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行

越之南

<h3>  我公公家是个大家庭,兄弟姐妹有九人,公公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姐姐,我们叫大娘娘。大娘娘家定居在台州的临海,一次亲戚聚会上偶然说起"等到橘子红了时,大家去临海摘橘子去"。</h3><h3>  果真,11月初的一个周三早上,我们出发去到临海。<br /></h3><h3><br /></h3> <h3>  到临海已经中午时分,大娘娘家的最小的表哥--克军哥把我们一行带到了叫龙潭村的农家吃饭,进到包厢一看,暗自纳闷,咦,咋没有成品的菜?只见满满一桌子的配菜和厚厚一沓面饼,克军哥说这叫"麦油脂"是台州当地有名的小吃,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2呢!</h3><h3> 麦油脂说是小吃其实就是主食,因为在面皮里包罗了餐桌上所有的菜肴:鸡蛋皮、胡萝卜丝、芋艿、洋葱、莴笋、鳝丝、炒肝、粉丝、红烧肉~~想吃啥包啥,千万不能忘了加红烧肉的汤汁哦!</h3> <h3>  </h3> <h3>  动手吧,一边卷起,围边折过来,边滚边卷,呵呵,一口下去满嘴油脂,的确挺好吃的,就是有点撑!</h3> <h3>  农庄所在的龙潭村,又称龙潭溪,四周有山峦环抱,一条溪沟蜿蜒在村子周边,可惜已经干涸没有水,但村里的柿子树结满了柿子,红艳艳的挂在树枝煞是好看。</h3> <h3>  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上了柿子。柿子高高的挂在树上,不能摘,摘了也不能直接吃,但我想这里柿子一定也是很好的,柿子和橘子难道也是表亲哈。</h3> <h3>  吃完午饭我们一干人就奔向这次活动的主题,去摘橘子。车子绕出山里,沿着公路就我们看到大片成熟的橘子,金灿灿的一望无际。</h3><h3> 我们去摘的一家橘子园坐落在著名的涌泉村,叫梅尖山的果园。</h3> <h3>  从梅尖山的山顶上望下去,有条宽阔河流环绕在四周,河流之外有绵延的山脉,怪不得临海的橘子那么有名,原来的地理条件好啊,气候宜"橘"呢!随手摘下一个桔子剥开,皮很薄,果肉酸甜可口,最重要的是水分多到爆。</h3> <h3>  透露一个判别橘子优劣的方法:1看,色泽鲜艳,色差较小,外形匀称尾部蒂头圆且大;2摸,摸上去手感细腻的橘子,皮薄水多。3闻,闻上去有一种淡淡的芳香的气味。哈,成内行人了。</h3> <h3>摘橘子冠军夫妇。</h3> <h3>  我们庞大的摘橘队伍,也是表亲们一大群,中间白发老人就是大娘娘,90岁的人腰杆笔直鹤发童颜,这中间我和克军嫂算是年轻的了,蹲着照相。</h3> <h3>  台州府城是个有18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其中的台州府城墙最为有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沿江而起,依山而筑,人称"江南长城"。</h3> <h3>  次日,我们一行人准备穿过东湖的楼台水榭,相约去爬江南长城。</h3><h3> 东湖位于台州府城墙的东面,紧挨着大娘娘家,克军哥说这东湖就是他家的后花园,几乎天天陪大娘娘来散步,大娘娘年轻时还曾经在此工作过。幸福的生活大概就是如此了,一座美丽而熟悉小城,一生倚着花园居住,一个伴随左右的儿子。</h3> <h3>  走进东湖老公在櫵云阁里驻足,骆临海祠是为了纪念骆宾王而修建,骆宾王曾经在临海当过县承。</h3> <h3>逢源亭</h3> <h3>  出了东湖的北门,我们进入临海府城墙的北门--揽胜门。</h3> <h3>  登揽胜门必须爬过198级台阶的好汉坡,我看着就害怕,毕竟也是年过半百的老妇,心怯怯然,不料被表嫂一眼看穿,她说:"不怕我们走便道",太好了!</h3> <h3>  登上揽胜门,回头看见整个东湖尽收眼底。</h3> <h3>烽火台</h3> <h3>老城墙</h3> <h3>最高峰,白云楼。</h3> <h3>  在北固山中段有个城隍庙,距今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从巨大的樟树半壁树干看的出它的历史久远,虽然遭雷击只剩下半片树干但树上的新生命依旧苍翠。</h3> <h3>  整个台州府城墙应该有5000米长,我们没有全部走完,到朝天门我们就下了城墙。</h3><h3> 我之前因工作曾经到过临海和江南长城,但这次纯粹是家人游玩其轻松程度当然不一样,和夫家表亲们在一起唠唠家常,逛逛吃吃,轻松自在。我们这代人都是多子女且年龄相仿,都到了退休的时候,从四面八方汇拢到一起实属不易,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在聚在一起看看老人,聊聊小孩,欢乐度过余下美好的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