重视,拉动着重点高中紧随其后,最终使得重点初中对小学奥数也格外青睐。</h3> <h3>(“小升初”改革的迷思)</h3> <h3>奥数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老师的本职教学工作受到影响,这些现状无疑都为奥数招来了不少批评的声音。一些地方也纷纷出台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竞赛和奥数培训加以限制。然而,历史的车轮或许会有磕绊,却终究不会停下脚步;乌云或许会遮住太阳,但遮不住的,却是人类几千年来追求真知的精神与勇气。治疗头痛的方法,绝不是将头割去;每一次的"反奥"风潮,都使得奥数变得更加成熟与强大。</h3><h3><br /></h3><h3>六、初中阶段的重要竞赛</h3><h3><br /></h3><h3>随着奥数在中国几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数学竞赛也应运而生。这些竞赛在开拓奥数市场,多样化奥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成本。如何准确分辨不同竞赛的特点,挑选最适合自己的竞赛参加,就成了广大家长和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创办历史、主办单位和综合影响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将初中阶段的重要竞赛分为三类进行介绍:</h3><h3><br /></h3><h3>1、全国竞赛</h3><h3><br /></h3><h3>这类竞赛的主要特点是创办历史悠久,参与人数众多,因此在很多地区的自主招生中都拥有较高的含金量。</h3><h3><br /></h3><h3>其中,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与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完美接轨,官方背景最浓;华罗庚金杯坚持"普及性、趣味性、新颖性"相结合的原则,非常考验思维的灵活程度;希望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普及性最高;走美杯则凭借新颖的比赛形式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成为数学竞赛的后起之秀。</h3> <h3>(全国竞赛)</h3> <h3>2、地区竞赛</h3><h3><br></h3><h3>这类竞赛往往创办于某个地区,因此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北京的迎春杯(现更名为数学花园探秘)和上海的中环杯。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政策的变迁,这些竞赛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开来。</h3> <h3>(地区竞赛)</h3> <h3>3、机构竞赛</h3><h3><br></h3><h3>教育行业的飞速发展孕育出了许多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在开展竞赛培训业务的同时,自己也组织竞赛来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抢占市场份额。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有睿达杯和高斯杯。</h3> <h3>(机构竞赛)</h3> <h3>七、杭同教育</h3><h3><br></h3><h3>杭同教育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除地区竞赛外,杭同教育承办了六大重要竞赛中的四个,竞赛日程汇总如下:<br></h3> <h3>(竞赛日程)</h3> <h3>为了让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全国初中数学联赛,杭同教育特邀请联赛金牌教练姜鹏程老师开设联赛集训课程。姜鹏程老师曾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并保送北京大学,获得数学和管理学双学位。</h3> <h3>(集训课程)</h3> <h3>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致电杭同教育教务处(18968177867),或者添加微信(htjy6428110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