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兴衰成败启迪什么

飞龙

<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群雄并起。刘备素有大志,欲匡扶汉室,伸大义于天下;然而,他半生落魄不堪,颠沛流离,无一安身立业之本。由此,他感叹命运,把原因归于“命运多蹇”。</p><p class="ql-block"> 后幸得世外高人司马徽点化,他告诉刘备:“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假如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向刘备推荐了孔明和庞统。接着徐庶又力荐孔明。至此,刘备才认识到人才的价值,于是他便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以诚心和大志打动孔明。孔明出山后,一方面大力举贤荐能,网罗人才,不断壮大刘备阵营;另一方面,在文治武功上制定一个个英明策略,胜赤壁、得荆州、取西川、定汉中,遂使刘备称王称帝,与原本较强的政治割据势力曹魏、东吴成三国鼎立之势,分庭抗礼,不相伯仲。这时,刘备的命运以及他的皇朝呈现出一片崭新气象。在他的麾下,文有孔明、庞统、法正等贤臣辅佐,武有关羽、张飞“五虎上将”效命,可谓群星闪烁,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 但随着开国功臣关羽、张飞等遇害,特别是孔明去世后,西蜀后期政权出现了严重的人才危机,明显青黄不接。蒋琬、费袆循规蹈矩,才气不足,缺乏进取精神,毫无建树;姜维是孔明苦心培养的接班人,以一己之力苦撑危局,九伐中原,但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其政治胸襟和战略眼光实难挑起治国治军和一统中原的大任,与孔明相比黯然失色;魏延、杨仪之流,一个有勇、一个有谋,还算个人才,假若西蜀及时对他们因势利导,处理好内部矛盾,合理安排职位,各司其职,或者不至于被杀或被贬,加重了西蜀的人才危机;而后主刘婵沉醉酒色,听信小人宦臣黄皓的谗言,主子昏暗,小人当道,姜维不得不托屯田避祸沓中,以至造成了战略防守布局上的漏洞。公元263年,素有谋略的邓艾以区区数万兵马孤军深入,暗渡阴平得手,收降敌,破绵竹,如入无人之境直取成都,后主刘婵投降,西蜀灭亡。民谚云:“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就是对西蜀后期政权人才衰退、将少兵乏凄凉境况的真实写照;反之,魏国自曹操死后,司马懿父子、钟会、邓艾等,个个雄才大略,奇峰迭起;东吴继周瑜之后,孙权“提鲁肃于凡品”、“拨吕蒙于行阵”、“用陆逊于年幼望浅”,可谓一浪推一浪,致使东吴政权可以在西蜀政权灭亡后延续 17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想起西蜀的兴衰成败,不由得唏嘘不已。西蜀政权灭亡原因是多方面,但人才青黄不接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西蜀的兴衰成败所显示的强烈人才观念启示我们: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务必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人才制胜的观念,不失时机地确立严格而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监督机制,促使人才脱颖而出;并努力创造条件,营造人才得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行业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证。如何选人用人呢,窃以为:</p><p class="ql-block"> 一是要有识人之明,用人以德。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关于识人之道,历史上最值得借鉴莫过于《诸葛武候》记载孔明的用人之明。即:问之是非而观其忠,穷之辞弁而观其变,咨之计谋而观其识,告之祸害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谦,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也就是说,在识人用人之际,应该在大是大非前看他的志向,在山穷水尽前看他的变通,在各种办法前看他的抉择,在祸难临头时看他的勇敢,在酩酊大醉时看他的本性,在物欲诱惑下看他的清廉,在分配任务后看他的信用。领导知人与识人对于人才发展至关重要,假若世无伯乐,人才得不到应有重视,纵是“千里马”也只能仰天长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永远居于第一位。一个有徳的人必然是一个想干事、勤学习、善履责的人,一个无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想干事、滑于钻营、眼光短浅、胸襟狭隘、不思进取的人。</p><p class="ql-block"> 二是要有择人之慧,唯才是举。坚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选人用人,看人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潜力,容其短,扬其长。对于一些政治觉悟高、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要大胆使用,破格提拔,不应以外表取人,不应以资历衡量,更不应因某人某项优点比较突出,就忽视其不足,有缺点,就否定他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三是要量才而用,才职相配。庞统是与孔明齐名的士人。刘备却以貌取人,让他做小小的县令。庞统非百里之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材小用。通过这个典故,我并不主张,当领导安排不当时对酒糊涂,倦于视事;我只想说:才职不配是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后果。一者,挫伤人才的积极性,使人才意志消沉;二者,负其所学,找不到施展才干的机会和舞台;三者,终为他人所用,最终导致人才流失,贻误事业。</p><p class="ql-block"> 四是要未雨绸缪,用人以先。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就是说金子可以经得起岁月消耗;然而人才则不同,因为人都有一个施展才华的黄金期,如果不用在其时,用当其位,人才的价值就会贬值,就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因此,要增强发现选拔使用人才的责任感、紧迫感和机遇意识,以识人的慧眼,善于发现人才,及时起用人才,同时要注意后备人才培养和储备。</p><p class="ql-block"> 五是要建机立制,加强监督。实际上,选什么人用什么人,还有一层更深刻意义,就是在取舍之间,体现出不同的风气,反映出不同的政治生态。选用一些德才兼备的人,不但有利于事业,亦可凝聚人心,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而选用一些看风摆舵的“和事佬”,不讲原则“好好先生”,阿谀奉承的“马屁精”,带有裙带关系的“不学无术之辈”,只会贻害事业,并可能使已有成果毁于一旦。因此,要加大对选人用人监督力度,在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逐步健全选拔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用人失误失察追究制,切实解决用人能上不能下、责任不明确和用人失误失察无法追究等问题,防止和克服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