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的俵伯母弥留之际,我赶去探望。</h1><h1>       伯母已不能言语,狭小的房间里围满了亲友们。我看到年迈的伯父,俯在床边,躬起的背胛骨凸起,更加显得苍老。</h1><h1>         伯父颤抖的手端着坦口茶盅  ,喝了一口,然后给伯母喂着茶水,一口一口,伯母的喉结在蠕动 。伯父喃喃的说着话,声音小得只有他自己听得清楚。神保  ,你是最后一次喝茶了,六十年还差二十八天,我们喝了好顺茶,就处到现在 ,趁着你还有口气,你再尝尝。伯父将茶叶撸在嘴里,平常瘪瘪的腮帮子在呱唧呱唧的咀嚼中涨得鼓鼓的。伯父给伯母喂了一口,喉咙里吐出含糊不清的话来:谷雨冒到,对门山上那几个你摘了几十年的老茶蔸子,才冒了丁点绿。知道你一世就喜欢这口茶,我昨天去弄了点来,做好了,才一搲,这是我嚼细了的,你吞了吧。一世人你就喜欢这茶,冒呷过么哩好东西,吞了这嫩叶子吧。伯父又躬起身来,把嚼碎了的茶叶末子再次喂进伯母的嘴里,伯母喉结动了几下,咕噜一声,吞下去了。接着,呼出一股大气,伯母安详的走了。</h1><h1>        满屋子哭声一片。</h1>  <h1>  伯母于四七年五月与伯父订婚,六月里伯父母亲病逝,七月伯母父亲急病身亡,按习俗服里成亲。从此,这对苦难的夫妻一起走过了整整六十年,六十年他们经历了常人没有经历的困苦和悲伤。</h1>  <h1>         伯父出身贫寒,民国二十八岳阳沦陷,大批难民来渭洞山区(张谷英)避难,其中不乏进步人士,他们举办平民学习班。不收学费,传授文化知识,输灌共产党的先进思想。伯父积极向上,不但文化知识学得扎实,而且思想进步很大。以致五二年抗美援朝征兵,已结婚五年,家有老父,小姑,一男一女六口之家的伯父,毅然以五代单传身份,抛妻弃子,踊跃参军。</h1>  <h1>  六载军旅生涯 ,伯父凭着满腔热血,经历了多次战斗,后来调福建 ,参加炮轰金门等大型反蒋战争,两次荣立三等功,最后任司令部机要文书。为了响应建设农村号召,伯父带病复员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h1>  <h1>  伯父在部队从事过汽车驾驶,复员后他被招进醴陵县汽车运输队,从司机做起,一直做到车队重要岗位领导。 </h1><h1>        时值三年饥饿,伯父爱父、疼妻、怜妹、惜子,竟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回到故乡务农。回乡时幸遇集体食堂下放,伯父日以继夜,开荒种粮,才使五口之家摆脱饥饿,度过难关。</h1><h1>         不过,三年饥饿,也给他埋下了苦果。由于营养不良,长子身体质弱,三女发育不良。</h1>  <h1>  伯父身高不及一米六,为了八口之家,务农期间他当过脚夫,当过樵夫,种田耙地,挑粪担粮,繁重的劳动压弯了他的腰杆。</h1><h1>        他后来自学圆桌手艺,为乡亲打盆桶家什。又学豆腐制作,打白豆腐,炸油豆腐……瘦小的身躯,扛起了这个大家庭。</h1><h1>         </h1>  <h1><br>         伯父特别重视教育,最困难时期,她送妹妹读书,需要劳力的时候,连长女都送了高中毕业。可想而知,伯父伯母为了培养小姑,培养子女,付出了多少劳动 ,费尽了多少心血。</h1>  <h1>  伯父伯母,正如他家那张古老的梯子,让儿孙们踩着他,一步一步攀登。</h1>  <h1>  伯父务农期间 苦钻农机农技,成为村上的技术员。 他利用农闲的日子拜访战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增长见闻。他去过西安大雁塔、钟楼等景点。每到景点,总是将名联名句,诗词歌赋手抄下来,反复吟诵。</h1><h1>         他写的一手好字,对联贴切,雅俗共赏,所以屋场红白喜事,请他办理应酬,他忙的不亦乐乎。 </h1><h1>         古村开发后,他帮助收集资料,遇到游客来王家塅,免费导游。有时候游客赠予小费,表示感谢,他一概不收。他说,祖先的孝友家风,我们不能违背,来的都是客,客人看得起我们张谷英村,我为祖先感到骄傲,怎么能见利忘义呢。