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什么时候最孤独?

蕤の世界

<h3><b>文、图原创!</b></h3> <h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中有两句话:</h3><div>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儿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div><div>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div><div><br></div><div>在你心里,觉得孤独是什么样?</div><div>你在什么时候最孤独?<br></div> <h3>自知有孤独感存在以来,感受最深的大概有两次。<br></h3><h3><br></h3><div>第一次是刚工作不久,当时住在一栋三层楼里的除了传达室有两位老人外,就只有我住在二楼一间,楼后有个大花园,若是平常还觉得挺惬意的,很安静。有时某种情绪就会在不经意间产生。晚上我发烧,感觉浑身滚烫,翻身都很困难,半夜花园里还有类似于猫头鹰的叫声,我无法入眠,迷糊中感觉自己向地狱层层坠落,那种孤独感油然而生。</div><div><br></div><div>人在生病时,可能就回归了自己最原始的婴儿状态,想到自己像半夜游走在大街上无家可归的孩子。又想到自己当时那段时间所有的不顺心的事都是自己去扛,那种迫切想有个家的渴望,人在有些时候做出的决定也不是盲目的。</div> <h3>蒋勋的《孤独六讲》里有那种,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车辆穿行,忙碌都是他们的,自己的心里也会有那种孤独,即使身处繁华闹市中,热闹与己无关。</h3><h3><br></h3><h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熙熙攘攘,攘攘熙熙,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内心如此孤独的人穿梭在都市里,眼里看的是繁华,而内心犹如那墙角数枝梅。每个人多少都有过这种感觉,或许是瞬间掠过心头,如同身旁走过的每个赶路人,一晃而过。</h3> <h3>第二次对孤独深有体会的是去年母亲去世后,当那三天忙完丧事回到家后,我躺在床上真的是没有一点力气,三天也没好好吃饭和喝水,嗓子沙哑,嘴边上火起泡,很累,却睡不着,虽然默默流了三天的眼泪,但泪水还是忍不住的流,那种身体被挖空的感觉无法用言语去表达,那种变为孤儿的心理才真的体会到,“妈”字从自己的字典里消失了。</h3><h3><br></h3><h3>虽然成家后,在新的小家乃至这个大家里,都受到了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当所有的感情都变为亲情后,便会忽略掉自己内心所需求的某些,只是一味的知道为了这个家而不断再努力努力。</h3><h3><br></h3><div>按说人生老病死也是常情,至于老人在世时,也没觉得这份亲情有多深厚,而失去后,才真的觉得失去了,一份精神寄托彷佛轰然倒塌,又一次感觉像游走的无依靠的魂灵。虽然老人在世时,或许也有自己做的不够尽心之处,但会学着弥补。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而今母亲离开了,却是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了。</div> <h3>“我躲在僻静的角落,十小时不间断地写作,不间断地抽劣质香烟,把自己笼罩在烟雾里,不跟任何人交流,内心孤独得无法自拔。”</h3><h3> ——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h3><div><br></div><div>这种孤独我能理解,不熟悉的人看我冷漠,熟悉的人觉得我热情,完全相反的两面。看起来外向,实际上好静,不敢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但安心做起事来还是很专心的。比如学生时期学习时,要么就好好学,玩耍时,就疯玩。</div><div><br></div><h3>近几年来,过起了慢生活,也喜欢马尔克斯这种孤独,闲暇静的时候看看书,随手恣意乱写写,学起了古琴。只有这个时候才是最真的自己,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的心里话;练练毛笔字;静下心练练琴曲,身心沉浸在琴声中,体会着生住异灭;体会一下庄子所说的宁静如不流动之水的理想精神状态,摆脱外在干扰的平和心境。这些孤独可以用来享受,怡情养性,此时的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孤独就像一滴雨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从空处落入空处,而且无人察觉,多么美妙!</h3> <h3>蒋勋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h3><h3><br></h3><h3>叔本华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h3><div><br></div><h3>在孤独里行走,在孤独里思索,在孤独里生存。看起来孤独,但千万别在精神上孤独!这就是生活。</h3> <h3><b>PS:此文写于机场,换了三个登机口,因大雾飞机延误了40分钟才登机。当时的感觉还是如此孤独,倘大的候机楼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我孑然一身,未曾多想我将要去的陌生城市,我能遇见什么样的风景,只是想去看看。</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