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风情游

燕翁:(齐鸿浩

<h3>  门头沟地处京城西部,旧时是连接京城与山陕、内蒙的一条主要通道。加之门头沟盛产的煤炭、石材、琉璃,又是京城建设不可或缺的用品。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京西古道曾四通八达。人说北京城的胡同“有名的三百六,无名的赛牛毛”。而绵延于门头沟区境内的“京西古道”的里程,恐怕比京城所有的胡同的长度加起来还要长得多。</h3><h3> 京西古道不同于茶马古道、蜀道、秦直道等其他古道,京西古道是门头沟区域内众多古道组成的一个古道网,茶马古道等其他古道是一条线路的专称。</h3> <h3>  当您行走在门头沟山间的小道上时,可能对一些由大大小小石块铺起的山路习以为常,以为这只是普通的山路。殊不知,您在不经意间已经踏在了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道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古道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但却流下了众多的遗迹。古道是一部立体的历史的教科书,她承载着历史发展的轨迹,虽然它早已失去昔日的繁华景象,甚至被荒草掩埋而不见其迹。然而,作为一种文化,则愈显珍奇。说不完的故事,看不尽的风光,沉睡着的包括古道在内的文物古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一套丛书,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宗教的、民俗的等等。从古道中,我们可以寻觅到历史文化的厚重: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交流、筑城戍边等数不清的故事散落在古道上或留存于沿古道两侧的村落。不少人利用休闲时光离开喧闹的都市,跋山涉水,访古探幽,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受,而寻访古道游,正可以体会到“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从古道遗存的历史中,我们能回味到强烈的历史文化气息,而将分布在门头沟区境内的保存较好的古道,有机地和历史连接起来,我们可以在古道中阅读门头沟丰富的历史文化。</h3> <h3>  京西古道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一种前辈们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作为一种向世人展示门头沟丰富历史文化的链条,更可以成为适合现代人们回归自然,融入历史的一条旅游热线或观光景点。总之每到节假日休闲之时,在很多遗存的古道上,可以看到众多的游人在走古道,回味历史。由于电视、报刊、讲座对古道的宣传,引起了京城百姓走古道的热潮。当人们想避开喧闹的都市,去浏览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当人们对多次光顾的园林中的古建筑已不觉新鲜的时候,走一下门头沟区山间古道,看一看另一种平时花钱也难以见到的古迹,会倍感新奇;过惯和平生活的人们,透过古军道可想象昔日的攻防战守;道路工程师们能从古道路线中总结出寻找捷径的启示;军事战略家可从古军道、古关隘上回顾战争史及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地质学家会沿着古道找到天然地质博物馆;文人墨客能在古道经过的地方找到绘画的素材和石刻书法艺术;考古、收藏家们多走一些古道,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条精心设计的古道游路线:</h3> <h3>玉河古道 从370路公交车终点站圈门起,一下车,迎面即大戏楼,往里又见过街楼,沟北岸有窑神庙,在这里才可以看到真正的门头沟。