</h1>  <h1>  其实伯父伯母非常幽默,伯父的顺口溜也很有趣:我记得他这样逗小孩子夜里尿床:某某某,真不错,床上夜夜修水库。养鱼不用塘,养的鱼儿扁担长……<br></h1><h1>        <br></h1>  <h1><br></h1><h1>        伯父伯母的苦难不只是生活的压力,而是人生中最痛苦的子女别离。</h1><h1>          二女出生于饥荒时期,因为营养不良,患小儿麻痹症。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伯父伯母担心女儿受歧视,想留在家。后来好心人找到婆家,婚后婆家疼爱,岂料,却死于难产。</h1><h1>          二女离开的日子,伯父不愿意自己的痛苦影响家里其他人。他常常下夜起来,独坐天井边,吸着旱烟,仰望天空,任露水与泪水在一明一灭的烟火中流淌。这时候,总是伯母将衣服披在伯父 身上,陪伯父在静静的夜晚,看流萤飞过,相拥流泪。女儿是共同的血肉,悲痛是共同的悲痛,那时候两个老人已经走过了四十五个春秋 ,步入暮年。</h1>  <h1>  伯父七十四岁那年春上,放牛时不慎摔倒,肠子都摔断,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乡亲们都恭维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岂料大福未来,大难接踵而至。</h1><h1>        夏天,四十出头的长子 , 被检查出患有绝症。他遍寻良医,拜佛求神、华佗无术,不久离别父母,舍弃妻子,丢下三女一男,匆匆走了。</h1>  <h1>  白发苍苍老者要送黑发人。伯父伯母经历老年失子之大不幸,悲痛欲绝。</h1><h1>      在设灵祭奠的日子里,伯父伯母面对亲友,泣不成声。他们常常晕过去,伯父醒来,看到的是伯母焦急的脸,她劝伯父,孙子还小,你为了这个家,你要挺住。伯母晕倒醒来,是伯父坚定的眼神,他说你要我挺住,你也不能倒哦,孙子小,少了你,我们怎么活!他们相拥在一起,四只手紧紧的攥着,紧紧的。这时候我从伯父眼里看到了一个军人的坚毅,也看到了之所以支持婚后丈夫从军的伯母的伟大。</h1>  <h1>  伯父的勤学苦耕,影响了他的后辈,孙儿孙女,外甥,外孙许多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他津津乐道,喜悦溢于言表。后辈的崛起,修复他满是创伤的心灵,让他的日子生活在未来的希望里。</h1>  <h1>  伯母与小姑如同亲生姊妹,小姑母亲去世,小姑才九岁,是伯母一手带大,真正是长嫂当娘哦。这是伯母与君山姑母,以及长女等合影。</h1>  <h1>随着社会发展,古屋已经不太适应居住。人去房颓,故人已矣!子孙们已经离开老屋,建了新家。</h1>  <h1>  伯母走后,伯父失了魂一般 ,八十岁那年,他摸索着写自传,语言朴素,字字带血,句句动人。</h1><h1>        他还给儿子写挽联 , 给伯母写恸文 ,给挚友写祭文,给长者故人写墓碑……他生活在即将远去的日子里,念叨着伯母的名字,直到寿终。</h1>  <h1>  我们一直赞美爱情,是在如花似玉的年龄,是在浪漫与梦想交织的意境,是在风雨与彩虹之后……<br>  然而 ,有谁去关注那美丽的黄昏,黄昏之后也有明月, 明月光晕之旁也有繁星。自然界8是伟大的 ,它创造了人类,人类最终在生老病死中走过,每当我想起伯父的呢喃,我的心充满了敬佩!<br>  </h1><h1></h1><h1>   许多时候  我重温伯父那天俯着身子,给伯母喂茶水的情景。伯父说 ,神保哦,你真的要走了吗?我们一起过了二万一千八百七十二天 ,六十年只差二十八天,你怎么就舍得走呢?难道就真得不能再等二十八天吗?我说过满六十年金婚的日子,我推着你去镇上看看,去拍张照片呀!你怎么就熬不过那二十八天呢!</h1><h1>          是呀,二十八天很短暂,六十年也不长哦!当他们遇到厄运 , 遇到痛苦,遇到灭顶之灾。我看到了他们的手紧紧的攥在一起,紧紧的,他们就是依靠彼此的力量走了过来,走过了六十个春秋!走过了人生灿烂与颓唐的每一个日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