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寻色,聆听秋的启示

临风听蝉(不私聊)

<h3> 那天清晨,上班经过一树梧桐,许是昨夜的秋风,地上已堆了几处枯黄。记得那天,阳光正好,明朗穿过高高的树丫,一片黄叶从眼前落下,有些萧萧却并不悲切,只淡淡的从容而下。</h3><h3> 那一刻,我蓦然呆住,似乎见着生命的壮美, 那微小的秋叶,端庄的姿态。</h3><div> 似乎一切只是轮回,一切都是生命的寻常。。。</div> <h3> 在这样的轮回里,在一叶一叶的枯黄里,大地如调色板变幻着色彩,从绿色到秋香,从秋香到斑斓,秋,就这么不知不觉的来了,总是这么消无声息,总又那么惊天动地!</h3> <h3> 寻秋,去往大山中的指南,去感受生命的炽热、去寻找生命的广阔,聆听秋对生命的启示。</h3><div><br></div><div> 周日,天光晴好,阳光清撤如天边的蓝。正是稻子熟了的季节,车窗外的田野,大片大片的金黄闪闪而过。田头间,农民们收获着稻子的金穗,我们开启着视觉的盛宴。</div><div> 生命的壮美,从来不分大小、也无谓物种,所有的一切,都在各自生命的秋季,以不同的方式回报着这个世界。</div> <h3>  向着大山,我们穿行在山间的公路,天空高远,一路都是疏朗的光影与树色。中午时分,车子拐进东坑村道,我们来到楂岭脚下的郎家大院休息用餐。老朱介绍说,车进来的东坑村道,便是这家大院主人出资修建的。他在回报,回报给予他生命的父老乡亲,回报给予他宽阔胸怀的临安大山。</h3> <h3>  用过午餐,老朱说从这里进入指南村,可以选择徒步,也可以坐车。</h3><h3> 或许是儿时的记忆,对山野古村总有着特别的亲近,于是毫不犹豫,徒步。<br></h3><div><br></div><div> </div> <h3>  进山便是300米的土路陡坡,就如生活给予人的成长考验。气喘嘘嘘上到山的高处,便是一路的平缓。山路说不上有多美,但自有行到凉亭处的自在,走到宽阔处的畅快。</h3><div><br></div><div><br></div> <h3>  指南村,位于临安太湖源头的南苕溪之滨,海拔近600米,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村。村中有一大大的水口,东西两头各有占地470亩的梯田。村的周围古树参天,至今还保留着三百四十多株树种为枫香、天目铁木和银杏为主的珍稀古树,都是国家保护的名木。</h3> <h3>  顺着山道走进村庄。群山围绕小村、古树庇护新楼,喧闹爬满黛瓦的白墙。指南村更像是一个混搭的村镇,在现代中透着古老的气息。</h3> <h3>  到处是赏秋的人,指南村因摄影师的传播已声名远扬。村中的天池,古树下的广场,村民们架起炉火为游人忙着小点,那个藏在深山的村落已蒙上了尘世的喧嚣。</h3> <h3>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h3><h3> 山村的小道,到处是粗壮的古树与落地的枯枝。繁茂将山村掩映在了一片葱郁里。随着台阶上到小村的高处,一树银杏挺拔空中,将金黄撒满屋前的石阶、空地。</h3><h3><br></h3><h3><br></h3> <h3>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h3> <h3> 太阳渐渐西沉,村中人流慢慢减少,斜阳穿过山谷投进山村,到处都是夕阳暖暖的光耀,古老的村落终于恢复了原始静谧的味道。</h3><div><br></div><div> </div> <h3> 太阳隐去,暮霭笼罩山谷大地,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回家,山村重回到了过去的时光。</h3> <h3>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h3><h3> 村中千年的古井,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春秋,听过了几多家的欢愁,养育了多少指南村的子子辈辈。</h3> <h3> 夜半迷蒙,耳边传来淅淅雨声,不知今夜,又有多少秋叶淋落成泥。。。</h3><h3><br></h3><h3> 一觉醒来,已是山光破晓,窗外,群山已被云山雾绕。 </h3><h3> 上午十点,当阳光重回大地,指南村再次淹没在挤挤的人流里。</h3><div><br></div> <h3>  终于见到了大片的梯田,那层层的珞璜。田野的尽头,两树银杏伫立在群山与麦田间,恍然有身处塞外的错觉。那张扬着的强烈的金的色彩,带给人视觉的震撼。</h3> <h3> 指南的秋,实在是一场壮美的生命之舞。他用绵绵的群山、用层层的金黄、用叠叠的色彩,表达着生命不屈的姿态,回报着大地母亲般的厚爱。</h3><h3> 待严酷降临,秋便会收起所有的美丽与色彩,哪怕寒入肌骨,依旧不卑不亢,端庄离去。<br></h3><div> 我想,这就是秋的傲骨!这就是秋带给我们的生命的启示。<br></div> <h3>再见,指南!再见,指南的秋!</h3> <h3>感谢石头小东、徐健、归隐的摄影大作!感谢乐行的各位好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