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初知晓云水谣这个陌生的古镇,来源于电影《云水谣》。这座古镇在我的记忆里,是点滴碎片式的,不太完整的。深秋时节,有幸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拂去岁月笼罩其身的神秘面纱,一睹它的芳容,使得记忆的碎片完整了许多、鲜亮了许多。内心由此也满足快慰了许多……</h3><h3><br /></h3><h3> 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南靖云水谣风景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一条百年老街、千年古道。溪岸边,百年、千年老榕组成的榕树群蔚为壮观,榕树下一条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云水谣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h3><h3><br /></h3><h3> "南靖云水谣"原来不是这个名字,原名叫"长教"。2005年底,由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曾经在此拍摄取景。在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为借《云水谣》之名树立品牌,将《云水谣》这部优秀作品的人文意蕴和道德情感充分展现在这条闽西南古栈道上,让游客在观赏奇楼美景,领略古道悠悠、碧水青青的同时,感受闽台交流的深远渊源,当地政府将村中这条长10余公里,全部用鹅卵石铺成的古道正式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将长教命名为"云水谣"古镇。</h3> <h3> 云水谣古镇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电视导演、制作人到此取景拍片。《舌尖上的中国》、《探索与发现》、《记住乡愁》《走遍中国》、《土楼探秘》……甚至无数的境外媒体都做过土楼的纪录片。电影《云水谣》曾在这里取景,《爸爸去哪儿》也来这儿玩过,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有6档节目聚焦和直播过这里的土楼。</h3><h3><br /></h3><h3> 《云水谣》的故事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h3><h3> </h3><h3> 不知道是编剧的有意为之还是山水之间的巧合,电影《云水谣》里面的男主人公叫陈秋水,女主人公叫王碧云。蓝天白云、潺潺流水,古老的老榕树见证了他们真挚的爱情。由此而后,天各一方,半个世纪的思念坚守,演绎出他们的凄美爱情故事。</h3> <h3> 最喜欢云水谣的溪水,河床上布满了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溪边有千年的老榕树,榕树壮观,水景更美。漫步在古镇十里长廊,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溪流水势有缓有急,水里可见游鱼,水面有鸭子悠闲地畅游,溪面上有三三两两拱形或平直的桥梁,沿岸两边年代久远的青砖小楼和沉稳浑厚的土楼穿插相间,楼前房后尽是光滑圆润的鹅卵石铺就的曲折小径。</h3><h3><br></h3><h3> 在这里,你可以抬头看看秋日的蓝天,白云悠悠,蔚蓝的天空像被水清洗过,蓝得澄澈、明亮,感觉天空一下子变高了,胸怀也不由跟着开阔起来。而头顶上的秋阳像进入中年期的人,收敛了暴烈,变得平和温柔,照在身上暖洋洋。站在溪流边,任秋风送爽,微凉却无寒意让你神清气爽。</h3><h3><br></h3><h3> 在这里,你更要低头看看水,水质清净,掬一捧在手心看它慢慢地从指缝间流走……</h3><h3><br></h3><h3> 在这里,时间就是这样用来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的。</h3> <h3> 在这风景如画般的云水谣古镇,套用卞之琳的《断章》是再好不过的了。</h3><h3>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h3><h3>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h3><h3>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h3><h3>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h3> <h3> 云水谣古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这些土楼就是福建南靖的"宝贝",世界文化遗产,诞生于宋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模式。这些土楼姿态万千,除了有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还有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h3> <h3> 走进怀远楼,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怀远楼只设一个大门,大门顶上绘有八卦,八卦下方是大大的"怀远楼"三个大字。怀远楼的名字有两个涵义:一是楼主来自河北怀杨简氏家族,另一个则是要告诫简氏子孙要胸怀远大志向。两侧是一副对联:"怀以德敦以人藉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h3><h3><br /></h3><h3> 大门两侧还有四个装饰花俏的四个大字"福禄寿全!",是在告诫子孙,"福禄寿全"是相对的,只有努力才能获得,而不是顺理成章的。</h3><h3><br /></h3> <h3> 和贵楼,建于1732年,也就是清朝雍正十年,在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建起了这座方形土楼,整座楼宛若陆上"诺亚方舟",具有突出的建筑成就和极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楼"。</h3><h3> </h3><h3> 和贵楼,顾名思义就是劝人以和为贵,因为一座土楼就像一个大家庭,一个浓缩的社会。和贵楼最鼎盛时曾住过300多人,同处屋檐下,以和为贵显得至关重要。</h3> <h3> 和贵楼有"三奇":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世界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此为一奇。</h3><h3><br /></h3><h3> 和贵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它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据说当初选址建楼,开始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地里,建楼的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好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他们觉得地基这下牢固了,就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他们似乎很有把握,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果然两百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现在,你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这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此为第二奇。</h3><h3> </h3><h3> 和贵楼的第三奇,即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左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甜美,井中几条红鲤鱼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由于两口井材料构造的不同造成的奇特景观。由于沼泽地浅层是腐烂的沼泽水,而深层是可饮用的地下水。所以在设计时都将两口井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是,清水井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这就导致了清水井壁缝隙较少,而浊水井壁缝隙较大。而两口井在通过沼泽水层时大量沼泽水渗入浊水井导致其浑浊有毒,而清水井却没有太多渗入所以可以饮用。这两口井被人称为"阴阳井"。据专家考证,这两口井的泉眼分别位于两条不同的水脉,一清一浊,因此才会形成"阴阳井"的奇特现象。</h3><h3><br /></h3> <h3>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h3> <h3> 云水谣的美在于它蔚蓝的天空,还有那沿着古道上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榕,还有那川流不息的溪流,以及土楼那一墙一瓦一门一联,一家一户一灶一井,无不透视出土楼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这片记录了古城兴衰、历史风云的一方山水,永远不会停止它无言地诉说。我们来或者去,它都永远在这里!在这里续写着新的传奇、新的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