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二〇一七年金秋,阳光灿烂,秋高气爽,又到了欢聚的时间。我们班四十多人,聚会在清华酒楼,与五十多年前的老师相见,与多年未曾谋面的蒋兆基同学会面。考虑到两位老师与我们分别多年,每幅照片尽可能把大家的名字标出,以方便老师分辨。</h3> <h3>这次我们请到了两位班主任老师。一位是李白水老师,另一位是沈民慧老师。两位老师都年逾古稀,但身心健康,精神矍烁,记忆力惊人。五十多年来教过了那么多学生,竟然当年我们入学初中时家访的细节都还能回忆起来,令人佩服和感动。</h3> <h3>▽ 时任我班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李白水老师。 摄影/潘苏梅</h3><h3></h3> <h3>▽ 时任我班初三年级的班主任沈民慧老师。 摄影/潘苏梅</h3><h3></h3> <h3>看望两位老师</h3> <h3>▽ 丁惠玲、陈玮君问候李老师。 摄影/潘苏梅</h3><h3></h3> <h3>▽ 王鸿甫、蒋兆基向李老师敬酒。 摄影/华悌</h3><h3></h3> <h3>▽ 田世荣、许秉炎与李老师在一起。 摄影/陶树元</h3><h3></h3> <h3>▽ 王文钊与李老师握手。 摄影/陶树元</h3><h3></h3> <h3>▽ 霍三棣、张伯荣、高中元和顾春光向李老师敬酒。 摄影/田世荣</h3><h3></h3> <h3>▽ 华悌、陶树元、张卫平向李老师敬酒。 摄影/田世荣</h3><h3></h3> <h3>▽ 唐念椿、马恒蓓看望李老师。 摄影/杨咏雪</h3><h3></h3> <h3>▽ 蒋荣坤问候李老师。 摄影/杨咏雪</h3><h3></h3> <h3>▽ 石铭人、马恒蓓、唐念椿与李老师一起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叶觉民向李老师问好。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王履青、叶觉民与李老师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许秉炎与李老师握手。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霍三棣、张伯荣与李老师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顾春光、高中元、张伯荣向李老师敬酒。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王鸿甫向李老师敬酒。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陶慧珍与李老师握手。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华悌、田世荣邀请李老师加入我们的班级微信群。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同学们与沈老师欢聚一桌。 摄影/华悌</h3><h3></h3> <h3>▽ 唐念椿、李文娟与沈老师合影。 摄影/华悌</h3><h3></h3> <h3>▽ 王履青与沈老师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石铭人与沈老师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陶慧珍看望沈老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孙泉妹请沈老师就座。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陶慧珍、唐念椿、孙泉妹与沈老师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华悌与沈老师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欢迎老同学蒋兆基</h3> <h3>▽ 奚文山、谢家灿、陶树元、王鸿甫与蒋兆基碰杯。 摄影/华悌摄</h3><h3></h3> <h3>▽ 两位蒋同学合影(蒋荣坤、蒋兆基)。 摄影/庞显成</h3><h3></h3> <h3>▽ 周国良、奚文山、王鸿甫、孙泉妹与蒋兆基在一起。 摄影/华悌</h3><h3></h3> <h3>▽ 杨咏雪、田世荣与蒋兆基合影。 摄影/潘苏梅</h3><h3></h3> <h3>▽ 奚文山与蒋兆基合影。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陶树元和蒋兆基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田世荣、奚文山、丁惠玲与蒋兆基合影。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丁惠玲与蒋兆基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陶慧珍同学安家在太仓,路途较远,且她的腰椎动过手术,不宜长时间行走,参加聚会有点困难。