往西沿沟南岸古道行进,过孙、梁两座古桥,看看前人的造桥艺术,体验一下什么叫“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往西上天桥浮,看一看三义庙遗址和明碉暗堡,想一想当年“天桥浮战斗”的情景。再上,过孟家胡同,拉拉湖及曾为官厅子的官厅。稍歇,就可尝试一下登十八盘古道的滋味。上至峰口庵,观览古关城,俯瞰门头沟、门城镇及石景山全貌;仰观两侧大山,看像不像敞开胸膛,伸出双臂拥抱北京。出城洞西看石碑,踏庵堂(遗址),瞻石俑,再往西南看那一段密如蜂巢的古道蹄窝,在短短的13米长的,宽仅2米的一段在山岩开凿出的岩石路面上,布满了圆形或椭圆形的蹄窝,深度平均在9厘米左右,难以估计需要多少年,有多少驮运煤炭牲口走过,才能踏磨出这样的蹄窝,只能设想当年驮运之繁忙景象。蹄窝之密之深,不亲眼目睹难以置信余人,但这确实存在,可谓千古奇观,绝无仅有。然后或返回,或继续前行,寻着古道至号称“过山总路”的王平口。过关城,转向北,在左邻深壑、右傍峭崖的百岩子古道缓缓下至潘涧沟,再仰观断桥,思考一下冲断这座石桥的洪水到底有多大。钻铁路桥涵洞,出沟口,左行至玉皇庙,有时间再走百十米看一看黑虎桥修路功德摩崖碑,然后坐929路公交车返回。</h3> <h3>圈门大戏楼,传说建于明代。在窑神庙前百米处,坐东朝西,建在1.2米高的巨石台基上,为勾连搭式。后台建筑为硬山挑大脊,灰筒瓦覆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台为悬山卷顶棚,略小于后台。戏楼内挂着清道光十年(1830)蓝底金字大匾,上书“歌舞升平”。旧时每年农历腊月十七窑神爷生日这天,各煤窑捐钱,在此唱戏三天。当地人说,圈门里开煤窑人多、阔气,戏台朝西,是为圈门里人唱戏。现戏楼四周已成民居,权属归岳家坡村。大戏楼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窑神庙创建年代无考,清嘉庆、光绪年都曾重修。庙座北朝南,为二进院落,前后两重大殿,前殿、后殿及两厢配殿,计房屋18间。院前原来有门楼,上嵌石额“古刹窑神庙”。殿堂均建在青白石条砌筑的台阶之上,严谨精良。大殿三间,硬山大脊,筒子瓦覆顶。大殿三间,硬山大脊,筒子瓦覆顶。正殿面阔11米,进深8米,月台进深3米,面阔5.2米,高0.6米;东西配殿形制相同,面阔10.5米,进深6.3米。正殿东有一耳房,面阔3米,进深3米。旧时,庙中供奉煤业祖师窑神,为泥塑彩色坐像,高1.73米,文官装束,武将相貌。头戴官帽,身穿官服,衬衣呈赭黄色。像为黑脸,虬须戟张,面目凶猛。咸丰年间,在庙西建有煤行公议局办公建筑。道光年间为宛平县县丞的办事公署。至民国年间庙内一直住有道僧。1948年至1952年间,窑神庙及西院建筑为北京市第十六区政府驻地,1958年后,区政府搬到大峪。在此地办起圈门中学。现学校已搬迁,改建为窑神庙公园。圈门窑神庙 为门头沟区1985年公布的第二批文保单位。</h3> <h3>修缮后的窑神庙</h3> <h3>圈门过街楼创建年代无考。位于门头口村东,横跨“门头沟”上,坐西朝东,砖石混砌,下部开有3个券洞,券洞上部平台呈“凸”字形,凸点在从南往北数第二个券洞顶上,上建殿堂三间, 阔11.6米,殿前建悬山式卷棚顶厦一间,大殿为硬山挑大脊,葱绿琉璃瓦覆顶,墙裙为葱绿琉璃件。殿内供奉文昌大帝。平台之东,为关帝圣君庙。平台北侧建有药王庙,坐北朝南,三间殿堂,硬山挑大脊,葱绿琉璃瓦覆顶,面阔9.3米,进深5.28米。券洞为6层起券。南边第一券洞为通道,玉河大道从券洞中通过,券洞顶部刻有门头沟三字。中间券洞保存基本完好,券洞宽4.7米,进深11.24米,高约4.5米。北边第三个券洞,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将顶部拆除,改为木桥,连接药王庙,下为过水河沟。过街楼西两个券洞之间,有分水桥基,上有一石阶小路从沟底通向过街楼平台。旧时,京西产煤之地,多在过街楼以西的山沟之中,过街楼下的券洞,曾设有门岗,收取外运煤炭税金和盘查玉河古道商旅。圈门地名,即由此过街楼之券洞所得。门头沟之门,即指此过街楼的券门。久之,券门写成了圈门。