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种菇绽奇葩

浩歌工作室

<h3>  秋水绿岛共长天 满野新谷待开镰 林下种菇绽奇葩 更有藏红花正艳 11月11日,上海有关医疗专家前往崇明世界生态岛,考察邹大茹庄园林下菇栽培基地,感受崇明岛绿色生环境,一睹林下菇的诱人风采,探讨崇明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之路。 庄园总经理王有涛热情接待,并介绍了开发林下菇业,发展健康养生和循环经济的实践。<br></h3> <h3>  因为有了奋斗意识,才拥有理智之思,才收获金秋的硕果和生活的快乐。从印刷大王到蘑菇大王,王有涛总经理的事业拓展,自有其独特的思路。“我要做人家没有做过的事,才能有成功的希望。“这是他重复无数次表达的人生的真缔。 王总今年步入不惑之年,大学学的是美术设计,但是正如列宁所说,历史让他走进了另一个房间。他收购这个占地1500亩的庄园,开始了他的农业创新之旅。</h3> <h3>  用灵魂热爱生活的人,每天都在发光,每一步都走出好风景。王总以理想的风帆驾驭生命之舟,让事业变得更精彩。他有一个梦想,要用林下茹业改造缺乏效益的杂树生态林,让生态林为崇明农民造福。<br>  他在上海农科院的支持下,成功地研制出了林下茹的菌种,用稻草桔杆铺在生态林地上,然后播上菌茹种,在5一28摄氏度条件下,就能长出菌茹,亩产可达2000多斤,效益至少6000多元。</h3> <h3>  这种圆筒形的菌菇床,是王总又一种载培方法。这种菌筒用优质糠麸和木屑为基质,堆放在林下大棚内,每个菌筒一季可产4一5斤,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高产优质高效的菌茹业。如果发展生态旅游,游客可以买回家放在避光处,菌菇自然生长,即采即食,新鲜美味,产业潜力无穷。</h3> <h3>  筑梦生态林,创业不言苦。王总告诉我们,他出生在安徽绩溪农村,父亲当过社长、民办教师。清贫孕育理想,艰苦成就大业。 他说,投身农业,我不是为钱而来,而是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农民自己能创业,改变传统农业的低效益面貌。于是他设计了庄园为农民提供菌种,农民在林下种蘑菇,庄园再收购上市或深加工的菌菇产业化一条龙的发展新路。</h3> <h3>  他爱菇如子,爱场如家。家有两个孩子,小的宝贝女儿才15个月,他无法回家亲亲小宝贝,只是怀揣手机里的照片,晚上看上几眼。他每天忙碌在蘑菇棚,还要接待、外出,有时饭也吃不上,但毫无怨言。然而他为了让村民增收,招收了50多个村民打理农庄,他和谒可亲,让父老乡亲倍受感动。</h3> <h3>  看庄园内外,一派丰收景象。他发展林下产业,结合生态观光旅游,农庄渐入佳境。</h3> <h3>  在林下茹基地不远处,王总还有一道风景线,那就是油茶园。他试种的一片油茶树迎风而立,满树洁白的茶花在风中摇曳,格外显眼,并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王总说,他在绩溪老家已培育了几十万株油茶树苗,不久将&quot;空降&quot;崇明,成为替代生态林的新品种,实现生态林低碳循环和富氧循环的双重效应。</h3> <h3>  崇明,是藏红花的原产地。在向化镇,专家们考察了敦伦藏红花公司。自古以来,藏红花浑身是宝,既是保健药品,又可加工成香料,还可制成天然色素,成为崇明&quot;三白一红&quot;的一大特产,为农民栽下了一棵摇钱树。</h3> <h3>  高15公分左右的球根藏红花,栽培在可移动的多层木架上,只需喷雾,不用浇水,每季一枝能长两朵花。其绛紫色的花瓣,中间有三根头发絲般的鲜红色的花蕊,这就是名贵的藏红花,通过手工,一絲一丝摘下来。周围的花瓣,柔如绸缎,香气四溢。</h3> <h3>乀</h3> <h3>  崇明,祖国的第三宝岛,正在向世界生态岛的目标进发。我们需要象王总这样的开拓创业者,为崇明增光添彩,为农民造福谋利,共同谱写新的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