但令人意外的是她竟然抱病出席。</h3> <h3>▽ 陶慧珍和同学们在一起。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陶慧珍和石铭人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浓浓同学情</h3> <h3>▽ 霍三棣、孙于全、李文娟同学与戈金良干杯。 摄影/华悌</h3> <h3>▽ 杨明华与王履青 摄影/华悌</h3><h3></h3> <h3>▽ 聚会现场之一(孙泉妹、吴小联、谢雪萍、朱军、杨明华和王履青)。 摄影/华悌</h3><h3></h3> <h3>▽ 聚会现场之二(谢家灿、陶树元、孙于全和霍三棣)。 摄影/华悌</h3><h3></h3> <h3>▽ 陶树元、华悌、叶觉民。 摄影/潘苏梅</h3><h3></h3> <h3>▽ 聊什么呢?又皱眉头又是笑(朱军、孙泉妹、董美琪)。 摄影/潘苏梅</h3><h3></h3> <h3>▽ 扳起指头,娓娓道来(霍三棣、孙于全、马恒蓓和张伯荣)。 摄影/潘苏梅</h3> <h3>▽ 学无止境,切磋交流。 摄影/潘苏梅</h3><h3></h3> <h3>▽ 笑的好开心(丁惠玲和陆建平)。 摄影/潘苏梅</h3><h3></h3> <h3>▽ 聚会现场之三(俞喆舫、李文娟、周金水)。 摄影/潘苏梅</h3><h3></h3> <h3>▽ 聚会现场之四(孙泉妹、丁惠玲、俞喆舫、周金水)。 摄影/潘苏梅</h3><h3></h3> <h3>▽ 聚会现场之五。 摄影/田世荣</h3><h3></h3> <h3>▽ 聚会现场之六。 摄影/田世荣</h3><h3></h3> <h3>▽ 聚会现场之七。 摄影/田世荣</h3><h3></h3> <h3>▽ 邵鲍佩和吴菊兰。 摄影/杨咏雪</h3><h3></h3> <h3>▽ 聚会现场之之八。 摄影/杨咏雪</h3><h3></h3> <h3>▽ 高中元与蒋荣坤。 摄影/杨咏雪</h3><h3></h3> <h3>▽ 潘苏梅、丁惠玲和陆建平。 摄影/杨咏雪</h3><h3></h3> <h3>▽ 面授机宜(霍三棣和张伯荣)。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聚会现场之九(吴小联、谢雪萍、朱军和杨明华)。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聚会现场之十(华悌、许秉炎、陶树元)。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华悌与许秉炎。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室内不让抽烟,手足无措,蓝瘦香菇。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聚会现场十一(叶觉民、周国奋、潘和观、王文钊)。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在马老师的见证下,两位同窗九年的老同学终于见面了。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聚会现场十二(杨咏雪、潘苏梅、陆建平、董美琪)。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吴菊兰、杨咏雪、潘苏梅、陆建平。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聚会现场十三(丁惠玲、周金水、陈玮君、邵鲍佩)。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高中元、顾春光、马恒蓓和俞喆舫在交谈。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陆建平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聚会活动不缺席,但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孙于全。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田世荣和许秉炎。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聚会现场十四。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顾春光、邵鲍佩、叶觉民。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静文同学,看了这张照片,你感到压力了吗?该给蒋老师补补身子了(王鸿甫和蒋荣坤)。 摄影/ 张卫平</h3><h3></h3> <h3>▽ 王文钊与奚文山。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聚会现场十五。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悄悄话(高中元和霍三棣)。