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苏州大阳山,知历史典故

zsm328(周世明)

<h3>趁着秋高气爽,从无锡南起半小时的车程,来到苏州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文殊景区),这是苏州新开发(也就是围山圈出的景区)的原生态休闲场所。山脚下松林木葱翠(山上相对就显得荒野),山峦从鸡笼山拔起,蜿蜒成十五峰峦、六岭、六坞和三涧四岩七处泉的绵绵青山。</h3> <h3>景区简介。阳山文殊寺幽胜之景自古为文人雅士所钟,高启、王鏊、吴宽、王穉登诸文豪登临之余,文思泉涌,浩歌抒怀,犹玉石金声留载史册,令人遥思而神往。而今文殊寺重光焕彩,山门巍然,坊楼崇立,林荫四合,古道幽深,又集烧烤、滑草、山地车之现代旅游项目,当笑迎八方天下客,喜生四面善香 缘。文殊寺景区为森林公园东部景区,占地面积42.45公顷。</h3> <h3>尽管已经是十一月上旬,进入公园,首先是小竹林绿色幽道。</h3> <h3>小池塘边,开设休闲茶馆。公园管理很好,干净,全园禁烟!</h3> <h3>清《浒墅关志》曰:“阳山为吴之镇”,是吴地主山。因山势南北横断走向,取“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之义”而名阳山。</h3> <h3>文殊寺是景区的“精华”,始建于东晋年间,为高僧支遁所开创,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苏州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因附近有巨石形似天狗,所以又称其为“天狗庙”。由于历史原因,文殊寺于1958年大跃进时被毁坏,而今,修葺一新的寺庙,重建了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和文殊殿。</h3> <h3>半山上拍下隐于松林中的寺庙。</h3><h3>【苏州第一座佛教寺庙——文殊寺】东晋时,有位高僧叫支道林(又名支遁),他从河南陈留来到美丽的江南,寻觅隐居之地。来到大阳山后,一眼便看上了这里,于是就在文殊岩下平地起屋,建起了文殊道场,取名文殊寺。 ​​​</h3> <h3>明朝古道。上山就此一条路。</h3> <h3>松林中的绿色氧吧。很是舒服。</h3> <h3>往上爬就离开松林,进入原始灌木林。</h3><h3>文殊寺自古就是人们喜欢探古访幽的好去处,寺旁的文殊岩壁立千仞,崖面如削,上面至今还留有五处前人的摩崖石刻,依次为明代的王鏊石刻、顾元庆石刻、夏禹锡石刻,清代的西白龙僧人石刻、民国的李根源石刻。</h3> <h3>山体的“鲤鱼崖”。</h3> <h3>想象中的遗址吧。</h3> <h3>半山亭是为纪念春秋时期被吴王夫差冤杀的公孙圣建造的。公孙圣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个擅长解梦的算命先生,与夫差持剑有着一个十分悲壮的三呼三应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位直言劝谏的公孙先生,老百姓特意在他被夫差扔尸身的半山腰建了一个亭子。</h3> 历史人文<div>夫差丧命大阳山</div><div>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军功吴,吴军大败,夫差率群臣狼狈出逃,三天三夜,才跑到了故苏城西北的阳山下,他心中忧急,腹中饥饿,口干唇燥,顾不得君王脸面,去田里采摘生稻直往口中生食,又伏在地上饮沟中生水,想起当年公孙圣的预言,夫差连呼三声,不想天空中公孙圣真的连应三声,夫差大惊,果真应验。这时越兵已围了上来,夫差欲媾和,勾践不允,夫差只得“引剑而伏之死”,临死,长叹道:“吾人既惭,死亦愧矣,使死者有知,吾羞前君地下,不忍睹忠臣伍子胥及公孙圣……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于是“越王乃葬吴王以礼,于秦余杭山卑犹。”</div> <h3>从半山亭往山顶爬的古道。</h3> <h3>山顶上有文殊殿,舍身台等诸多寺庙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再往上爬,也错过了一些景点及山顶观苏州高新区全景。</h3> <h3>枫叶🍁渐见秋色。</h3> <h3>南方的秋天还是绿叶葱葱。</h3> <h3>自拍一张,到此一游。</h3> <h3>  大阳山如同苏州其他的山,没有磅礴的气势,没有宜人的景色,但确是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其中素面真的很好吃哟。空气不错,天然氧吧,虽无太美的景色(与江南山水秀色比),也是休闲放松的好出去。<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