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晨的常州在丝丝细雨的相伴下而略显几分寒意,但这丝毫不能阻挡我们培训的脚步。早餐过后,我们匆匆赶往钟楼区西新桥小学,开启了新一天的新基础之旅。</h3> <h3>钟楼区西新街实验小学陆丽敏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绘本阅读《七彩下雨天》</h3><h3> 绘本故事因其精致的画面、飞扬的想象,充满童趣的语言,吸引了儿童的目光和兴趣。基于学生爱听故事爱绘画这一班情特点,陆老师选择了这样一堂课来开展教学:初读故事有境,老师带着孩子们听雨声,看雨色,了解故事梗概;再读故事有情,孩子们走进了无声的阅读世界,观察发现并尝试探索图中人物动作表达的情感;三读故事有趣,孩子们大胆的想象,纯真的表达,夸张的表演立刻拉近了与绘本之间的距离。三读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提炼绘本阅读的方法,同时进行开放式延伸与学科整合,让孩子在阅读绘本的基础上创编七彩雨并画下来,形成班级的绘本故事集。课末,专家的点评也促进了同仁们对绘本阅读教学的思考:我们的绘本阅读什么时候教?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绘本内容?在绘本阅读中学生的困难是什么?它能带给学生什么样的生长点?的确,绘本阅读的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生立场出发,带着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基础目标,着眼于学生是否能真正读懂故事内容,是否能在观察画面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一节课的研讨结束了,但带来的思索是无穷的,新基础的研究仍在不断继续着。</h3> <h3>常州市花园小学过舒阳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音乐课《杜鹃》</h3><h3> 如果说第一节课是一年级孩子说得精彩,那么第二节过老师的课便是三年级孩子唱得欢快的课。从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与有机融通这一角度进行观课,会发现本课从音乐的情绪、风格、形式、体裁上,教师都进行研磨并贯穿于课堂之中。在表现形式上,本课教学以唱为主,融入表演和创作。课堂中教师呈现了五种较为扎实的指导方式:创趣、听辨、唱评、赏析、拓展。在这节课上,通过对歌曲的演唱,提升了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鉴赏能力;通过音乐的表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h3> <h3>新桥实验小学任丽芳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诺贝尔》</h3><h3> 本课教学教师尝试立足于单元教材,以实现单元教学横向的融通。教学中,任老师采用对比阅读的策略,首先出示2名学生撰写的小传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在比较中学生更加明晰小传的基本特点,同时在交流中也提升自身的概括能力;其次,将学生设计的开头与文本的开头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去感受文本行文结构的巧妙;最后,将教材文本与学生课外阅读的《诺贝尔传》进行对比,以充实学生对文本更深厚的体悟。着实可惜的是,本课的教学过于理性。为此,专家对于本课的重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令观课的我们茅塞顿开:原来,教材的解读要立足于文本自身的表达形式,让形式服务于内容。一篇写人的课文更应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刻画,不宜过于理性地挖掘,唯有如此,才能让理性之美彰显其感性的力量。</h3> <h3>龙虎塘实验小学费菊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古诗词《蝶恋花 密州上元》</h3><h3> 费老师围绕学校的古诗词研讨专题展开本课的教学。基于本次新基础教育的研讨主题,本课教学呈现出三种课堂意识:1.定位有机而融通。围绕古诗词课型努力把国学课程与新基础研究的结构开放过程互动的新特质,以及诗词文化——常州吟诵、审美情趣有机融通在一起;2.推进有阶而综合。教师先让学生从读中找曲,再从曲中找景,最后由景中悟情,在课堂推进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3.生长有向而丰富。本首词的教学生长点在于通过反复朗读吟诵,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感知丰盈人物的形象,从而体悟诗人作词的立足点,感受诗人作词的独特写法。</h3> <h3>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吴亚萍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做新基础教育研究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有回归平常的心态去进行课堂研究,才能真正实现重心下移、灵活捕捉学生资源,深度开发育人价值等新基础教育理念。</h3> <h3> "新基础教育"四区精品课的联合开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大家研讨的脚步并未停止。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发现和提炼各学科教学中的创意与智慧,深度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新基础教育引领的道路上,一定会花瓣飘香,一路芬芳!</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