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师引滦 精神永存——纪念引滦工程36周年

吕克礼

<h3>  </h3><h3> 赵成麦政委给我递上一幅“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图片,滔滔不绝地讲起当年战斗在引滦工地上的艰苦卓绝的战斗故事——</h3> <h3>  </h3><h3> 他说,时光如白驹过隙,几十年部队生活弹指一挥间,36年前的"引滦入津"工程战斗犹如发生在昨天。</h3><h3> 11月11日,是我们198师592团参加过引滦入津工程的全体官兵难忘的日子。36年了,那场坚硬的掘进山洞之仗的一慕慕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h3> <h3>  </h3><h3> 1981年,我们198师接到中央军委命令:担负引滦入津施工任务!</h3><h3> 引滦入津,就是把唐山滦河水通过400多华里引到天津,解決天津用水告急之难题。当时天津缺水,几百家工厂停工停产,给天津的工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就连市民生活用水也都成了大问题,当时流传一个笑话说,你到了市民家里宁愿给你一个馒头吃,也不愿给你一杯水喝。</h3> <h3><br></h3><h3>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要求1983年底把滦河水引到天津。工程全长234公里,其中最艰巨的任务是25华里长的穿山隧洞工程。隧洞跨越河北、天津两省市山脉,十分艰难。此工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师和66军198师共同完成。</h3> <h3><br></h3><h3> 11月11日,北风呼号,大雪封山。团长王文荣、政委裴宪明,带领先头部队开进迁西县大黑汀水库,在半山坡支起帐篷,安营扎寨。我们592团在引滦工程中,先后担负穿凿隧洞中关健的掘进衬砌和配套中的明挖埋管任务。</h3> <h3><br></h3><h3> 在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团指战员树立“为民造福,为四化做贡献,为解放军爭光"的思想,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多种攻坚活动。</h3> <h3><br></h3><h3> 工地上到处飘扬着突击队的旗帜,劳动的号子震天响。指战员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正确决策,科学施工,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原计划三年的隧洞施工任务。</h3> <h3><br></h3><h3> 在工程整个进程中,战士们心往一处拧,劲往一处使,全师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个由支洞打入主洞,第一个运用光面爆破新技术,第一个穿过石质极端恶劣的断裂层,第一个在配套施工中完成主体灌注任务,第一个完成明渠土方回填任务,第一个运用喷锚支护新技术。我们团还创造了隧洞掘进日进度一个月全师最高记录的奇迹。</h3> <h3><br></h3><h3>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多次到我们团作业施工面检查指导,给予了很高评价。</h3> <h3><br></h3><h3> 赵紫阳总理称赞我们:"打了个漂亮仗!"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称赞我们团在引滦工程中“起了一马当先"的作用”。许多国家的使节、专家称赞我们在世界水利史上,"创造了奇迹"!我们团工委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在人民大会堂发言、领奖。</h3> <h3><br></h3><h3> 为了引滦入津,造福了天津人民,我们人民子弟兵付出了沉重代价。</h3> <h3><br></h3><h3> 有17名指战员牺牲在山洞里:铁8师15人,593团1人,还有我们团7连战士王志明,湖北省武昌人,牺牲的时候,才21岁。</h3> <h3><br></h3><h3> 在引滦工地牺牲的部队烈士中,最小的19岁,最大的40岁。地方工人牺牲了4人,修潘家口水库还牺牲了31人,损失惨重啊!</h3> <h3><br></h3><h3> 天津人民没有忘记这些先烈们。水库山坡上的纪念碑永远记载着他们的名字!</h3><h3> 在天津三岔河口岸上(金钢桥旁,子牙河、南运河、海河交汇处),同样竖立着一座引滦工程纪念碑,碑文内容主要是吃水不忘打并人.。</h3><h3> 天津人民永远不忘子弟兵!</h3> <h3><br></h3><h3> 当引滦工程结束,天津人民吃上甘甜的滦河水时,国家决定大裁军100万。我们198师、我们592团也被解甲归田,成为永远的历史。当移交军旗那一刻,全团指战员仰望军旗,个个泪流滿面!他们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沒有!多少干部失去了提拔的机会!多少干部转业到地方企业,至今快70岁的人了,还在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多少战士落下一身疾病,到晚年了还在为吃穿发愁!</h3><h3> 然而,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最听党的话,最听毛主席的话!</h3> <h3><br></h3><h3> 赵成麦政委告诉我,最近他们592团的退休老战士井冈山大聚会,大家相互拥抱,泪流滿面,忆往事,最多的话题还是军旅生活。他说,大家忘不了的军营,忘不了的引滦工程,更忘不了那些永远长眠在迁西山坡上的好战友!</h3><h3> 他满怀深情地说,岁月荏苒,时光如梭,36年过去了,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难忘啊!特别是,我们198师592团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汨汨流淌的滦河水……刻骨铭心啊!