过街楼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圈门过街楼老照片(从东往西照)</h3> <h3>圈门过街楼老照片(从西往东照)</h3> <h3>修缮后的过街楼</h3> <h3>老照片:运煤的驼队</h3> <h3>梁桥, 南北横跨门头沟上,青石砌筑,单拱,桥面覆以大块石料,桥长7米,宽5米,高6米。梁家世居桥南,故称梁桥,为天桥浮村所辖自然村。玉河古道从桥上经过。梁家为门头沟内齐、梁、马、段四大户之一,传其先祖为明代管理西山煤窑的煤监,落户于此。在梁桥桥东,梁家先人梁九公建有梁宅,规模恢宏,地基以巨石砌成。当地有“梁宅不怕烧,段家不怕浇”之说,但后来梁宅失火被烧,现已成废墟,房屋基石尚有遗存。段家为拉拉湖村段家,因煤业致富,也建有豪宅,后房屋被泥石流所毁。上世纪90年代,天桥浮村村委会从天桥浮自然村迁至梁桥。</h3> <h3>玉河古道上的天桥浮过街楼</h3><h3></h3> <h3>玉河古道十八盘段<h3></h3></h3> <h3>玉河古道之十八盘段</h3> <h3>十八盘古道</h3><h3></h3> <h3>十八盘古道</h3><h3></h3> <h3>峰口庵关城: 峰口庵 ,又写成风口庵、风口鞍,明《宛署杂记》写为峰口鞍,明《长安可游记》写为风口岩,清《日下旧闻考》中写为峰口岩。峰口庵北是九龙山,南是大南岭。峰口庵关城,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城建在两山之间“V”字汇合点的隘口上,用山石砌筑,城墙高5米,宽6米。券洞高4米,宽3米,进深6米多,玉河古道从券洞通过。城南北两侧有石墙斜延顺山势而上,各长达数十米。关城西北,有一平场,建一院落,为峰口庵,庵南向,正殿5间,两厢配殿各三间。庵南有戏台一座。路旁有马王庙,正殿三间。清代,峰口庵关城由王平汛绿营兵把守,抗日战争期间,关城和庙宇、戏台均被日本侵略军焚毁。现城门券洞仍存,庙宇只剩断墙。</h3><h3>古时,关城为玉河乡与王平社交界处,现为龙泉镇与王平镇交界处。关城</h3><h3>权属龙泉镇。站在峰口鞍关城上,可览门头沟山川风光,眺望北京城。 </h3> <h3> 玉河古道上峰口鞍段的蹄窝</h3><h3> 上至峰口庵,观览古关城,俯瞰门头沟、门城镇及石景山全貌;仰观两侧大山,看像不像敞开胸膛,伸出双臂拥抱北京。出城洞西看石碑,踏庵堂(遗址),瞻石俑。</h3><h3> 往西南看那一段密如蜂巢的古道蹄窝,在短短的13米长的,宽仅2米的一段在山岩开凿出的岩石路面上,布满了圆形或椭圆形的蹄窝,深度平均在9厘米左右,难以估计需要多少年,有多少驮运煤炭牲口走过,才能踏磨出这样的蹄窝,只能设想当年驮运之繁忙景象。蹄窝之密之深,不亲眼目睹难以置信余人,但这确实存在,可谓千古奇观,绝无仅有。然后或返回,或继续前行,寻着古道至号称“过山总路”的王平口。</h3><h3><br></h3><h3></h3> <h3>玉河古道蹄窝<h3></h3></h3> <h3>十字道关</h3> <h3>西山大路,从三家店走永定河板桥,到琉璃渠村。</h3> <h3>西山大路之三家店永定河上的板桥</h3><h3></h3> <h3>老照片:永定河板桥上的驼队</h3> <h3>老照片:永定河摆渡船</h3> <h3>老照片:永定河摆渡船</h3> <h3>琉璃之乡琉璃渠村</h3><h3></h3> <h3>琉璃渠村过街楼</h3><h3></h3> <h3>老照片:琉璃渠老窑址</h3><h3></h3> <h3>琉璃渠琉璃窑老窑址<h3></h3></h3> <h3>老照片:琉璃渠村琉璃窑烧制的琉璃器物。</h3><h3>从琉璃渠村继续向西行,翻丑儿岭到斜河涧村继续西行到水峪嘴。</h3><h3></h3> <h3>从水峪咀进村,走郝家房,爬牛角岭关城到桥儿涧村,到韭园村转一转,看一看小桥流水人家、沧桑古道碉楼,那里的景致还真有一点元代诗人马致远在《天净沙》词中所写“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韵味。然后再到东石古岩,看一看东石古岩村古朴的小山村,走一走石佛岭古道。然后到河北村看一看大魏武定刻石,遥想门头沟地区第一城——“王平城”的景况,再走一走东王平村到清水涧古道。</h3> <h3>牛角岭免夫碑</h3> <h3>韭园村古道标志</h3><h3></h3> <h3>穿东石古岩村,上石佛岭古道。