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割舍的呼钢情——我与《呼钢报》

繁星

<h3>不断在更新2019.10.10</h3> <h3> 如今,我们这茬人行将奔七(七十岁),有的甚至要向八十迈进。往事遗忘着、淡漠着。可是,在呼钢工作、生活的岁月,是我们青春焕发,风华正茂,朝气勃勃,满腔热忱,挥洒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经历、思绪和情感,魂牵梦绕地与这个壮志未酬的企业交织在一起,难以割舍,无法释怀。</h3><h3><br></h3><h3> 时过境迁将近三十多年了,尽管手头资料遗失、短缺有诸多不便,但还是想把这些零七碎八的素材编织起来,与感兴趣的群友们共同分享。</h3><h3><br></h3><h3><br></h3> <h3>  呼和浩特钢铁厂是一九五八年诞生的全国五十八家地方中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h3><h3> 拥有一份铅印的《呼钢报》,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对内通达政令,沟通信息,普及切磋管理、业务、技术的平台,下情上传,上情下达,是呼钢人多年的梦想与期盼。</h3><h3> 一九八四年年底,总厂领导让我负责组建呼钢报社,创办一份属于呼钢人自己的铅印报纸。经过外出考察学习、选人调人、业务培训、联系排版印刷、试刊等一系列筹备工作,《呼钢报》于一九八六年二月正式创刊。</h3><h3><br></h3><h3><br></h3> <h3>  李森厂长题写了《呼钢报》报头。</h3><h3><br></h3><h3><br></h3> <h3>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三十日启用自治区冶金机械厅张启生厅长题写的报头。</h3> <h3>  《呼钢报》为四开四版的周报。一版为要闻版,二三版是厂内动态消息、企业技术管理版,四版是副刊。</h3><h3> 一九八七年,呼钢报社成为全国冶金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单位。一九八八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给《呼钢报》颁发了“内部报刊准印证”,使《呼钢报》成为呼市地区经过自治区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审核备案的两份企业报之一。</h3><h3><br></h3> <h3>  《呼钢报》记录了呼钢的改革、发展、变化,留下了呼钢人锲而不舍,发奋图强的足迹。</h3><h3><br></h3> <h3>  《呼钢报》真实、客观地分析、报道了发生在厂內的一系列重大事件。</h3><h3><br></h3> <h3> </h3><h3> </h3><h3> 这是我和同事们当年的留影。</h3><h3><br></h3><div><br></div> <h3> 《呼钢报》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草创到成熟坚持办下来,除了编辑人员的勤勉努力外,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有一支热心写作,笔耕不缀的通讯员队伍。徐山、谷永兴、王毕中、马同国、张润卯、陈安文、郭忠正、王培忠、张秀灵、魏红、高玉平……,一大批来自管理、生产一线的职工,把呼钢报当做自己的园地来辛勤的耕耘,将汗水与心血挥洒这片小小的园地里,使园地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吸引更多职工的学习和观赏。</h3><h3><br></h3><h3><br></h3>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谷永兴、张润卯两位一老一少,他们的身影至今历历在目。<div> 谷永兴师傅是三轧厂老工人,酷爱写作。就是下了夜班,也要到报社送完稿件再回家,十分感人。他的作品朴实、精炼,体现出工人实打实的作风。</div><h3><br></h3> <h3>  张润卯当年是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勤奋好学,钻研求进,就是在后来当了呼钢团委书记,也笔耕不缀,是呼钢报投稿最多的人之一。而且,他的稿件通讯、政论、专题、常识样样都有,可见他的思考与驾驭文字的能力都有过人之处。</h3><h3><br></h3> <h3>  王培忠的文章,道出了通讯报道员的心声。</h3><h3><br></h3> <h3> 这是职工对我们的鼓励与鞭策。</h3><h3><br></h3> <h3>  当然了,除了广大职工的关心、爱护之外,领导的重视、支持、关心、呵护是办好呼钢报的前提和根本。</h3><h3><br></h3><h3> 这是呼钢党委梁国璧书记、李森厂长的题词。</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这是自治区冶金机械厅厅长张启生、副厅长吴玉良的题词。