</h3> <h3><br></h3><h3> 突然, 赵成麦政委话锋一转,他有点忧愁,说,吕老师你不知道,我们的战友有太多的人生活十分艰难,近七十岁的人了,还在为生存煎熬。引滦牺牲的烈士家属,因家中困难,每年一次的清明节都不能去迁西墓地看看自己的孩子。</h3><div> 他有点怨气,他说,天津人民吃上了甘甜的滦河水,但忘了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的引滦战土。天津市从未慰问过牺牲战友的家属,从未去疗养院看望过伤残的引滦战士,也从未組织过引滦战士重走引滦路活动,从未组织过引滦战士祭奠引滦烈土活动。</div><h3> 政委说,引滦战士提出的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但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什么就做不到呢?那怕做一件事也是对两万多引滦战士的安慰啊!</h3> <h3><br></h3><h3> 最后,赵成麦政委说,36年过去了,两万多引滦战士(每年去世不少),最小的都55岁了,唯一的愿望是:天津市政府应该分期分批地开展重走引滦路活动和清明节祭奠引滦烈士活动(自己出钱也可以),其目的是对引滦战士的一种慰藉,也是对天津年轻一代的教育!</h3> <h3><br></h3><h3> 赵政委的谈话已经接近尾声,我的眼睛一直是潮湿的,我被引滦战士的事迹感动着,也为他们许多人的艰难生活现状担忧着,更为他们那么一丁点儿愿望不得实现而愤愤不平着!</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本美篇制作</b></font></h1><h3> <b>参与领导:</b>裴宪明 王文荣 于印其 王清洋 杨祥林</h3><h3> <b>美篇策划:</b>赵成麦</h3><h3> <b>资料来源</b>:魏运涛 韩新会 肖建林 刘连平 王明华 &nbsp;</h3><h3> <b>图片来源</b>:《挥师引滦》 画册 吕克礼翻拍</h3><h3> <b>美篇制作</b>:吕克礼(78岁,山西省永济中学原校长、书记,山西省作家协会 &nbsp;会员)</h3><h3> 2017年11月11日于山西永济</h3><h3><br></h3><h3> * * * * * * * *</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本文反响集锦 </b><br></h3><h3><br></h3> <h3>  &nbsp;</h3><h3> 本美篇发出仅一天时间,阅读的人数就远远超过三千,不少当年参加引滦工程的老战士感慨万端,老泪横流,激动中发来感言,有的还发来了当年使用过的器具,获得奖品的图片,实地照片,我们一一把它们录于下面,以充实本篇内容,也是个极珍贵的纪念!</h3> <h3><br></h3><h3> 感谢与引滦入津工程毫无关联的78岁高龄的退休教师、山西永济中学原老校长吕克礼老先生!</h3><h3> 他用一个通宵熬夜的辛劳,为我们引滦战士写出了这样一篇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生动文章!令我们所有引滦战士无比骄傲,无比自豪!</h3><h3> 这说明,虽经历三十多年岁月的冲刷,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也坚定地相信,喝上甘甜的滦河水的天津人民更不会忘记曾经为引滦入津工程付出生命和青春热血的198师592团的上千名官兵!</h3><h3> 在此,我代表四川籍参加引滦入津工程的战友向吕克礼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礼!</h3><h3> 四川雅安籍引滦战士 肖建林</h3><h3> 2017.11.11</h3> <h3><br></h3><h3> 我代表河北省籍参加引滦入津工程的战友们向吕克礼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礼!</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河北辛集市籍引滦战士&nbsp;&nbsp;&nbsp;魏运涛</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 017.11.11</h3><div><br></div><div> 拜读此文,心情激动,图文并芪。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永难忘怀的岁月。感谢吕克礼老师!向您敬礼!</div><h3> ——山东济南市引滦战士张陆</h3><div><br></div><div> 我代表三机炮连全体退役官兵向呂克礼老先生致敬!</div><h3> ——内蒙的当年引滦连长刘玉山</h3><h3><br></h3><div> 成麦,看了吕老师为我们做的美篇画册,我十分感动!当年引滦工地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虽然过去了36年,但引滦战土还在,引滦精神要永远弘扬!吕老师在替我们弘扬引滦精神,我代表全师引滦官兵感谢他!向他敬礼!</div><h3> ——率领592团第一批队伍1981年11月11日最先开进引滦工地的原592团团长(后任付师长,78岁)</h3> <h3><br></h3><h3> 感谢赵成麦、吕克礼老人制作的纪念引滦36周年的视频,让我们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支能打硬仗的老部队592团;永远怀念牺牲的烈士和负伤的战友;永远珍惜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战友情谊。引滦精神永存!</h3><h3> 原592团团长王清洋 2017.11.11</h3><h3><br></h3><h3> 赵主任(赵成麦)一心为引滦战友着想!非常感谢赵主任和吕克礼老师!向您们致敬!敬礼!</h3><h3> ——湖北武汉引滦老战士南卫华</h3><h3><br></h3><h3> 原592团政委(后任198师副政委,78岁)当年和王文荣带领全团指战员,在引滦工地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三年工程任务提前一年半完成。他说:“引滦战士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引滦精神要世世代代发扬!”