</h3> <p class="ql-block">西山大路之石佛岭古道桥子沟桥</p> <h3>石佛岭古道上的蹄窝</h3><h3></h3> <h3>西山大路之石佛岭古道</h3><h3></h3> <h3>石佛岭古道上的明万历年间摩崖修路碑</h3><h3></h3> <h3>从王平口关城下山走过山总路到潘涧子,走大台沟。十里八桥段之金锁桥</h3> <h3>十里八桥之西坂桥段</h3> <h3>鳌鱼桥<h3></h3></h3> <h3>卧虎桥<h3></h3></h3> <h3>千军台村</h3><h3></h3> <h3>古道<h3></h3></h3> <h3>大寒岭关城</h3><h3></h3> <h3>黄草梁古军道<h3></h3><h3>黄草梁古军道 您从双石头村开始,刚一走进村内,两块巨石上建的房屋,脑海中不由得思索为什么在此巨石上建房,在村中您还可以看到文革时的毛泽东主席的头像及当时的公社名称,出村向北前行不久就可以见到爨底下的标志——刻有爨字巨石。进村看一看四百年历史的古民居、古朴的民风民情,然后沿着大路北行看一看峡谷一线天及古道蹄痕,然后继续前行穿柏峪村到天津关上黄草梁,领略高山草甸风光及古道、敌楼、长城设施。 </h3></h3> <h3>黄草梁修路摩崖碑</h3> <h3>黄草梁古军道<h3></h3></h3> <h3>黄草梁古军道<h3></h3></h3> <h3>黄草梁古军道上的敌台</h3><h3></h3> <h3>古道上的关城<h3></h3></h3> <h3>古军道上的敌台<h3></h3></h3> <h3>古军道之奚古道</h3><h3></h3> <h3>妙峰山进香道北道上的磨镰石河茶棚<h3></h3><h3> 古香道,除了妙峰山的六条古香道外,您还可以坐931路汽车在岢萝屯下车,向西进村走通往潭柘寺的庞潭古道,沿途可看看古娼妓桥,西峰寺载滢墓。上至山顶鞍部,沿108国道向东至戒台寺,在戒台寺您可欣赏古寺、古松、古碑、古塔,然后往南下坡至戒台寺石牌坊前,欣赏一下古代石匠的石雕艺术,沿卢潭古道东南行至石佛村,从石牌坊至石佛村这一段路,路面两边铺砌大石块,中间平铺巨石,这是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游潭柘寺、戒台寺的御道。到了石佛村,在这里您可以欣赏领略到北京地区保存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摩崖造像群。然后返回到108国道,走苛萝屯至戒台寺的古香道下山,此段香道保存完好,石块铺砌的路面蜿蜒曲折,两旁树木青翠风光优美,回味一下历史上的四月十二耍戒坛、赶秋坡时那“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致经行之处,一遇山坳水曲,必有茶篷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宛然如图画云”的情景。至岢萝屯后您坐上931路汽车返回。</h3></h3> <h3>妙峰山老北道花洞茶棚<h3></h3></h3> <h3>妙峰山老北道<h3></h3></h3> <h3>走在妙峰山进香古道南道的外国人</h3><h3></h3> <h3>走在妙峰山进香古道南道的外国人</h3><h3></h3> <h3>卢潭古道戒台寺牌楼<h3></h3></h3> <h3>苛戒进香道<h3></h3></h3> <h3>苛戒进香道<h3></h3></h3> <h3>苛戒进香道上的倡伎桥</h3><h3></h3> <h3>老照片:走在古道上的骆驼队</h3><h3></h3> <h3>  像这样的路线还可以设计出很多条,而且每条都各具特色。如深山探古刹、百里画廊游、小桥流水处、沧桑古关城、沿途农家乐、处处有明珠。</h3><h3> 古道悠悠,她承载着历史发展的轨迹。今天,我们应尽早地掀开她的神秘面纱,使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尽显她历史的风采,为门头沟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h3><h3></h3>