</h3><h3><br></h3> <h3>  呼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贾才在百忙中为呼钢报书写了语重心长的题词。</h3><h3><br></h3><h3><br></h3> 火热的生产一线,厂区的经济生活是我们的立足之地,是宣传报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div>  </div><div> 这是炼钢生产。</div><div><br></div><h3><br></h3> <h3>  钢水浇铸。</h3><h3><br></h3>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落成的炼钢厂办公楼</h3><h3><br></h3> “六五零”大会战。<div><br></div> <h3>  六五0生产线。</h3><h3><br></h3> <h3>  线材生产线。</h3><h3><br></h3> 铁合金生产线。<div><br></div> 当年的机修厂。<div><br></div> <h3>  铁路运输处。</h3><h3><br></h3> <h3>  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大轿车。</h3><h3><br></h3> <h3> 原总厂南大门。</h3><h3><br></h3> <h3>  一九八六年落成的总厂新办公楼。</h3><h3><br></h3> <h3> 总厂新办公楼启用后,东门就成了呼钢总厂的新大门。</h3><h3><br></h3> 呼钢的教育事业当年也蓬勃发展。我们有自己的子弟小学和子弟中学。呼钢电大在当年职工大学基础上到一九九零年已经举办了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经济管理、汉语言文学、党政、工民建、财会、机电等八个专业班,共培养了332名大专人才。<div>  这是电大毕业班留影</div><h3><br></h3> <h3>  一九八八年,呼钢人迎来建厂三十周年纪念日,厂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h3><h3> 紀念大会后留影</h3><h3><br></h3> <h3>  职工文艺汇演</h3><h3><br></h3> <h3>  厂庆座谈会</h3><h3><br></h3><h3><br></h3> <h3> 呼钢的前进发展,离不开自治区、呼市两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h3><h3> 这是当年自治区副主席裴英武来呼钢检查指导工作。</h3> <h3>  呼市市长贾才、副市长刘学敏听取李森厂长的工作汇报。</h3><h3><br></h3> <h3>  一九九零年,呼钢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总厂领导班子进行了重大调整。</h3><h3><br></h3><h3><br></h3> <h3>  一九九一年年初,我离开了工作、生活了二十三年的呼和浩特钢铁厂,离开了《呼钢报》。</h3><h3><br></h3> 这是我保存的几张照片,作为本集视频的收尾花絮,也寄托我对那段时光的怀念。<div><br><div><br></div></div> <h3> 难以割舍的'呼钢情',把从青山脚下黑水河畔走出来的呼钢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心心相印,处处思念,寻找机会随时相聚。忆往昔、看今朝更加情深谊长。</h3><h3><br></h3><h3>下面是2016年9月19日,呼钢人相聚在津门。</h3> <h3> </h3><h3> 下面是2018年9月5日原呼钢人在北京聚会留影。</h3><h3><br></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8年贺文波在天津与呼钢人相聚留影。</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炼钢厂老职工2018年9月22日在呼和浩特相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前排自左至右:朱和平 陈洪贵 姚金贵 沈洪华</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后排自左至右:石宝肃 丁新民 孟斌 王洪章 赵强 胡永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 <h3> 2019年4月13日,呼钢北京、天津的知青,又一次相聚在天津市。</h3> <h3>  相聚的幸福,交流的舒畅,溢于言表。</h3> <h3>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集体留个影,期盼着下一次再相见。</h3> <h3> 魏巍青山脚下,涛涛黑河之畔,在那土默川平原的一片土地上,曾经挥洒了我们的汗水,留下了我们的印迹,寄托过我们的希望。这份情感——呼钢情——挥之不去,无法释怀,铭记在心。</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