</h3> <h3><br></h3><h3> 赵政委,已将你的美文发给我正在印尼建高铁的儿子,让他看看当年解放军 是怎样打隧道的!</h3><h3> 2011.11.11</h3><h3><br></h3><h3> 铁骨脊梁,时代英雄,国家应该给足补贴,让他们安享晚年,也激励后人奋发图强。</h3><h3> ——山东 可爱的贝贝 2017.11.11</h3> <h3><br></h3><h3> 感谢吕校长做的这个美篇,您完成了当年参加引滦工程战士们的一个心愿,功德无量。饮水思源,让当年的引滦精神发扬光大!</h3><h3>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天津老百姓不会忘记曾经为吃水开天辟地,凿山打洞的人民子弟兵做出的贡献!</h3><h3> 向引滦工程的建设者致敬!像向牺牲的烈士致敬!</h3><h3> 北京 悠扬琴声 2017.11.12</h3><h3><br></h3><h3> 来自荣军疗养院的裁肢伤残战士金錦云(82宜兴兵)说:“我虽然残废了,但为了天津人民能渴上甘甜的滦河水,值!我不后悔,我要教育我的儿女,还要当引滦人!”</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二首</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定山/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怀念战友</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火红年代火热情,为民祈福建奇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决战引滦洒热血,有我七連王志明。</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丰碑面前祭英灵,全体战友泪纵横。</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缚蛟龙</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万津民盼甘泉,双八揮师燕山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掘群山缚蛟龙,万古滦河改道行。</h3><div><br></div><div> 注:王志明,男,湖北省武昌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52868部队3营7连战士。</div><div> 1982年2月16日,王志明参加1号支洞出渣战斗式时,洞外轱辘马脱轨,他和战友们拴好绳子向上拉动,铁轨上面挡轱辘用的横梁滑落,不幸砸在头部,当场光荣牺牲。年仅21岁[流泪]。 &nbsp;</div><h3> 深深感谢迁西战友一直牵挂着王志明,每年都要前往纪念碑祭奠烈士王志明,让战友英灵永不孤单![玫瑰][握手][流泪] (赵成麦作注)</h3> <h3><br></h3><h3> 《挥师引滦》画册中的引滦照片大多数就是这位当年在引滦工地奔跑的新闻干事支柱拍的。</h3><h3><br></h3><h3> 圣火(赵成麦)战友的文章拜读了,很感人!你说出了引滦战士的心声,希望天津政府给予重视和关注!</h3><h3> ——四川成都的黄仲华</h3><h3><br></h3><h3> 感谢吕老先生,感谢战友,又一次把引滦人聚集在那个年代!</h3><div> 如果李市长还有当年的激情,他会满足我们小小的愿望的!</div><div> 伟大的引滦精神永存!伟大的引滦人万岁!</div><div>祝愿引滦人健康长寿!</div><div> 我当时是正洞进口的爆破班长,经历了打前站到通水。</div><div>看到此篇美文,仿佛回到那艰苦岁月。感谢吕老先生为我们代言!</div><h3> ——付道双</h3><div><br></div><div>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打井人,中华人民的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发扬,天津人应该反思,为老兵做点实事。</div><h3> ——穿山甲</h3><div><br></div><div> 当年参加引滦入津时我才十六岁,在592团2营5连,工作分工是支架工,现在想起来就害怕!</div><h3> ——爱鱼味</h3><div><br></div><div> 我也是参加引滦入津工程的198师594团战土,看到这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心情很激动,仿佛就在昨天!战友万岁!</div><h3> ——冯志华</h3> <h3><br></h3><h3> 上面这些茶缸、立功章.、纪念章、引滦书籍、引滦报纸,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引滦老战士保存的。他们是:易水金、毛俊杰、魏振吉、刘连平、刘玉山、王明华、扬景洪、闫玉福、缪炳法、牛平亮、李育民提供的。</h3> <h3>  左:上横河主洞、中大黑汀水库、下开闸放水</h3><h3> 右:上大黑汀水库、下指战员奔赴工地</h3> <h3> 橘子洲头 长沙 柳诗/摄</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美篇作者简介 </b></h1><h3> 吕克礼 山西永济中学(山西省示范中学)原校长、书记。2000年退休。</h3><h3> 退休之后,耐不住寂寞,于古稀之年涉足文学创作,作品颇丰,先后出版旅游纪实《灿烂夕阳游》《灿烂夕阳游(续集)》、谱谍文学《李店村吕一户家谱》、自传体纪实文学《脚印》、散文集《晚霞》、《脚印》《晚霞》评论编著集《旋风》等共计180万字的文学作品,2014年(74岁)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并被收编入《山西作家大辞典》。 </h3><h3> 吕克礼,现已届耄耋,又喜欢上了摄影,已被吸收为运城市艺术摄影协会会员,并被聘任为永济市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立志在摄影天地留个身影…… </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