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爸爸的味道

牟永忠

<h1><b> 少时候爸爸的味道<br></b><b> 少时候妈妈的味道。这是普遍的说法。<br></b><b> 今天,我要说的是少时候爸爸的味道。这有二层意思。一是少时候的味道,二是爸爸的味道。<br></b><b> 先来说爸爸的味道。我要说爸爸的味道,并不是说妈妈不粘油烟,远庖厨,像个小姐似的。妈确实出身大户人家。记得外公家楼台榭阁,回廊曲折,楼上楼下有十几间房子,像个迷宫似的。妈说起过,娘家田地众多,家里有长工,农忙季节还得再雇几个短工。我家主要是我爸烧饭,主要原因是爸那时在村小学教书,村校离我家没多少路,五分钟就到了,学校放学比较早。那时是集体经济,没有多少自留地可以供爸伺候。当然,爸受过教育,算是村里的知识分子,没有农村男人远庖厨的陋习,不然肯定要受到人家的耻笑、嘲弄,也许在生产队里就要抬不起头来。作为村里的知识分子 ,我爸不存在这种情况,但也没有成为人家学习的榜样。我们那时烧饭用的是土灶。虽然村庄后边有几座小矮山,但没有茂密的森林,所以烧灶用的主要是桔子树的落叶和晒干后的稻杆、麦杆。只是偶尔去邻村的集市买一担烧柴。这种树叶和麦杆不经烧,需要有一人专门在灶下管烧火。这事就由我妈来做了,爸管灶头,当“大厨”。这也算是琴瑟和鸣吧!当然,大多数时候,只是在烧饭的同时,蒸几样咸菜之类的东西,有几小块咸带鱼就是美味佳肴了。饭烧好了,菜也就蒸好了。省事方便,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b><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b></div></b></h1> <h1><b> 爸当然有时也一显身手,炖个老母鸡什么的。我们是沿海地区,更喜欢吃的还是海鲜。其实,因为海产品新鲜,也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技巧,清蒸带鱼味道就妙不可言。这太奢侈了。主要还是清蒸咸带鱼,每人分一小块,吃一碗饭。有时,也起个油锅,放生姜丝煸一下,将带鱼或鲳鱼煎一下,加料酒,放少许盐,加水焖烧片刻,就成了。没有酱油,更没有白糖提鲜。白糖是奢侈品,要凭票供应,酱油也太贵 ,所以也不算是红烧。爸至今念念不忘的是带鱼烧萝卜丝。所以,如今,有时在饭店就餐,看到有这道菜,总要尝一尝。但饭店里的这道菜总会放许多辣椒,已没有带鱼的本味了。这也不能责怪店家,因为带鱼不够鲜活,只能靠重油赤酱,靠辣味来遮盖海产品的腥味。前年,妈股骨颈骨折住院手术,我们兄妹日夜服伺,爸也每天必到医院探望。有一天中午,我和小妹在医院傍边一家还算上档次的饭店吃饭,就点了这道带鱼烧萝卜丝招待爸。但怎么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爸也吃不出那时的味儿了。<br></b><b> 猪肉海鲜只是偶尔为之,一年难得几回。我们一年到头吃的还是腌白菜。酸酸的,下饭。腌白菜是爸的拿手活。<br></b><b> 我们家乡的腌白菜是长梗的白菜,不是城市菜场里卖的雪里蕻腌菜。<br></b><b> 过了年,春风吹绿江南岸。似乎一夜之间,河边、田野到处冒出嫩绿的小草,桔子树发出嫩绿的枝桠。转眼就可以收割成堆的白菜了。<br></b><b> 洗干净白菜,晒至七、八分干。将陶缸里外洗干净,晾干水。将白菜一层层放到缸里。每放一层白菜,撒上一层盐,用双脚踩实了,再放一层。最后,用大石块压上。一周后,就大功告成。腌白菜,酸爽可口。春雷过后,毛笋大量上市。腌菜烧笋丝,那叫一个爽。味道好极了。</b></h1> <h1><b>  <br></b><b> 十六岁我离开家乡前往上海求学。然后,就是为生活奔忙。也曾经到过世界各地。对于饮食起居,很是随意。对于南方许多人不能适应的羊肉的骚味,也能吃得津津有味。前几年,曾有一次去内蒙古吃烤全羊,喝马奶酒。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壮显英雄本色。吃过西安的羊肉泡馍,至今念念不忘。每到秋风起,漫步在杭州的街头,寻找哪里有可口的羊肉泡馍。当然,不忘自己制作浙江人认为冬秋进补的红烧羊肉。去菜场购买一条上好的湖羊腿。切块,焯水,冽干。