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天域——巴丹吉林大沙漠

土豆

<h3>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是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并为世界最高大沙丘所在地,平均海拔1400-1600米,最高峰2040米。</h3><h3> 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约270公里,南北宽约220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和谷地在沙漠中交错分布,以流动沙丘为主,约占沙漠总面积的83%,流沙面积仅次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h3><h3> 巴丹吉林是蒙古语译音,巴丹是由巴岱演变而来,原意究竟是人名还是地名已无从考证。传说古代曾有一名叫巴岱的人在此居住。“吉林”的意义有两说:一说是由藏语“哲让”演变而来,意为地狱。另一说是数词“六十”,指这片沙漠中湖泊众多。</h3> <h3>  巴丹吉林的沙丘高大密集,高峻沙山占到沙漠总面积的61%。沙漠中部是高度在200——300米的复合型沙山,形态复杂。巴彦诺尔、吉诃德沙山高达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根据形态特征,这里的沙丘可分为新月形复合沙丘、金字塔状沙丘和巨大沙山三种类型。</h3> <h3>  巴丹吉林中心地带的沙山皆可随风而鸣,是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人走在其中,会听到各种呼啸声,十分奇妙。零星镶嵌的诸多海子,与高大的沙山相映成趣,景色瑰丽而又充满神秘感。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沙山高度超过了撒哈拉沙漠的最高峰,被称为“沙漠珠穆朗玛峰”。</h3> <h3>  这里属于温带干旱和极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多集中在6至8月,年降水量仅40至80毫米,蒸发量则是降水量的40至80倍。年均温度7-8摄氏度,绝对最低温度零下37至零下30摄氏度,绝对最高温度37-41摄氏度,沙面最高温度可达70-80摄氏度。年均风速4米/秒,八级大风日30天左右,主要是西北风。光照强烈,是内蒙古光照最充足、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冬、春季大风强劲,是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一年中大风天数可达60天之多。</h3> <h3>  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部沙山间,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俗称海子),约有144个,单个海子面积1~1.5平方公里,最深处可达6.2米。海子多为咸水,不能饮用。在沙漠的西部和北部,有两个较大的湖盆,西部的古鲁乃湖约18公里长,10公里宽,北部的拐子湖约10公里长,6公里宽,湖滨地带水分涵养较好。沙漠中有多处泉水涌出,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可供人蓄饮用。湖周围植物生长茂密,多为湿性、盐生等类型,常以湖水为中心,与周围沙丘呈同心圆状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现以沙生植物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海子周围常为牧场和居民点。</h3> <h3>  巴丹吉林沙漠人烟稀少,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个居民点。这里没有种植业,居民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全国各旗、县之冠。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地异常困难和危险。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古鲁乃湖和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h3> <h3>  巴丹吉林庙,是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唯一的寺庙。它始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55年),由于深处大漠、人迹罕至,一直保持着原貌。 其规模不大,占地仅273.7公顷,是一座上下两层的中式楼阁建筑。</h3><h3> 因为有庙,当地蒙古族牧民把这个沙漠绿洲称为“苏敏吉林”,意为有庙的海子,简称“庙海子”。这里虽然仅有3家住户,却是巴丹吉林沙漠牧民的活动中心。</h3><h3> 庙海子虽是盐湖,但碧波轻漾、卤虫繁生,成百上千只野鸭以此为食,浮水嬉戏;湖畔甘泉喷涌,绿草如茵,芦花纷飞。数十棵柳树、沙枣树华荫如盖,一群群山羊、骆驼和驴骡各据一隅,悠闲地吃草,生人靠近,畜群突奔,惊起一群黄褐色的青蛙。待到夕日西下,残阳如血,牧民的平房升了炊烟……恍如进入了水乡江南。</h3> <h3>  这部美篇仅是一个地理介绍,仅供各位大致了解这个神秘的地方。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