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研修笔记(一) ——好课程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

洪松

<h3>  11月14日,兴安盟校长研修班在美丽重庆开班。重庆,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在山中建,水从城中流,是山城,是水城。山水文化与巴蜀人文交融相汇。</h3> <h3>  上午是简短的开班仪式。盟教育局郭晓雄科长,各旗县市教育局领导与校长参加。</h3> <h3>  兴安盟教育局郭晓雄科长讲话,要求我们课程联盟校,潜心学习,继续跟进。</h3> <h3>  教师教育网重庆分公司总编张永生热情洋溢的讲话,以及会务组精心制作的学员手册与学习材料,让我们感动,兴奋,温暖!</h3> <h3>  开班结束后,大家按号组队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相熟悉,体验着团队合作的快乐。下午是巴蜀小学潘德梁校长的精彩讲座,引经据典,亲切交流,让我们如沐春风,如见圣贤,收获颇丰。</h3> <h3>  硕果累累,笑逐颜开。</h3> <h3>  八仙过海,如琢如磨。</h3> <h3>  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双江交汇地,文化源远流长。一方水土一方人,课程建设立足本土,根治历史。因此,巴蜀小学提出了“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合格公民”的育人目标。</h3><h3> 他们在课程建设的探索之路上,以学生的全人发展作为课程核心目标。积极构建基础学力、生活实践、潜能开发三维课程。以尊重、激发、共生为核心要素,建设性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更为宽广的舞台上学习成长。</h3> <h3>  整个一下午的课程建设报告会,打开巴蜀小学和孩子们脉搏一起律动的大门。什么是学校?课程是什么?学校课程体系怎么建构?在交流探索中,我们明确了课程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使命,把学生放在课程中心,围绕学校知识文化,德育建设,能力培养进行设计。</h3> <h3>  理论分享,思想生成。</h3> <h3>  课程研究进入深层思考,克服课程表象,让课程落地生根。</h3> <h3>  因为课程,一个特殊的群体,汇聚在美丽重庆;因为教育,一队逐梦人,走进巴蜀学校,聆听,分享,探究,解困。逐步深入的课程改革,激发我们不断寻找课程发展与实践的支点。促进孩子们健康发展,让孩子们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快乐成长,应是每一个教育人课程建设的坐标。</h3><h3> 《论语》有句,(点)曰,“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教育应遵循孩子的生长规律,育德树人,润物无声,好课程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