起油锅,放入大量蒜头、姜块,至飘出阵阵蒜姜味,倒如羊肉油煎。加料酒、老抽、白糖,加水覆盖羊肉,旺火烧开后,文火炖二个多小时。最后,收汁。羊肉软烂,香甜可口。烧上一大锅,每餐吃上一、二块。也可清水煮开后,放入面条。待面条快煮好后,放入小青菜。最后,放入二块羊肉,就是一碗滋味浓厚的红烧羊肉面。<br></b><b> 十年前,为了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曾在青川待了三个月。也就适应了四川饮食的麻辣。到后来,反而不喜欢白汤火锅,要吃红汤火锅了。可见,我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br></b><b> 今年上半年,我们一行四人曾去甘南藏区旅游。对于牛羊肉,总是大朵快颐。对于甘肃特色酸浆水面条,也是吃得津津有味。同座就餐者看后,羡慕不已。倒是老大姐、老领导一语道破。我是吃嘛嘛香。</b></h1> <h1><b>  尽管如此,我还是对少时候的味道,念念不忘。如同童年时的口音,到老了,总难以改变。此即所谓乡音无改鬓毛衰吧!<br></b><b> 我最喜欢的还是海鲜。二周不吃海鲜,就得食欲不振,口谈无味。赶快去买点墨鱼,犒劳自己。将墨鱼洗净,切丝。起油锅,放入葱姜蒜,倒入墨鱼丝先炒一下,再放入茭白或大蒜,加料酒,放白糖提鲜,加少许蒸鱼豉油,加水焖烧十来分钟即可。收汁不要太干,带点汤水。墨鱼丝有点劲道,弹弹的。汤水鲜甜无比,拌入白米饭,二、三口,一碗米饭就下肚了。<br></b><b> 去菜场买菜,看见有长梗白菜,双眼发光。赶快买点回家,和毛豆、肉丝一起炒一下。酸爽可口,是下饭的佳肴,能多吃一碗白米饭。<br></b><b> 如今,交通发达。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自己也算是有房有车一族。所以,不时地带上爱人回老家看望八十多岁的老爸老妈。<br></b><b> 知道我们要回家,爸总是提前一天到菜场买好各种海鲜。早早地做好了清蒸梅鱼、葱烧膏蟹、油煎带鱼等,等待我们光临。喝点小酒,吃点海鲜,唠唠家常,其乐融融。转日一早,吃碗姜汁海鲜汤米线。带回几箱蜜桔,带着几分满足,带着对家乡的恋恋不舍,返回。期待着下次再前往。<br></b><b> </b></h1> <h1><b>  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喜欢烹饪。<br></b><b> 记得有一次,曾和同行聊天时,谈着我在家经常烧饭,同行显出一副不削一顾的情态。我对此不以为然 。仍然津津乐道,顾此不疲。好在总有同道中人,频频获得赞誉。<br></b><b> 记得,儿子小时,体弱多病,食欲不振。为此,我们夫妻忧心如焚。<br></b><b> 夏天,为了给儿子开胃,妻从大厨那里讨得一道开胃食谱……牛肉西红柿土豆汤。买一块上好的牛腩,切成小块,焯水,冽干。西红柿、土豆切丁。起油锅,先将牛肉炒一下,再倒入土豆丁和西红柿炒,加料酒、白糖,加水,闷炖半个小时,加少许盐 。大功告成。其实,这有点类似西餐的罗宋汤。既开胃又营养。<br></b><b> 等到儿子十多岁,要发育了,我也相信杭州人所说的甲鱼是滋补上品。但是,老是清蒸甲鱼总觉得太油腻。换个花样,煲个甲鱼靓汤吧!买个野生大甲鱼。请卖菜大姐先宰杀,去除脂肪以及甲鱼上面薄薄的一层膜,做个初步处理。回家后,还得自己仔细处理一番。不然,就要腥臭难闻了。烧一锅水,放入姜片、葱白,倒入料酒,待水烧开后,放入甲鱼。二分钟后,即起出。清水冲洗,彻底清除残余的脂肪、薄膜和油腻物。这时,就可以用手将甲鱼撕成一块块。放入砂锅,加入笋片、火腿片、姜片,倒点料酒,水开后,再小火焖炖半小时即可。一顿吃不完,下一餐,在砂锅里再加点水。烧开后,放入面条。等面条煮得差不多了,放点鸡毛菜。又是美美的一餐,一点也不浪费。</b><b><br></b><b> 也许,再过几十年,等我足够老了,儿子也像我今天一样,回忆儿时的味道。</b></h1> <h1><b>  时间不早了,该去准备晚餐了。儿子今天回家吃饭。<br></b><b> 前几天回家带回来的红壳虾,用猪油和葱姜蒜爆炒,放点蚝油、白糖,带点汤汁,该是鲜美无比。</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