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天下最贵的书法

老猫

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明书画家、文学家。初名壁(亦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五十四岁以岁贡生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三年辞归。工行、草书,有智永笔意,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亦能隶书。擅山水,师法宋、元,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兼善花卉、兰竹、人物。名重当代,学生甚多,形成“吴门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以下是亲眼若见文徵明的作品。 文徵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后来文徵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文徵明的岳父,又是文徵明的启蒙老师。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徵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徵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徵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徵明一身。 文徵明(1470-1559),江苏长洲人。本名壁,字徵明,后来以字代名,别号停云生、衡山居士。诗文书画俱工,与沉周、唐寅、仇英共称為明四大家。其书初学宋元,后法晋唐,各种书体无一不精。  文徵明是十六世纪明代中叶苏州画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在鑑赏与临习古代书蹟上,他下了许多工夫,并从其中获得新的创作力量。此作精整挺秀,如世人评王羲之书“铁画银钩”者,為文徵明八十二岁(一五五一)时候的小楷书,后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由。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啟发,文徵明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蹟中,追求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一般,冰清玉骨的质感。 文徵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九十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 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文徵明名壁,或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长洲(江苏苏州)人,因世居衡山,号“衡山居士”。嘉靖三年(1524)授翰林院待诏,被称为“文待诏”。文氏书法,上法宋元,远追魏晋,博取众长,自成一家。 这篇行书自书七言律诗,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笔法多用中锋,线条苍劲有力,结体张持有致,带有黄庭坚(1045-1105)的笔法。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