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聚会现场十六。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王文钊和周国奋。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董美琪和陈玮君。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吴小联、陶慧珍、马恒蓓和孙泉妹。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既是老同学,还是老同事,双倍的情谊(唐念椿和董美琪)。 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群主摆开架势,准备拍摄合影。摄影/张卫平</h3><h3></h3> <h3>▽ 女同学与老师的集体照。 摄影/华悌</h3><h3></h3> <h3>▽ 男同学与老师的集体照。 摄影/华悌</h3><h3></h3> <h3>有关拍摄“全体同学与老师合影”的小插曲:</h3><h3> 聚会活动的重头戏是拍摄大合影。对好镜头后先由华悌同学手动拍摄了一张,之后,他归位来到同学之中,设想通过遥控器控制快门,留下全体聚会人员的合影。不知是遥控器的按钮没按到位,还是由于前排人员的阻挡,而隔断了遥控信号,总之,待活动结束后才发现,集体照没有拍摄成功,成了一个无法挽救的遗憾。</h3><h3>于是,有了第一版缺少两名同学的集体照。为了,弥补这一失误,采用文字说明“因技术原因,摄影师华悌和时髦的庞显成未摄入画面,请大家记住他们”的无奈之举。</h3><h3>奚文山同学建议采用P照片的技术,把两位同学的形象添加到画面中去,可是我们这帮老头老太尽管想“与时俱进”,但要真刀真枪的操作,还是心有余力不足。此时邵鲍佩同学在幕后请她女儿帮忙,首先把庞显成同学的形象搞好了。给了大家一个惊喜。接着,再接再厉,又搞好了华悌同学的头像。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集体照。这就是第二版的来历。</h3><h3>好事多磨,精益求精。集体照有了,还希望能更好。于是提高照片的清晰度,把P上去的华悌同学的个头再“长高”一点的要求又提了出来。邵鲍佩同学母女一一满足,所以,有了集体照的第三版。</h3><h3>正如张伯荣同学所说:</h3><h3>全家福照遗缺憾,两位弟兄未露脸。</h3><h3>邵氏母女显身手,晨歌夕唱臻团圆。</h3> <h3>▽ 全体同学与老师合影(第一版) 摄影/华悌</h3> <h3>▽ 全体同学与老师的合影(第二版)。 摄影/华悌 图片修饰/邵鲍佩母女</h3> <h3>▽ 全体同学与老师的合影(第三版)。 摄影/华悌 图片修饰/邵鲍佩母女</h3> <h3>聚会后的反馈</h3> <h3>李白水老师的感言:昨天我和沈老师参加你们的盛会,心情久久未能平静。四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虽然你们的容颜有点变了,头上也增添了些许白发,一时间叫不出谁的名字,但同学之谊,师生之情并没有变。岁月匆匆似流水,披沙拣金,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同窗谊、师生情如琼浆,历久弥香!感谢大家的盛情邀请,谢谢华悌的阳澄湖大闸蟹,谢谢摄影师们拍下的一个个珍贵的瞬间!</h3> <h3>马恒蓓同学回复:李老师:在照片中,已分不清师生,说明您健康不显老,而岁月对我们的摧残已深深地刻在每个同学的脸上!愿老师幸福快乐,永葆年轻!</h3> <h3>李文娟同学回复:李老师在我们同学的印象里很深刻,是我们刚进中学的班主任,对我们的教育我们终身难忘。谢谢你能参加我们的聚会,欢迎下次再来。</h3> <h3>华悌同学回复:李老师,你太客气了,昆山应时水产,不必言谢,老师的教诲铭记在心终身受用!昨天有幸和老师欢聚一堂,度过了愉快的一天!</h3> <h3>奚文山同学赋诗一首:</h3><h3>谢他谢你谢大家,感谢之声不停歇。</h3><h3>同是三中校园人,同学师生情谊长。</h3><h3><br></h3> <h3>蒋荣坤同学续接一首:</h3><h3>同学师生情谊长,天南海北聚一堂。</h3><h3>同窗相见不相识,抚今追昔诉衷肠。</h3><h3><br></h3> <h3>张伯荣同学再续一首:</h3><h3>红枫香菊银杏黄,长亭短亭赴约忙。<br></h3><h3>皓首师生喜相聚,持螯把酒话沧桑。</h3><h3><br></h3> <h3>最后,牵挂因故未能参加聚会的张志祥、胡寿康、胡静文、陈曼娟、陈国良、黄苏生、叶文强、叶庆苏、周小平等同学。</h3><h3><br></h3><h3><br></h3> <h3>感谢两位老师参加我们的聚会,祝两位老师健康长寿!</h3><h3><br></h3> <h3>感谢李文娟、王鸿甫、杨明华和王履青同学为聚会做的精心准备。</h3> <h3>让我们保持良好心态,适当锻炼身体,身心愉快,一起慢慢变老。期待来日再相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